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9月,一个年轻小伙背起了行囊,向川藏线发起了挑战,这场徒步之旅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除了简单的户外用品之外,小伙还推着一个轮胎。
好奇心引发的流量让这个名叫尕玉龙的轮胎徒步者爆火,更有甚者称他为川藏线上的“拿破仑”……
尕玉龙的起点是西宁市,此行他要穿越上千公里的川藏线到达目的地拉萨,对于徒步爱好者来说,川藏线虽然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的景观大道,能够将雪山、原始森林、冰川等景色一览无余。
但是对于徒步的人来说,这也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徒步装备加上户外日常用品就已经几十斤重。
如果选择轻装上阵的话,负重大概也在十公斤左右,那么就意味着徒步者必须在当天赶往下一个住宿点。
所以当尕玉龙要推着一个轮胎挑战川藏线时,他的朋友纷纷帮他在朋友圈里转发这条壮举,越来越多的网友也得知了这条消息,所以在尕玉龙还在准备期间时,他博客上的粉丝就开始蹭蹭往上涨。
2018年的9月,夏天已经接近尾巴,整装待发的尕玉龙推着自己的轮胎,包里只装了简单的日用品,开始一个人从西宁开始了这次挑战。
在徒步过程中,尕玉龙打开了手机进行直播,很快直播间里的人数便到达几十万,粉丝们疯狂地为尕玉龙刷着礼物。
有些网友起先只是被话题吸引了进直播间,但是看久了直播后,人们就想知道尕玉龙能够坚持多久。
在这条通往拉萨的道路上,陪伴着尕玉龙的只有那一个轮胎,但是被他这种精神感染的网友却成千上万。
在直播间里,有人询问尕玉龙为何要推着轮胎,但对此尕玉龙并没有给予过回复,历时三个月,尕玉龙成功将轮胎推到了目的地,完成对川藏线的挑战。
尕玉龙徒步直播的视频让网友们领略到了异域风情,但还有一部分人,从这里面嗅到了利益的气息。
有人专门针对尕玉龙本次徒步川藏线的挑战进行计算,除了直播间最高时间涌进去几十万观众之外,他沿途拍摄的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到上百万,几个平台的收益加在一起,尕玉龙每个月也能够入账上百万,这也正是引起其他人纷纷效仿的原因。
自从2017年开始,国内众多短视频或直播平台崛起,让中国进入了全民媒体时代,截止至今,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用拍视频、开直播的方式养活自己,而且成本低、利润高。
“轮胎哥”尕玉龙徒步的故事,让一部分人获得了新的灵感,推着轮胎去走路就可以吸粉一大波,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一大批主播出现在川藏线上,拿着直播支架,推着轮胎,仿照尕玉龙那般开直播,一夜之间,数百位主播在自己的账号后面加上了“徒步川藏线”五个大字。
一大批主播打着推轮胎走川藏线的旗号,在直播间里要着礼物,徒步川藏线的意义也让他们搅得变了味,脚下的这片土地仿佛也成为了自家的后院。
网上出现越来越多推着轮胎行走在川藏线上的视频,不过正常人一眼便能看出哪些人是在作秀,皮肤白嫩,穿着华丽。
这些无非是想仿照尕玉龙那般为自己增加流量,但是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像尕玉龙那般真正地徒步完成挑战?
尕玉龙的徒步传递给社会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些人在直播间里,只会像“乞丐”般伸手要礼物,嘴里离不开前辈“尕玉龙”,实际却还未走出一公里的路程,如此病态,也是引发了网友们对他们的讽刺。
这些赖在川藏线上的主播也被网友们讽刺为“拿破仑”,和尕玉龙的那个“拿破仑”意思天壤之别。
在直播间里,人们能看见他真的行走在川藏线的路边,但是他没有让人们看见的,是跟随在他身后的团队与汽车。
驱使这些所谓的“网红”将自己和川藏线联系到一起的,无非就是背后的流量,在这个全民网络媒体的时代,有了流量就等于有了金钱。
尕玉龙推着轮胎走完川藏线的故事,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所需的素材,只不过却被他们披上了一件伪装的外衣。
除了“轮胎哥”尕玉龙走了一趟川藏线涨粉几十万外,早在2018年,主播“二黑”拍了一些自己徒步西藏的段子,让他一条视频高达上百万点赞,可是两年过去后,没有了徒步加持,他的一条视频点赞才三、四千。
于是二黑在今年3月又为自己打上徒步青海的标签,果不其然,昔日的粉丝又重回他的直播间,又让他重新火了一把。
利用普通人心中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进而激发他们对主播视频的认同,这是现在主播惯用的手段。
只是这场“诗和远方”的大型实践,却成为了被网红圈奉若神明的财富密码,一些小主播在川藏线上作秀一番,一个月便能够轻松月入过万。
如果相貌出众,或者段子有新意,那么身价便会瞬间暴涨。
为了获取关注,他们不再局限于手中的轮胎,开始在服装和编故事上下功夫,常年驰骋在川藏线上的司机在网上吐槽道。
以前走川藏线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现在走川藏线能够浏览“妖魔鬼怪”。
身着怪异服饰的,如打扮成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也变成了用来直播的支架:“家人们给俺老孙一颗小心心,看俺老孙给你们学个蛆爬!”
纹着韩式半永久眉毛的沙僧,涂着口红的猪八戒,“关羽”穿着胶鞋,脸上胡子已经被吹歪的“沙僧”。
史学家也没能想到能够这些历史人物能够凑到一起,如此毫无下限的直播方式不得不令国人们感到反思。
更有甚者,在川藏线路边搔首弄姿,穿着暴露,浓妆艳抹,呼喊着直播间里的“榜一大哥”,在这片如灵魂般干净的土地上,已变得“泥泞不堪”,如果翻开历史的书籍,这些人在古代大概被称为“风尘女子”。
还有一种智商较高的主播,喜欢将“诗和远方”与“落魄潇洒”结合到一起,因为他们知道这样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穿着如乞丐般褴褛,整个脸庞上彷佛写满了沧桑,再牵着一条瘦骨嶙峋的小狗,潇洒徒步川藏线的人设便成功立好。
于是乎,川藏线上也能随处可见“拖鞋哥”,穿着如“济公”般的人,推着小推车,边走边直播。
网上对此还诞生了一个小段子:“一个村里一半的人都已经推着板车徒步西藏了,还有一半人在焊车,而村里最后走的那个就是电焊匠。”
他们手中的轮胎也没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不用再出现在汽修店就能够赚取利益,只要自己被主播们轻轻地推着,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主播们靠着这份推轮胎的工作,薪水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后来主播们开始不再局限于轮胎,替换成推车之类的工具,在上面写着“某某主播徒步西藏”,以此为生的主播中有月入过万的。
其中有些运气好的,自己拍摄的视频得到大众们青睐,主页的粉丝量突破上百万,甚至上千万,那么半个月挣一百万对他们来说无非是多开几场直播罢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一百万的数字是在危人耸听,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却是真实存在的。
2021年3月6日,一位名叫“嗨妹”的主播,在网络上发布了她的第一条徒步西藏的视频,仅一条视频便让她涨粉无数,事后据统计她一趟徒步下来,至少赚了五十万,这还没有算后续产生的利益。
所以尕玉龙之前月入百万的风光在如今的徒步圈并不少见,无非是运气好坏,能不能火罢了。
不过今年徒步圈里发生的一件事情,也是让这些“拿破仑”们纷纷更改标签,扯下了他们虚伪的外衣。
2021年5月1日,一位id名叫“河南美美”的女孩从河南许昌出发,计划徒步穿越青藏线到达拉萨。
带上锅碗瓢盆,推上粉色小板车,“河南美美”开始了自己的徒步之旅。
和其他博主一样,她也开直播和粉丝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是8月21日早上,“河南美美”被自己的推车碾压身亡。
“河南美美”的事故让众多视频博主开始纷纷更改自己的标签,“徒步西藏”,“徒步川藏线”开始更改为其他的名称,在川藏线上作秀的“拿破仑”数量也渐渐变少。
再据警方警告,板车属于非机动车,所以是不允许出现在这种国道之上的,这也劝退了一大批人。
不过利益面前,总会有人“舍生忘死”,既然不允许推班车,那么就重新拿出轮胎。
所以现在每到西藏的旅游旺季,川藏线上便会出现一批轮胎大军,虽然轮胎不在交通法规的限令之内。
但是主播们使用完这些轮胎之后,如果随手扔在路边,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川藏线两旁的环境,又假如这些主播在路边直播时,轮胎不小心滚到马路上,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无法想象。
虽然川藏线上出现了“拿破仑”,但是不能全盘否定每一个徒步直播的人都是在作秀,应该抵制的是那些靠着低俗镜头,打着徒步的旗号欺骗网友的行为,像尕玉龙这样真正完成徒步的故事,可以被大众所接受。
一位广西16岁的男孩,徒步川藏线是他最初的梦想,和家人商量达成一致后,他仅带着七百元开始了这段旅程,没有直播,没有立人设,有的只是他对实现梦想后的喜悦。
四十天的徒步,他仅花费了300元,皮肤也已经被晒得黝黑,这样的徒步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还有一位独臂独腿的二十四岁小伙,他叫郭少宇,今年6月份,他装上了一副假肢,用一辆自行车,一些生活用品,完成了从四川雅安到拉萨2200公里的川藏线起程,就连央视网随后也对他进行了报道。
郭少宇
那些靠立人设,博同情,最后达到欺骗网友目的的主播应该清除出这个圈子,和郭少宇一样,吴邪也是一名肢体残缺的人,独腿徒步川藏线,他却在背包上写着“不搭车,求资助”六个大字。
在随后的直播中,网友们纷纷被他“身残志坚”感动,大手笔刷着礼物,但是没过多久,这位独腿徒步网红,便被爆料出,用钱打赏女主播,还成为了“榜一大哥”。
直播间中,对不刷礼物的粉丝破口大骂,最终被清理出网络。
这些以圈钱为目的的“拿破仑”,已经成为社会的蛀虫,无孔不入,面对国内自媒体这种越来越紊乱的现象,国家也开始出手大力整治。
2021年8月27日起,国家网信办开始进行自媒体专项整治的第一阶段,对那些散布谣言、博人眼球、没有下限等低俗视频博主进行封禁。
我国广电总局也开始对这些搞怪扮丑,博人眼球的“拿破仑”大军展开重拳打击,对其账号进行封禁,以达到净化自媒体领域的目的,十个徒步九个假,所以在被封禁的账号中,徒步主播占了很大一部分。
自媒体会不断向前发展,到了将来,希望国民们能够接触到的,是一个纯粹而又干净的网络时代,没有叫卖的小丑,没有搔首弄姿的卖艺。
有的是对真善美的弘扬,有的是积极向上精神的传达,网络上的“拿破仑”越来越少,川藏线上真正的“尕玉龙”越来越多。
[1]《沈阳晚报》,2017年11月27日,《单臂独腿小伙20天完成2200公里川藏线骑行》
[2]光明网,2021年8月26日,《22岁河南女孩徒步西藏遇难直播助力车“助力”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