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
今天已经是第15天
武汉市民们用“不出门”的方式
为阻击疫情默默
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段特殊的时光
武汉人是怎么度过的
记者采访了
10位市民
还原了他们的“宅家日记”
今年24岁的李茜是江夏区五里界中心幼儿园的老师。这段时间居家,她却一点不无聊。“我和妈妈都是老师,我们一起备教案,准备下学期课程。”李茜说。
李茜还在微信群里让家长们关注自己和孩子的健康,每天报平安。“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过‘七步洗手法’,现在要注意卫生,就让孩子们在家教自己父母洗手、督促家长开窗通风、做好消毒。”
万谦,武钢三中高三(7)班学生。她给长江日报写来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自我隔离”生活。
“前线抗疫战士与病毒抗争,我作为高三理科生在后方为家人做生物知识普及,减轻家人恐慌心理。10多天来,家人捧着手机当云监工,我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继续为四个月后的高考备战。
学习、疫情,牢牢系在一根麻绳的两端,一端是当下没有硝烟的、与病毒作战的战场,一端是不久后无声的决定人生走向的擂台,唯有响应钟南山院士‘自我隔离’的号召,又把握好当下每一刻学习的时间,方能两全其美,赢得这两场重要的战役。不论怎样,武汉,加油!”
24岁的胡梦恒是一名小学老师。追剧、看书、玩游戏,胡梦恒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平时因为工作太忙,存了好多书和电影没看。”胡梦恒说,利用这段时间“刷”了近30部电影、3部电视剧和1部长篇小说。
从2月3日开始,胡梦恒开始网上办公。“现在所有的不方便,都是为了以后的方便,就像大家在朋友圈刷屏的武汉最新宣传片说的一样,我们期待武汉按下播放键的那天。”胡梦恒说。
每天吃过早饭,71岁的刘翠兰就会坐在书桌前,拿起毛笔,练习书法。
刘翠兰是江岸区大智街道保成社区居民。“一家人每天生活很有规律,也有了很多时间一起聊天。我的女儿原本就是美术家协会的,她在家也常常和我一起画画。”
她说,看新闻了解到不断有医护人员来汉支援,一批批医院正在兴建。“还会继续好好待在家里,疫情一定会过去。”
2月4日,立春。34岁的张眉舒说,春天来了,疫情也该过去了。
张眉舒说,在储备了一些食物后,一家四口——夫妻俩人、8个多月的宝宝、70岁的奶奶,就过起了关门闭户的日子。“对普通人来讲,少出门就是对疫情最大的贡献。”
10多天里,一家人把时间安排得紧紧凑凑的,做饭、拖地、消毒、带娃,日复一日,三个大人连轴转。令她高兴的是,家人都平平安安。
“1月19号晚,我从外地坐高铁回武汉过年,姐姐一家和爸妈一起住在武昌区水果湖街。”外地返汉市民袁競说。
得知武汉暂时关闭出城通道,一开始有些紧张,他凌晨6点就起来去超市买菜。但到了超市之后,看到超市供应稳定,就只买了3天的蔬菜。
“加强了清洁和消毒,减少外出。每隔两三天,便会去小区里的中百超市买菜。”
“凌晨4点完成了一幅画的初稿上色。”4日下午1点,创作了一宿的蔡甸区镜画师盛焰,中午才起床。两周以来,他每天创作十余个小时,完成了十幅画的初稿。
盛焰现从事艺术培训和镜画创作。他说,医护人员奋战一线的事迹令他感动,希望用艺术绘画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感谢。“镜画完成后,想送给医护人员,感谢他们的付出。”
市民宋泽熙家住新洲区邾城街祥和世纪城。他是名医生,2019年底检查出恶性肿瘤,经治疗,一直在家里休息。
现在,他时不时在网上找一些美食的做法,搞个新鲜花样出来,并尝试着做给家人吃,纯手工米酒、馒头、各种火锅、蒸菜、烧烤、卤煮等等。
“自己每天做饭给一家人吃,味道好,健康,幸福。”宋泽熙说。
最近半个月,蔡甸区奓山街丁九村村民王元枚除了到自家门口的菜园摘了一次菜,全家人从未迈出自家大门。
为了安全,王元枚一家人也分开睡。“我在一楼负责家里的伙食,爱人住二楼,儿子一家三口住三楼,吃饭也在自己房里吃。
王元枚还自发写了篇文章《众志成城抗疫情》,发到村里的微信群里,鼓励村民们像她一样在家坚守。
光谷“90后”创业者黄铁森已线上办公几天了。“与全国各地的70多位员工联络,为全国100多个城市的15000家水果店和近2000个果蔬批发商提供线上服务”。
2014年从华中科大光电信息学院毕业后,他在光谷开了自己的公司。今年春节,响应“不出门”的号召,他留在了武汉。“老百姓出不了门,线上买水果需求大增。怎么关照线上需求激增的现实?”他说,正在和员工们商量着改进产品,“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武汉行,我们行!”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 李锐 王晶 龙京 李亦中 林敏 杨蔚 王静文 史凤玲 陈俞 张衡 汪峥 李佳 见习记者 刘娜 通讯员 刘江华 詹鸥 高池 孙克亮 张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