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海外华人屡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种族歧视,华工受辱的记录更是不绝于史。然而,在100多年前的俄国十月革命及苏俄内战中,中国劳工不但直接参加了夺取冬宫(推翻临时政府)的战斗和莫斯科的十月武装起义,还在随后的苏俄内战中,组成一支支"中国军团"。他们跃马扬鞭,挥戈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受到苏俄政府和列宁的嘉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于1917年初宣布参加英法等协约国作战,并派出一支数量不少的部队到俄奥边界参战,同时还派出成千上万劳工到俄国参与战地服务。这些人后来很多参加了十月革命,并加入了苏俄红军。据民国北洋政府的档案资料,十月革命期间,大约有3万华工参加了红军。另据《申报》估计:"约计华侨曾入红军者5万余人,军官亦不下千人"。当然,这和当时100多万的苏俄红军相比,还是沧海一粟。
华工赴俄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高潮。一战时,俄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在中国北方大肆招工。这些人到达俄国之后,不是被送到原始森林的伐木场、西伯利亚的矿山从事奴隶般的劳动,就是被送到西部一战前线,挖战壕或从事战地运输,惨死在战场。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旅俄华工受革命鼓舞,拿起武器,加入到十月革命中。在随后的苏俄内战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又有成千上万的旅俄华工加入工人赤卫队和红军。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加入了苏俄的契卡组织。
(一)张福荣"中国军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段祺瑞政府于1917年初宣布参加英法等协约国作战,并派出相当可观的一支部队到东线参战,同时还派出成千上万劳工到俄国。这些部队和劳工实际上没有投入战斗,而是替沙皇军队挖战壕,或在后方工厂做工。
十月革命后,俄国因发生内战,秩序混乱,交通不畅。中国参战部队和劳工无法撤回国内,处境十分艰难。经北洋政府反复交涉,苏俄政府同意滞留在俄国各地的中国参战人员分批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回国。
1918年7月底,这批中国部队乘车到达车里亚宾斯克和鄂木斯克之间的特罗伊茨克。此时苏俄红军正在这一带同白军高尔察克部杜托夫匪帮及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展开激战。列车因铁路被破坏无法继续行驶。中国军人和劳工准备步行,经哈萨克斯坦草原后沿着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人返回祖国的路线回到新疆。最后,大队人马行军两天两夜后到达别洛茨克镇。当时红军和白军双方都想利用中国人为他们作战。白军派出代表要求中国军队进攻红军,否则便被当成敌军予以消灭。红军指挥员瓦·康·布柳赫尔则派党代表尼·卡希林带着一批共产党员到中国人中进行宣传,他们希望这些农民出身的中国士兵能站到革命者一边,为推翻剥削制度而斗争。中国军队被说服了,在张福荣(音译)的带领下毅然参加了红军。
为了避免被拥有优势兵力的敌军消灭,保存有生力量,布柳赫尔指挥红军往西北方向突围到卡马河畔与红军主力会合。8月5日拂晓,战斗开始。8月16日,红军强行到达托博尔河、锡姆河、济利姆河(均为鄂毕河支流)三江汇合地区。追击的白军也赶到这里。他们想利用这块口袋形的地形把这支中俄混合部队消灭。布柳赫尔和张福荣指挥红军(1800多中国人)与白卫军在这里血战了四天四夜。8月19日夜间,敌人渡过托博尔河对伊尔内克希村发动进攻,企图攻占这个据点,阻止正在渡河的红军后继部队,并将他们截为两段后各个击破。千钧一发之际,布柳赫尔命令张福荣带领两个连的中国红军对敌人实行反冲击。
他们端着刺刀,每人背一把马刀作短距离跃进,在离敌二、三十步远的地方,突然发动猛烈冲锋。这支部队在国内属北洋军嫡系精锐之师,士兵年龄都在20~25岁之间,训练有素,出国前又经过挑选,战斗力强,尤其擅长肉搏格斗。中国军人把白军打得措手不及,把他们赶过了托博尔河。红军从容渡过济利姆河。
这支8000多人的队伍一路上还打过无数硬仗恶仗,远征1500俄里,于9月12日在昆古尔地区与红军正规军乌拉尔第五师会合。9月14日,布柳赫尔把这次具有传奇色彩的行军电告列宁。其中特别提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1918年9月30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们听取了南乌拉尔中俄混合部队英雄事迹的专题报告。由于张福荣领导的中国军人战绩突出,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对其进行了嘉奖。
会议决定将俄罗斯乌拉尔―伏尔加地区加入红军的各支中国国际志愿队编组成“中国军团”,集中由布柳赫尔指挥,张福荣任军团长。列宁和斯维尔德洛夫亲自签署命令,托洛茨基(时任红军总司令)于1918年10月12日代表俄共(布)中央前往昆古尔把军旗授予张福荣。
南乌拉尔中俄红军混合部队与昆古尔地区红军会师后被编入第三集团军。这时俄罗斯东部,尤其是彼尔姆―昆古尔地区军事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尔察克白军和捷克斯洛伐克叛军一刻不停地向莫斯科方向进犯。列宁发出了“一切为了东线”的号召。“中国军团”参加了粉碎高尔察克的军事行动。1919年10月中旬,布柳赫尔、张福荣指挥“中国军团”和其他几个旅的苏俄红军长途奔袭托博尔斯克市,高尔察克逃回鄂木斯克。11月14日,红军解放了鄂木斯克,高尔察克逃到后贝加尔地区。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军团”损失较大,张福荣也受伤,后经几个月治疗返回部队。
粉碎高尔察克后,“中国军团”被编入布柳赫尔任师长的第51师,1920年6月初配合红军南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对波兰白军展开反攻,顺利进军华沙。为了挽救波兰白军,英美帝国主义又支持“黑色男爵”弗兰格尔将军和邓尼金将军在短时期内建立起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从克里米亚半岛出发,准备在顿河和库班登陆,往北移到西南方面军后方实施进攻。红军南方方面军人数太少,抵挡不住白军的进攻。俄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调51师回援。“中国军团”随51师在阿波斯托洛沃车站下车,飞速奔向卡霍夫卡登陆场,接替正在同弗兰格尔部激战损失惨重的拉脱维亚师和第52步兵师。从8月12日到10月12日两个月,51师顽强挡住了弗兰格尔白军几倍兵力的进攻,“中国军团”的战士们表现得异常英勇。这场战斗是俄国战场上第一次出现坦克和装甲车。
“中国军团”战士勇敢地爬上坦克,把手榴弹塞进坦克内,然后与之同归于荆10月14日,红军援兵赶到,51师转入反攻,歼灭了窜入卡霍夫卡登陆场地区的弗兰格尔部。
不久,波兰当局因军事失利被迫同苏俄签订和约,西南战事停止。革命政府把进攻波兰白军的军队调到克里米亚前线,配合51师全歼弗兰格尔白军,解放克里米亚半岛。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顿河流域库班草原之间的地段叫彼列科普地峡,宽仅11公里,东面是锡瓦什湖,西面是通往黑海的卡尔基尼特湾。为了阻止红军进攻,弗兰格尔白军在这里修有坚固的工事。
10月31日,51师强攻失利,冲在最前面的“中国军团”伤亡400多人。布柳赫尔命令张福荣把“中国军团”、伊凡洛夫把俄红军456团6连后撤7―8公里,暂时停止攻击。双方对峙了几天以后,红军重新发动了进攻。11月7日深夜,“中国军团”全体战士与65、52师部分旅团士兵冒着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涉水强渡锡瓦什湖,穿插到壁垒阵地后面。经过3个多小时的秘密涉渡,红军大部分战士登上了壁垒阵地后的利托夫斯基半岛。敌人发现后,拼命反扑,企图将“中国军团”消灭掉。“中国军团”和其他苏俄红军与比自己多十几倍的敌人激战四天四夜,白军全线崩溃。
11月12日,红军占领克里米亚半岛最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市。红军入城时,“中国军团”战士虽然走在最后,但工人和市民们仍然把鲜花撒在他们头上,人们惊异地注视着这支由个子矮小的东方人组成的队伍。大家高呼“乌!”把战士们抬起来,抛起来。遗憾的是,在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战斗中,“中国军团”牺牲了一半以上的战士,张福荣本人身中七弹,但侥幸活了下来。
余下的“中国军团”后来有的加入了苏联国籍,有的回国了,部分人还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工作。由于“中国军团”战功卓著,1927年苏联政府在彼列科普镇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借以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类似的纪念碑,第比利斯也有一座)。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纪念碑被捣毁。
(二)任辅臣"中国军团"("红鹰团")
苏俄内战爆发不久,1917年11月25日,在俄罗斯伏尔加上游卡玛矿区,任辅臣组织了一支由华工组成的武装,支持苏俄政权。这支武装引起了列宁关注。他签署命令,将该部队编为红军第三军第二十九步兵师第二百二十五团,任命任辅臣为团长。
任辅臣(1884-1918),辽宁省铁岭县镇河夹心村人,一八九八年,沙皇俄国在铁岭开始修筑东清铁路支线(哈尔滨经铁岭至大连线),收雇员,任辅臣应召做录事(书记员),在工作中学会俄语。1908年被发展加入布尔什维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参加了协约国。按协约国的规定,中国应派华工到各协约国当劳工,仅去沙皇俄国的华工就达十万多人。当年底,在哈尔滨由富亚公司招募了两千多华工赴俄劳动。任辅臣受布什维克党指派,以外交署官员的身份到俄国乌拉尔地区的彼尔姆省阿拉巴耶夫斯克矿区,从事开矿、采伐木材等艰苦劳动。一年后,其妻张含光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也去了俄国。
华工在俄国每日从事繁重的劳动,却不得温饱。不少人生了病,加上劳动条件极为原始,又无任何劳动保护措施,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任辅臣为改变华工的悲惨境况积极奔走,与俄国有关当局力争改善华工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因而得到华工们高度的信任和爱戴。随着在华工中威信日益提高,任辅臣开始在华工中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道理,把革命传单译成中文散发到华工中去,激发并提高其阶级觉悟。一九一六年,因矿场主与伐木场主无故扣发华工薪水,任辅臣暗中组织了罢工活动。场主发觉罢工与任辅臣有关,便告发到彼尔姆省当局,当地警察局以"组织暴乱"的罪名将其软禁,却并未查出更多的证据。加上党组织的营救和彼尔姆省一些较有地位的华侨联保,软禁很快解除。任辅臣组织这次罢工后,使华工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一些改善,更主要的是加强了华工间的团结,坚定与场主斗争的决心,为迎接革命风暴打下了基础。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阿拉巴斯克矿区时,华工奔走相告,一片欢腾。任辅臣也激动万分,盼望已久的革命风爆终于到来了。在其倡议与组织下,全矿区一千五百多名华工参加了红军,组建了一个"中国团",任辅臣被任命为团长。中国团由三个营组成,一营营长张清萧,河北保定人;二营营长桑来朝,山东人;三营营长潘万川,东北人。中国团的成立影响很大,受到苏维埃政府的热烈欢迎和重视,被编入红军第三军第二十九阻击师,并给中国团派来一位俄国同志任政委。中国团成立后,这些受苦华工,经过短期的训练便换上红军服装,不久即开赴前线。
一九一七年底,新生苏维埃政权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东线形势尤为险恶,高尔察克白匪军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活动更为猖獗。为了捍卫阿尔拉巴耶夫斯克矿区,中国团首次与白匪交战。此战在阿拉巴耶夫斯克附近一个白匪占据的村镇上展开。中国团趁夜出袭,攻其不备,一举全歼了当地白匪。
中国团首战告捷,军威大振,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尽管如此,东线总的形势仍然十分险恶,白匪军气焰器张,步步紧逼,战线逐渐西移。从一九一八年春开始,中国团转战都拉河、卡马河一带。中国团在团长任辅臣指挥下,在阿拉塔伊河附近打败了人数占优之敌,并将其击退于上都拉。
任辅臣(前骑马者)
对中国团的旺盛士气和卓越的战绩,当时《共产主义者》报这样报道:
中国部队是我们战线上最坚强的部队……中国团之所以有这样顽强的战斗力,在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在于官兵间有着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阶级感情。
任辅臣很重视从思想上武装战士。部队在后方休整期间,他白天给战士讲革命道理,晚上组织干部学习共产主义理论,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部队,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
一九一八年十月,中国团向高尔察克白军发起猛攻。一天拂晓,中国团的骑兵率先挥着马刀冲进白匪占据的拉亚镇,步兵也紧随而至,把装备优良、数倍于中国团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是役战果辉煌,敌死伤数百,被俘三百余。此战后的十月二十七日,最高苏维埃命名中国团为"红鹰团"。在库什瓦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授旗后,部队转战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带,接连又打了几个硬仗。此间,一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铁路桥梁落到白匪手中,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红军司令部向中国团下令,要求在短时间内把桥夺回来。中国团接到命令后,立即赶到指定地点。当部队逼进桥梁时,发现敌人在桥的另一端架设两挺重机枪,组成了严密的火力网,封锁了桥面,使战士们抬不起头来,他们每向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两次进攻都未成功,战士伤亡很大。紧急关头,任辅臣命令二营营长桑来朝重新组织火力,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桑来朝营长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复仇,他一马当先,率部分战士冲过桥,打入敌人阵地,与敌人机枪手肉博起来。敌人的机枪哑了,大批战士冲过了桥,歼灭了守桥白匪,夺回了桥。桑营长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中国红鹰团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了嘉奖。十一月下旬,任辅臣被任命为该战场的临时总指挥。在维亚,与白匪军激战一整天。入夜后,部队住宿于军用列车。附近一个对中国团充满仇恨的富农连夜去向白匪告密。白匪趁夜突袭维亚,包围了列车,并用机枪扫射。战士们在任辅臣指挥下沉着应战。因战斗条件对红鹰团十分不利,伤亡惨重。就在此战中,任辅臣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三十四岁。
消息传到彼得堡红军总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扼腕长叹。一向处变不惊的捷尔任斯基拿着电话话筒,呆呆地伫立在写字台前。没有人敢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正在住院养伤的列宁。任辅臣牺牲后,苏维埃政府派专车将其夫人张含光及3个孩子接到莫斯科。
1920年,列宁接到任夫人申请回国的报告,派人将他们接到克里姆林宫。当任夫人和孩子走进办公室时,列宁从办公桌后走过来,一边亲切地同他们握手,一边说:"您是任辅臣同志的夫人吧,当我得知你们来到莫斯科后,就想和你们见面,可是一直抽不出时间来。今天和你们见面,我很高兴。"谈到任夫人及孩子要回国时,列宁说:"我建议您留在俄国,苏维埃政府将尽力照顾你们,回国去也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任夫人仍然希望回国,列宁安慰道:"等东部战争平息后,再安排你们回中国去。"1921年,苏维埃政权在弗拉季取得了胜利,苏俄政府派专车和卫兵护送任夫人和3个孩子回到中国。
1989年11月,前苏联政府授予任辅臣红旗勋章(苏联最高战斗勋章),勋章由苏联驻华大使交给任辅臣的儿子任栋梁。
辽宁铁岭的任辅臣烈士像
(三)包清山"中国营"
在北高加索,包清山的"中国营"同样战功卓著。
1918年春天,以包清山为首的100多名中国劳工,在北高加索的弗拉季高加索成立了中国支队,它是当时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所依靠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在国内战争时期享有盛名,被人们传诵为是"列宁从莫斯科派来(高加索)的中国赤卫师"。当这支中国部队在北高加索重镇弗拉季高加索成立时,阿斯特拉罕边疆区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基洛夫亲临这支部队表示热烈祝贺,亲授红旗;并将一支毛瑟枪赠送给中国独立营营长包清山。这支队伍刚一成立,立即加入到保卫弗拉季高加索的战斗中。
1918年8月1日,担任守城主力的苏俄红军在坚守数月后,由于寡不敌众,被白卫军突破防线,攻入城内。经过4天的激烈巷战后,大部分市区陷入敌手,红军被迫准备撤离。形势万分危急,中国支队忽然从位于城中心的中央广场的一栋高楼里,升起了一面红旗。紧接着,中国支队向白军猛烈射击,白卫军随即向中国军队轮番发起了猛烈进攻。
包清山指挥中国战士依托掩体,顽强抵抗,一次又一次挫败白军进攻,始终把这一重要的制高点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战斗坚持到第6天,援军赶到,赶走了白军,重新夺回弗拉季高加索城。包清山支队在保卫南部石油基地格罗兹尼市的"百日大战"中,同样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遵照基洛夫的命令,这支队伍于1919年初夏改编为"中国营",编入红军狙击团,开赴伏尔加河和顿河地区。
对于包清山支队,苏俄政府有过如下评价:"包清山指挥的支队虽然在物质上得不到保证,远离家乡,忍饥挨冻,但毫无怨言地在北高加索山区完成了无数次战斗任务。不管是歼灭零星散匪或是打击装备良好的白军,他们都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典范,都是保护劳动人民权利的忠诚卫士的典范。"1919年5月,列宁亲自接见了这支被编为苏俄红军第4团第3营的全体华工战士,称赞他们"真是好样的",有的华工战士还荣获"列宁勋章"。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华工得到列宁的极大信任,70多名华工曾在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担任保卫列宁的卫士。李富清,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华工,便是70多名华工卫士中的一员,他还担任过列宁卫队的小组长。
在彼得格勒担任列宁卫士期间,每次执勤,李富清怕惊扰列宁工作,他都带领其他卫士,在列宁办公室外面的台阶下站岗、放哨,并且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一次,一名卫士想打咳嗽,怕影响到列宁工作,硬是紧捂嘴巴,走出很远才咳出声来。
列宁很关心这些来自异国的卫士,曾多次和中国战士拉家常,问他们生活是不是习惯,吃的、住的好不好。列宁为了和华工卫士进行语言交流,还抽时间向这些卫士学习"您好"、"吃饭"等日常汉语。为了提高中国战士的俄语水平,列宁特意派了一名教师给他们上俄语课,并向他们赠送了俄语课本。
1923年5月,李富清被选送莫斯科军事学校,接受正规的军事培训。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时,李富清作为军校代表为列宁守灵。随着时间流逝,90多年前的往事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旅俄华工在异国他乡的殊死战斗,除了当年苏俄报刊有过片言只语宣传外,由于当时中国国内混乱的政治状况,赴外劳工社会地位卑微,他们几乎没有留下记录。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和前苏联关系的好转,过往的历史才又被提及。由于年代久远,资料难觅,除了极少数人能基本弄清其身世、事迹外,多数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1918年6月,苏俄内战期间,红军第33库班师292杰尔宾特团中国营在此地停留时突遭白军哥萨克骑兵袭击。为掩护铁路工人和红军官兵家属,中国营官兵奋不顾身,依托铁路会让站以劣势兵力和装备对抗白军骑兵的反复冲击。在付出巨大伤亡之后,终于击退白军,保住了铁路会让站。后来当地民众将牺牲的中国士兵遗体统一收殓,安葬于铁路会让站附近。
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日前夕,当地政府和居民一起将烈士遗骸迁葬于城市中心广场,并建起了纪念碑。纪念碑呈方尖 型,顶端缀有一颗红星,正面用中俄双语镌刻着:敬礼!这里安葬的是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中,于1919年7月在莫洛佐夫斯卡娅车站地区牺牲的第292杰尔宾特国际团中国红军游击队队员。 (见下图)
苏俄红军中国战士的纪念碑
俄罗斯白军和其他反布尔什维克者都对布尔什维克使用中国军队发表了评论。事实上,布尔什维克经常被嘲笑,因为他们依赖中国和英国的志愿者。反布尔什维克的宣传表明,布尔什维克没有得到俄罗斯人民的支持,因此不得不求助于外国雇佣军,这些雇佣军对俄罗斯民众进行残暴统治
1918年,俄罗斯制宪会议成员德米特里•加夫隆斯基(Dmitri Gavronsky)宣称,布尔什维克的权力主要基于外国的支持。他声称,“在莫斯科,他们有1.6万名装备精良的列特族士兵,一些芬兰红卫兵小分队和一大营中国军队可供使用。”加夫隆斯基补充说,“死刑总是用后者。
1919年,白人军队宣传海报。身穿蓝金色军服、扎着辫子的中国士兵被描绘成处决囚犯、铲骨头的样子。
旅俄华工在得不到平等对待饱受欺凌和侮辱的境况下,凭着殊死作战的果敢精神,以自己的牺牲赢得苏俄的尊重和赞誉。他们的事迹不能在祖国的历史长卷中留下记录,他们的名字不能使祖国的后代留下记忆,着实令人掩卷长叹。
最后,向任辅臣中国团、张福荣中国团、伏龙芝中国独立团、桑富阳中国营、德萨中国独立支队、比里侈诺夫中国支队、别尔米中国支队以及各苏俄红军部队中的六万名中国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