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的进入,中国大型医疗设备的机会可能来了。
6月29日,上海交易所的信息显示,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科创板的审核状态变更成“已受理”。这是一家CT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排第6位。
按明峰医疗的计划,本次上市拟发行股份不超过1.5亿股,计划募集资金6.24亿元。其中,2.65亿元用于高端医学影像装备产业化项目,1.59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除了GE医疗、西门子、飞利浦这“三巨头”之外,明峰医疗是排在联影、东软之后的国内大型医疗设备企业。目前,中国鼓励大型设备国产化政策正在推开,基层市场几乎都是国产设备的天下。多重因素的加持下,国内设备生产商的机会会更大。
明峰医疗IPO或许是一个信号,国内设备企业会不会等来一轮设备配置更新的大潮?
2020年新冠疫情集中爆发之后,国内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扩建新建迎来机遇。
近两年各省披露的公共卫生均在百亿级别以上,加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项目投入,几千亿的医疗卫生投入,很大一部分将落到设备采购和配置上。因此,强调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已是当务之急。
一度,GE医疗、西门子和飞利浦等跨国企业垄断了中国大型医疗设备70%的市场份额,国产设备的比例不足10%。联影、东软医疗、明峰医疗等就是国产企业的代表。
明峰医疗成立于2010年,主要生产CT,目前尚未实现盈利。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可提供8排、16排、24排、48排、64排、256排、车载、方舟等CT系列产品。公司还在开发核磁、数字X光机、超声设备等,逐渐寻求多元化。
从明峰的业绩也能看出国产设备的整体窘迫。
招股书显示,明峰医疗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2.1亿元、3亿元和3.52亿元。据灼识咨询数据,按照2021年新增销售台数占有率排名,明峰医疗在我国CT产品位列第六,国产厂家位列第三。
众所周知,CT设备价格较高。一家统计机构曾计算了2021年全国CT设备的招投标情况,总采购量537台,总成交金额26.19亿元,平均单价518.71万元。明峰在总销售额中可能只占10%左右,一年只能卖几十台。
尽管国家一直在鼓励“国产化替代”,但明峰医疗承认:公司多款上市销售,未能实现足够的销售规模,导致在报告期间未能盈利,公司上市后亏损情况可能将持续扩大。这就是大型医疗设备企业当下血淋淋的现实。
不过,明峰医疗还是很有期待,认为现有产品正加速更新换代,预计今后三至五年会有重大变化,届时国产设备将全面实现弯道超车。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国至少有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这意味着今后三级医院数量将增加。
医疗地位的提升,与之而来是设备配置需求的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数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8%。
在“大型设备国产化”的需求下,国内企业生产的医疗设备能否承接市场需求,是个很大的问题。
跨国企业并没有被难倒。他们利用核心零部件的技术优势,继续掌握市场中大部分的利润空间。GE、飞利浦和西门子实际进行了“国产化”改造。
GE医疗,很多设备已经完全为中国市场设计,并在中国生产。飞利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陈胜裕透露:今年年底前,精准诊断业务接近100%的产品线都将在中国生产。
2022年6月,西门子医疗中国正式发布了“国智创新”本土化战略。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王皓表示,通过“推动实现全产品线国产化”,以一家“中国公司”身份,深度参与“健康中国”的建设。
分析人士指出,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概念比较模糊,各大跨国企业都在中国注册公司,大部分产品都在中国生产或组装。所以“GPS三巨头”现在基本都符合国产化要求。国内企业要追赶这些巨头,必然是有难度的。
国内企业若想抢到更多的增量市场,无疑是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研发实力,建立完成营销体系,才能与跨国企业一较高下。
健识局获悉,联影医疗在科创板已成功过会,东软医疗两年内三次启动IPO计划,安科医疗、朗视仪器、辰光医疗等一批国产医疗设备企业都准备登陆资本市场。
大型医疗设备行业具有技术门槛高、高端人才密集、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征,对于企业的综合研发能力,技术经验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是跨国企业的优势,国内企业追赶,也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
GPS的垄断格局终会过去,但不是这几年。明峰医疗的未来,也不完全是一片光明的。
撰稿 | 小米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