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如今却屡被用在一些魔幻且荒诞的反讽语境。的确,每个时代对于“光明前途”的标准似乎一直在变。
“12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印发意见,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在证书效用方面,两者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一直以来“高职”和“职高”,都被认为是考试失败者的集中营,百年未有之变局下,职业教育似乎要从“兜底教育”的噩梦里逆袭了。此意见一经发布,几个相关话题相继冲上了热搜,但评论区却戾气丛生。
其实,国内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比例已连续数年超过本科生。2020年毕业的16.19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85.95%,而16.8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9.23%。
本文就来聊聊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这群经历中考、高考分流后的职校少年,真的都能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一样“拥有光明的前途”吗?
职业教育以培养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为目标;专业教育则指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接受的教育是以其教授专业知识为主,且入学需统招。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方向,但又不完全隔绝,可以一定程度上互通互转。
以优质职业教育著称的德国,无论选择职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确都拥有相对光明的前途。要知道在新冠疫情前,德国青年失业率达到了5.6%的历史新低,在德国有近70%的学生最后去了“职校”,而这个比例也很符合社会的需要。
经历中学分流后,部分课程就开始了针对性专业教育,去职校经过对口培养后,毕业后就能和工作岗位无缝接轨。并且,德国对职业选择的观念是必须与专业高度对口,懂一行,干一行。哪怕你是名牌大学毕业,因为喜欢小孩想去做幼儿园老师,在没有经过4年幼师职业教育前也是不可以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高低之分,而是两条平行的路径。
德国教育体系结构 来源:顶思
这种称为“双元制”的教育制度成为了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确保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除了立刻胜任工作,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可贵的是,能让这群在职业教育培养下的学生从容应对未来二十年可能的技术革新。
然而在国内,职业教育目前仍无法与专业教育平起平坐。
央视《大国工匠》节目已经播到了第七季,节目中每一期的主人公都是技艺超群的“守艺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其制片人岳群坦言希望能通过这个节目告诉年轻人:“上大学不是拥有精彩人生的唯一途径,职业教育一样会报效祖国,赢得精彩人生。”
王曙群,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九分厂(飞行器总装分厂)总装工、首席技师 来源:《光明日报》
王曙群是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工人,这成为了他最自豪和骄傲的事。18年来,他从150万个数据中寻找线索,打造12把柔性锁,精准完成太空中神州飞船航天器的对接。共已参与8次发射任务,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任务。他在采访中也说道:这个时代需要顶尖科学家,也需要一线高技能人才。
过去职业教育下走出的“成功人士”相对是少数,这种小概率事件很容易被忽略,使得很多职校学生无法树立理性、客观、真实的判断,常常在受到打击和挫败后打退堂鼓,自暴自弃。
其实很多本科甚至研究生也并没有通过读书实现所谓“阶级跨越”,他们在学校为了文凭而上学,出来工作了才觉得“还不如有一门技术”的也大有人在。
选择没有对错,何况每个人对“好生活”“好工作”的定义并不相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天性禀赋都不同,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希望职业教育能早日与专业教育一样被重视,这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勉强的托底”,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专业技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学习靠的是兴趣和内驱力,只有向外保持好奇,接纳世界的多样性,向内自我探索,坚守热爱,才能真正绽放。不管在教育模式的选择上,还是更进一步的专业选择下,都不要因为眼界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选择。最后,适途希望每个人的兴趣都能在追寻的路上被点石成金!
了解更多:
“躺赢人生”不靠谱,自由职业不自由
未来我想搞“元宇宙”,该选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