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论坛的帖子)
在职场论坛上有一个帖子引起了热议。贴主的妹妹,985毕业,选择了做月嫂,贴主觉得丢人。
在帖子下面,有人说:“不支持做月嫂,浪费了学历。”也有很多人说,高学历人才进入月嫂行业是对这个行业的注入新鲜血液。
关于“月嫂”这个行业,最近广州日报发了一则报道:根据抽样数据显示,79820名家政人员中,研究生有5人,本科生345人,共占0.4%。而2017年的数据中,研究生学历只有1个人。
(广州日报发布的数据)
可见,少数高学历人才进入月嫂行业的背后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但实际上,根据央视财经报道,月嫂行业的月薪是十分可观的:
而根据去年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表明,全国37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为7850元。
这就说明,"月嫂",这个很多人不想做的工作,在工资上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工作。
(智联招聘发布的信息)
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曾经提出韦特莱法则,其主要内容就是:"成功者所从事的工作,是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去做的。"
当然,这里不是吹捧"月嫂"就是成功,而是说,不要轻易小看了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在职场上,不论是选择行业,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大家不愿意做的事,反而是一些人成功的垫脚石。
王永庆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在他15岁的时候,开了一家米店。由于资金少,他的店只能开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而且规模小。在同行中,他的店可谓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刚开始生意很惨淡。
为了突破这种僵局,他做了其他米店不愿意做的两件事情:
1. 清理米中的砂石和糠皮等杂物。而当时的稻谷收割技术比较落后,很多店家的米被买回去后也要淘洗很多遍。
2. 主动送米上门。在那个时候,顾客都是上门店买米,这对一些老人来说十分的不方便。王永庆不仅送货上门,还贴心地将米倒进米缸。如果米缸里面有陈米,还会把陈米倒出,刷干净米缸,先倒入新米,再倒入陈米,这样就避免了陈米因放久了而变质。
正是因为王永庆做了其他店家不愿意做的这两件事,为顾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让他的赢得了很多顾客的青睐,生意越来越兴隆。借着卖米生意,他也完成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他后面的事业奠定基础。
试想,假如王永庆没有做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他又怎么能让自己的米店脱颖而出呢?聪明的人,能在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中发现机遇。
换个说法,机遇之所以能被发现,也是因为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本身就蕴含着机遇。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人对工作的总是挑挑拣拣,总是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想做,干不了多久就潇洒地跳槽。
一个朋友的朋友就是如此,一年内跳槽了5、6次。每找到一份新工作,他就立志一定要好好干下去,每份工作干了不到两个月就开始向朋友抱怨工作不好。
抱怨的理由也都差不多:"我那个领导不知道怎么想的,总是让我们去做一些大家都懒得做的事,真的没劲。还让我去打杂,难道新人就该受到欺负吗?"
这样的抱怨,经常在工作能听到。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仔细思考一下,就能想到,难道这些“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就真的不值得去做吗?
《行动变现》这本书的作者杨小米曾经提到,自己在做销售的时候,领导让大家写季度总结报告。很多同事都不认真对待,只是交差应付,但是她却认认真真写了几千字。真是这份认真的报告让她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工作上受到重视,并且在辞职后她还能和领导保持很好的联系,拓宽了自己的人脉圈子。
由此可见,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也可以是我们显示自己的好机会。
在职场中,有很多人也像朋友的那个朋友一样,想要有一番大作为,对于一些小事嗤之以鼻。
不可否认,想要做大事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很少有将军是一开始就能当上将军指点江山的。从小事积累起,才是一个普通职场人的正常升级打怪的道路。
没有人会甘愿做一辈子打杂的,公司招一个人当然也不是为了让他打杂的。在做那些"别人都懒得做"的事的过程中,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才能赋予我们所做的工作于意义。
海尔公司董事长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简单能创造不简单,平凡孕育着不平凡。那些"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也能是我们工作中展示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你总想着做大事而忽略小事吗)
在职场,"羊群效应"的现象不在少数,不仅表现为跟风去做一件事,还显示成附和着不做一件事。
不少人在没有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听到几个人说了相关的负面信息,那他大概率就会抵抗这件事情,甚至都不会去调查一下真实的情况。而很多时候,单凭几个人的信息得出的结论又是不准确的。
我上一家公司是制造业,人事部下面的培训组每个月都会举办一些培训。刚进公司的时候,发现身边不少员工对于公司内部的培训不以为然,私下里传着"培训是官方洗脑教育、是浪费时间的事"这样的言论。
因为参加培训是自愿报名的,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一度没有去参加过培训。有一次,陪着一个同事去听了一次培训课才发现原来公司办的培训还不错,讲课的老师除了正规培训机构的讲师,公司的领导一些也会去授课。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就陷入了"羊群效应",差点错过了一个好的学习平台。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避免"羊群效应",有意识地多方面收集资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判断,而不应该一开始就否决那些"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小心遭遇羊群效应)
素质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1973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模型,这个模型将个人素质分为7个层级:冰山上面有技能、知识,冰山;下面包含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一个人的能力,主要由冰山下面的素质组成。
(冰山模型)
透过"冰山模型",我们知道,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不仅仅要提高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更要找机会锻炼我们的冰山下面的素质。
而锻炼机会从哪里来呢?自然是利用好工作中的每个任务。每一个不起眼的任务中,也会包含着重要的处事逻辑。
我们做个假设,当你领导给你一个任务:安排一下明天的一个会议。
这个任务看起来很简单吧,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一般来说,很多人的做法是,订会议室,邮件发通知就完了,然后参与第二天的会议。
仔细一点的人,发完通知后,再电话通知每个人确保每个人能通知到位,会议前还会去检查会议室的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
更高级的做法是:在确保会议室能正常的基础上,根据会议的主题提前准备好资料;会议中记录好会议纪要,会议后写好会议总结;根据会议内容指定会议任务书,在和领导确认会议任务书无误后,发放任务书给各负责人,并以此作为跟踪任务完成的情况。最后,还会把整个事情的处理方法,制成一套方法流程。
你看,就“安排会议”这样一件小事,深究下去,也可以当成一个项目管理起来,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更深层次的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锻炼到哪些能力呢?
这些能力,都是在冰山下面的能力,对我们的影响更大。如果我们能在不断的实践中能提升这些能力,对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涯自然也是有好处的。
所以说,当我们面临那些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没什么意思"的事情的时候,不妨先将这件事当成一个项目看待,在项目中寻找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带着“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能力”的目标去做一件事,就能发现工作的表面后面也有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小工作,大智慧)
在职场,很多人的成功,往往是从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开始的。对待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事情中也可以发现机会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