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从我市2019年第三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数据来看,当前我市就业形势虽然总体稳定,但未能摆脱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并存的“怪圈”。‘人才缺乏或人才流失’被本地企业认为是制约创新升级步伐的重要因素,但多数企业不愿投入人力、财力培养人才,宁可通过高薪在同行业挖人;六安引才聚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临着六安本地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下来,六安籍贯毕业生不愿意回乡的尴尬局面。
三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同比双双增长,环比双双减少,全市各类用人单位需求和求职人数为30504人、24630人,环比分别减少12687人、5978人,同比分别增加2396人、2358人。其中,第二产业需求14940人,所占比重为48.98%;第三产业以12839人的需求人数仅次于第二产业。二、三产业用工需求同比保持上升趋势,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
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总量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市场供给和需求增减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供需未出现大幅度波动,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全市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这得益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实。例如,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全市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7万余人;实施创业培训及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惠及17个小微企业和1533户个体创业者及农村专业合作社,间接带动就业6754人;为7家省重点企业兑现稳岗返还资金3491.75万元,为446家企业兑付失业保险费返还资金1125.22万元,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稳定就业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创业服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3%,低于4.5%的年度控制目标。
从三季度的求职人员类型看,我市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明显减少,但求职比重仍超过三成。同比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增加1607人,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增加1175人,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达56.28%。经过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逐步消化,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同比仍然增加,且主要增加点集中在高校毕业生,这意味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在就业压力下,不少高校毕业生倾向于“慢就业”。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对就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睐工作与兴趣相结合,因为没有经济负担,他们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的人在筹划自主创业,有的尝试在家做电商,有的成为每次体制内招聘考试必到的“考试族”。本地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待遇等难以达到毕业生的“心理价位”是他们选择“慢就业”一个重要原因。
六安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城市,与发达地区比,在产业发展状况、政策优惠支持、硬件支撑保障等方面有着一定差距,这导致六安的引才聚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当前我市还面临着本地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下来,六安籍贯毕业生不愿回乡的尴尬局面。从人社部门发出的调查问卷反馈来看,本地多数大学生毕业后还是会选择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发展。
当前,人才缺乏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创新步伐。通过调查得知,本地开展技术创新的规上工业企业中,“人才缺乏或人才流失”、“创新费用方面成本过高”和“缺乏技术方面的信息”,被认为是阻碍企业产品或工艺创新的三个重要因素,占比分别为82.5%、64.2%和50.3%。其中,“人才缺乏或人才流失”问题首当其冲。
虽然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行业形态决定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学历、技能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三季度用人单位对大学和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以及对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职业资格二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的需求均呈增加趋势。以对大学文化程度的需求为例,三季度需求3887人,环同比分别增加203人、876人。还有三季度对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的需求为359人,但求职人数仅有97人,求人倍率达4.39,等于每个求职者有4.39个岗位可供选择。
面对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失问题,令人意外的是,本地多数企业并未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功夫,他们对员工技能提升工作上的积极性不高。本地的一些企业因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以及出去对培养成高技能人才后跳槽或者离职的担忧,不愿花时间、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培养本企业急需的人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消费人才上,有的想方设法去人力资源市场去挖现成的人才,或者通过猎头高薪聘请有同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才。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面临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并存的“怪圈”,下一步,将着力优化我市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在创新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完善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机制, 着力推动“人才、创业、智力、资金”的回乡回流;另一方面,制定引才奖补、知识价值激励、个税优惠等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实现以政策配套为导向,激发引才育才积极性。
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多措并举吸引广大毕业生扎根六安。一是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对接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实现企业用工、求职信息快速发布、及时更新、有效对接、精准匹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结合我市实施的返乡创业工程,集中优质资源要素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如加大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等扶持政策;三是支持有条件的本地高校设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并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多渠道助力毕业生创业创新。
此外,本地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前瞻性、统筹性的眼光,有必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育才”环境,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确保企业人才队伍和企业未来发展保持同步。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条件以及实际发展需求组织员工培训,针对一线的青年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应制定相应的培训激励政策,如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保障其有充足的时间充电,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拓宽员工的视野。同时,要注意“留才”,既要用待遇留人,也要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人才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