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俄乌冲突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几乎将全世界金融体系都拉入了混乱。但是对于没有涉足跨国业务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份混乱似乎并没有引发更大的破坏力。
至少在2022年前两个多月中,成功通过IPO审核并筹备上市的企业数量,依旧保持着稳健。
其中,在A股排队时间超过6年,期间经历过3次借壳上市失败的软通动力,去年9月份成功过会后,终于在今年3月初公布了IPO路演的时间表。
作为与腾讯、阿里等“世界级大厂”都有着密切合作,甚至私下中一度被视为华为“御用”外包的IT外包公司,软通动力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不言而喻。但在经营层面之外,却也有着“血汗工厂”、“主业盖楼”等诸多令人疑惑的标签。
路演过后,正式登陆创业板在即,等待软通动力的,是一炮打响的开门红,还是开场暴跌的荒诞闹剧?
其实上市这种事,对于软通动力而言并不陌生。
早在2010年,软通动力就经过5年多的努力,成功在纽交所上市。而后为了谋求私有化,又于2013年选择退市,一年后私有化改制成功后,通过重组的方式尝试回归A股。
然后软通动力就开始经历了一连串的挫败——2016年试图与皖通科技重组,因双方重要条款未能达成一致而中止;2018年与紫光学大的资产重组同样失败;2019年由于未能在有效时间内交易安排达成一致,与祥龙电业的重组再度遭到终止。
在4年间连续经历3次失败后,软通动力并没有因此放弃。在2021年2月份,软通动力放弃了资产重组的方式,以独立身份递交了创业板IPO申请并获得受理,最终在9月份成功过会。
仅从这份经历而言,可谓是十足的励志。毕竟除了这些“黑历史”,软通动力在经营和形象上,距离完美也还差了很大的距离。
在招股书中能够看到,软通动力主要以为通讯设备、互联网服务、金融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和数字化运营。简单来说,也即是IT业务外包公司。
而外包业务,本质上是企业把本应是自己独立承担的业务,交付给第三方来完成。尽管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同时于品牌信誉而言也是一种损害,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同时还能提高承接项目的效率。
翻看软通动力近些年的财务报表,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高达166.2亿元,而且从2019年开始,总营收也都保持在100亿元往上的水准,整体增长态势明显。从中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外包行业的市场宽度也在不断拓展,作为一线企业,软通动力保有着优秀的发展潜力。
但是以提供相对“廉价”的高技术服务的IT外包业务,同时也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的业务类型,很难打造足够稳定的员工团队。根据软通动力招股书中所展示的数据,掌握较为核心技术资源的中高层员工,离职率普遍在30%和20%以上,而基层员工的离职率更是徘徊在40%左右。
而且作为外包人员,在降低数个档次的薪酬之外,还无法享受正式员工的社保、加班费、节假日礼品等权益,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诉讼。从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软通动力所涉及的劳动纠纷案例共计139例。
在相关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的当下,不对等的待遇问题,将会持续挑战现有外包制度的行业规则,类似的案件也会持续增多。而且由于IT业务普遍较高的工作强度,很容易引发从业人员产生过劳、心理疾病等问题,在外包公司待遇缺失的环境下,发生意外的员工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今年年初,字节跳动员工猝死引发社会性关注的同时,就有传言称,软通动力荣耀外包的员工因大量加班导致了猝死,而且后期赔偿也仅有20万元。消息的真假暂时无从查证,但外包企业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某种程度上的确助长了“加班”、“内卷”的不良风气。
除了如何思考如何去掉“血汗工厂”的负面标签,软通动力的上市,似乎也存在着某种层面的缺失。
外包企业的经营,更像是依附于大树的藤蔓。
由于主要以提供低成本人力资源为主,包括软通动力在内的外包企业,往往不会承接较为大型的独立项目。而且从大企业承接的外包项目,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末端工作,依靠堆量来完成业务指标,很难沉淀足够的技术积累。
这也意味着,外包企业所要面临的,不仅是政策逐渐完善后开始升高的人力成本,还有主要客户所处行业的风险和波动。
就像软通动力,其在2021年上半年排名前五的主要客户,分别是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国银行。除了中国银行外,剩余四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大厂。
但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开始进入强监管时代,蛮荒时期通过资本投机来获取“垄断”地位的打法已经彻底失去市场。“寒冬期”降临后,寡头、垄断等资本行为都被强行终结,阿里巴巴、美团等互联网大厂频繁收到的近百亿罚单,直接将整个互联网行业拉入了整改的风潮。
于是各个大厂都开始停顿增长缓慢或亏损的项目,以优化结构的方式疯狂裁员。再加上教育培训爆雷、游戏业务因版号暂发全面停滞、金融服务监管增强等等因素,被砍掉的部门越来越多,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大环境下,尽管因为大厂的IT产品离不开长期的更迭和维护,以低人力成本为优势的外包企业反而收获了更多订单和项目,但从长期而言,这种短暂的高增长终究是有局限的。
软通动力在2021年下半年虽然比2020年营收增加了36.2亿元,但在上半年净利润只有4.59亿元,下半年9.448亿元,远低于2020年同期的8.786亿元和12.59亿元。其中固然有人力成本增高的影响,但从根本上,大概还是受到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影响。
毕竟在裁员潮愈演愈烈的当下,正式员工的待遇也在不断收缩,在反垄断、去资本化、拒绝加班文化的多重制约下,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薪酬制度正在回归正常水平。这也导致了,外包企业的低人力成本优势正在遭受挑战。
而且华为占据了软通动力约49.7%的营收比例,使得软通动力和华为形成了“高度捆绑”的关系,尤其是在今年2月份,二者又再度联手,以华为云AI+RPA的方式参与了中铁十一局智能化升级。尽管背靠华为能够带来更多技术和业务的优势,但在华为频繁遭受美国制裁的时期,软通动力的经营稳定性仍然值得怀疑。
大概也是出于这些原因,软通动力为了完成这一次的上市,将许多私募基金捆上了自己的战车。
从天眼查中可以发现,软通动力除了实控人兼大股东刘天文外,整个公司的背后站着有多达40多位机构的投资者。据传,在IPO前期阶段,软通动力更是和大量私募基金机构签下了对赌协议。
除了以鹏汇君辉、云辉景盛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因为软通动力没能在4年内完成IPO,已全部退出持股外。深创投、光大财务、云峰麒泰等19家机构所签署的对赌协议,据传闻,仍然处于生效状态。
如同“被绑架”一般冲刺IPO成功后,软通动力辛苦多年做出的大蛋糕,或许很难满足众多等待分享财富的“手”。基于此,在本次上市申请的招股书中,全部募集的35亿资金,有20亿元都将流入工程建设、房屋建设、装修等类似房地产开发的项目,很难不令人怀疑其背后的真实目的。
无论如何,即将开启申购、正式加入创业板征程的软通动力,都无法在现有的成绩面前高枕无忧。真正的挑战,或许还远没有到来。
参考资料:
《华为外包软通动力将上市: 4年3次借壳失败 传员工猝死只赔20万》——IPO观察哨
《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三次重组回A股未果 软通动力拟登陆创业板 销售深度依赖华为》——每日经济新闻
《遭员工“恶评”老牌IT外包公司软通动力难逃华为阴影》——东方财富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