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中南大学招聘(为国担当)

  • 公司招聘
  • 2023-04-01 10:10
  • 龙泉小编

为宣传庆祝第35个教师节,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教育部联合中央媒体组织开展2019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动员推选、省级教育部门择优推荐,经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审核基础上,确定6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并经中央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投票。

我校自动化学院桂卫华院士经推荐入围“2019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目前进入公示投票阶段。期待广大师生、校友投出宝贵一票。

投票时间:即日起至8月6日24:00,每个用户全程限投10票,对同一候选人限投一票。

投票方式: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具体投票地址为:http://uc.jyb.cn/static/myVote/km2019.html)进行投票。


中南大学招聘(为国担当)


本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大优秀教师集中宣传表彰,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动员推选基础上,由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按照推荐人选基本条件,优中选优,推荐若干名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曾获省部级(含)以上荣誉称号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作为楷模候选人,报送至活动组委会。中央媒体公布候选人先进事迹,社会公众通过相关网络媒体、报纸进行投票。根据投票结果和候选人情况,由中央媒体、专家学者、历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代表等组成推选委员会,最终推选出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将在第35个教师节期间公布。

为国担当 为国育才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

中南大学招聘(为国担当)


作为院士,他为国担当,围绕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应用成效显著;作为教授,他为国育才,尊重学生个性,既严谨又灵活,循循善诱,勉励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学生。

—题记

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有色冶金自动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三十八载教学科研路,桂卫华用虔诚的态度、忠诚的灵魂,践行着“厚德博学,勤勉敬业;求实创新,研以致用”的教书育人理念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用实际行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春风化雨,桃李芬芳,这就是他——桂卫华,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同行赞誉、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桂卫华曾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十佳师德标兵、宝钢优秀教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中国过程控制技术贡献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光召科技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为国家搞技术,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桂卫华院士于1950年出生于湖北省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6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响应国家“知青下乡”号召,到湖北谷城县插队落户,两年后被招工到湖北丹江铝厂成为一名电工;1972年进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习。桂卫华很不容易地上了学,但当时生活条件很不好。物质生活的匮乏不但没有压倒他,反而磨砺了他的斗志。回忆起少时的成长经历,桂卫华说:“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在这样的家庭里面也锻炼了自己。在那个年代并没有感觉到是一种贫穷,精神上也是很充实满足的。”

桂卫华院士上中学时,读的是寄宿学校。周末回家必须坐小木头筏子过河。在那个没有轮船、没有桥的年代,一二十个人坐在一个小木筏子上,靠老船工划过河。有一次坐在小木筏子上,他对一起过河的同学们说:“这个小筏子太慢了,搞半天才能搞过河。”老船工说:“你们年纪小,将来长大了,你们造轮船,你们建大桥,你们就快了,就不用我在这里这么慢了。”这是一次看似很平常的对话,却深深地触动了年轻的桂卫华。后来他把这个经历写进了作文,还被学校评为优秀作文。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造轮船修大桥,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做一些事情,是很了不起的。“单只因‘过河’这两个字,从船夫的这一段话,就想到了今后自己要有担当。”他回忆道,“为国家搞技术,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在后来的岁月里,桂卫华一直把这句话记于心,践于行。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桂卫华踏实工作,潜心科研,在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工业大系统控制、现代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等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了本领域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围绕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他长期致力于复杂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突破了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及铝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关键技术问题,应用成效显著。

桂卫华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湖南光召科技奖”;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过程控制技术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纷至而来的奖励,桂卫华说:“搞科研工作的人,做成一件事,比获得嘉奖更开心。”近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深入研究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若干问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助力制造业升级。以前的他,事情做不出来是睡不着觉的;如今的他,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

多少年的沧桑风雨,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桂卫华始终以实际行动履行当初的信念,并将这种精神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们。

他寄语青年学子:“国家的担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个担当、这些大的目标,是靠我们每个人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实现的。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小的担当,通过我们做好每一件事的担当,最后汇聚成我们民族的担当,这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在坚持科研的同时,桂卫华院士也不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他耐心解答学生疑惑,资助帮扶贫困学生,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严慈相济的育人风格而备受学生爱戴。

桂卫华的课堂从来不点名,但他也总是提前10分钟到教室。有时他连上4节课,不用多媒体,而是认认真真写板书。他上课不照本宣科,而是从自己做的项目出发,告诉学生当前这个项目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由于“接地气”,引来不少学生蹭课。

桂卫华对学生充满爱,一直慷慨对待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对于出身寒门的学生,桂卫华院士并不是简单地直接给予经济援助,而是十分注重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学院93届毕业生谢永芳家庭十分困难,桂卫华就一直用自己的科研津贴资助和鼓励他,从硕士研究生一直到他1998年博士毕业。

青年教师王雅琳清楚地记得,当她还是桂卫华的学生时,第一次被派去北京准备项目申报材料,老师不放心一个女孩子单独出差,请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一位处长到西客站接她。处长接到她后打趣地说:“桂老师来我都没有接过,他的学生来,我还亲自到站台里面接,你做桂老师的学生很幸福呀!”

2014年6月,有一个设备要在柳钢集团试装,这是中南大学与5所高校联合开展的一个项目,博士生陈致蓬被派往现场。团队当时考虑桂卫华年纪大了,这项工作辛苦,没安排他去。他知道后,坚持要去,匆匆坐上去柳州的高铁,到站时已是晚上8点,顾不上吃晚饭,直奔现场。当他看到陈致蓬满脸烟灰从40多米的高炉下来时,心疼得直喊他休息。

做事先做人,是桂卫华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要求。他常常对学生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管你做什么事,都要做到这两点。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用,学以致用,学了要用。”

科学研究工作排斥浮华,来不得半点虚假。桂卫华十分强调“求实”。在以“求实——在科研活动中坚持践行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为题的报告中,桂卫华院士对学生说,科学技术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求实求真;科学研究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他以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突破为例,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阐述所有技术发展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求实为本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结合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现状,他列举国内外学术造假案例,强调应该先做实事再发论文,而不能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为个人利益而学术造假,使论文发表失去本来的意义。

桂卫华院士结合自己往昔科研经历,鼓励青年人发扬治学精神,秉承求实态度。他告诫研究生们,写论文要有自己的思想体现,引用论文要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直接翻译国外他人的论文在国内发表。桂卫华院士每年都会寄语新入学的研究生:“写论文不能只会写,要能动手实践,树立良好风气,做到‘学做事,会做事,做成事’。”

桂卫华无论多忙,对于学生他总是有问必答。一位学生说:“作为院长,他是特别忙的,但是当我们有问题去请教他的时候,他总是放下手头的事给我耐心的解答。而且每一次跟他交流,我都会受到很大的启迪,很佩服他广博的知识面和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感,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经他一点拨,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都使我受益匪浅。能有这样的导师,我感到特知足,特幸福。”

“开展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

研究生是科研活动的主力军,桂卫华领头的控制工程研究所有近20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让这支队伍走向卓越是桂卫华心中的首要任务。作为导师,他“导”学生们科学研究,“导”学生们处世为人,最终让学生在科研和生活中有所收获。

“自由和严谨并存,踏实与创新同在”,这是桂卫华教授团队长久以来形成的学术氛围。他的博士生孙备对此有很多切身体会。刚入学时,桂卫华没有给孙备指定课题,而是让他先了解师兄师姐在做的一些工作。这让孙备感到有些为难,因为自己刚接触科研工作,也不知道该具体了解哪些工作。好在研究生每周都有汇报,并且每学期有一次集中汇报,通过参加近一个学期的汇报会,孙备慢慢地发现自己对锌冶炼过程建模和优化这个课题感兴趣,于是开始在这方面下功夫。

孙备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次研究工作汇报时,他提出要做有色冶金全流程的建模和协同优化,桂老师听完报告后,并没有考虑到他是一位新生就语气变轻,而是毫不犹豫地对他的想法提出了质疑和建议,桂老师强调:锌冶炼过程有很多子过程,每个子过程都有自己的难点问题,子过程之间存在耦合;但是孙备的汇报并没有体现出过程的复杂性,说明分析问题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提炼出科学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桂老师进一步建议孙备先从锌净化过程着手,吃透过程背后的物理规律。经过桂老师的提点,他收获不小。

孙备的第一篇论文做到一定程度后,遇到困难问题卡壳了。他给桂老师发了一条“求助”短信,没想到桂老师竟然很快回复约他晚上11点在办公室讨论。孙备为导师的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讨论后,经桂老师提示,他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公式推导忽略了一个约束条件的大意。这之后,孙备对待学术问题更加严谨。正是在桂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这样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博士第三年,孙备顺利获得了去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培养深造的机会。

作为研究生导师,桂卫华一贯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尽其所能深度激发学生的潜能。桂卫华经常教导学生:“无论是开展科研工作还是对别人成果的批判,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出问题,一个人提出问题的水平决定这个人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2012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陈致蓬还未来得及享受初入新校园的喜悦,便一头扎进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动化领域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中。然而,初出“科研茅庐”的他由于方法掌握不足,常常事倍功半,对科研的节奏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作为“过来人”的导师自然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有意通过日常科研生活的细节引导陈致蓬逐渐入门。陈致蓬回忆,在去吃饭的路上,导师总会和他讨论问题,并且总能有很多新的想法引导他不断尝试,他在学习中过得很充实。而他通过与老师不断的讨论,渐渐提升了独立思考和做研究的能力,在日积月累中逐渐适应了科研节奏。如今,陈致蓬参与的项目以“特优”通过基金委验收,其研究成果受到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浦项制铁的高度关注,并邀请前往交流。

如今已为人师的王雅琳至今珍藏着桂老师写给学生们的一封封科研建议书,“那是他‘手把手’地教我们搞科研的见证,也是我们今后帮助年轻人搞科研的模板,在和桂老师一起做科研的过程中,我们就非常愉快地成长起来了”。桂老师严谨、实干、求真的钻研精神成为了学生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为国育才,桃李满园。桂卫华院士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已培养上百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为我国自动化领域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他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国家杰青获得者谢永芳等;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如中国一汽总经理、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总工程师等;还培养了“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赵长平这样的杰出青年学生。


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

编辑:张晨曦

责任编辑:李雪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3056.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