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成都市地图
想写这篇图上成都的起因,是昨夜顺着网线远渡重洋时,偶然访问了大英图书馆网站,看到一张1955年成都市老地图。
现如今成都市红牌楼、牛市口等市区繁华处,在图中尚在城郊,昭觉寺、龙潭寺、沙河铺、包江桥、石羊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地点,则还是一片田园景象。虽然现如今的成都已经是国内知名度很高的网红城市,但即便是生活在成都十多年的人,真正了解它历史的却并不多,正好我的电脑里还收集有几张成都古旧地图,一种想图说成都的想法油然而生。
成都有3000年的建城史,金沙遗址代表的古蜀文化和武侯祠代表的三国文化,都是成都的城市名片。不过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还在北方,直到安史之乱后北方残破,靖康之耻后宋室南渡,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步南移。此时海洋时代还没有到来,农耕时代成都平原优越的自然环境,又能依托四川地区密布的河网顺长江直通东南,因此在晚唐、前后蜀和两宋时期的几百年间,成都的历史地位随之达到顶峰,晚唐时称“扬一益二”。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未能留下任何古地图存世,因此我叫它无图时代。
前后蜀时期成都城复原图
好在当时的成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打卡之地,因此留下诸多描述当时繁华光景的文学作品,南宋的李良臣就曾经这样写到:
唐朝到南宋中期,成都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河渠纵横,城外的锦江、清远江环抱全城,城内则有解玉溪、金水河及众多小水渠,又有摩诃池、江渎池等众多湖泊,城外则有浣花溪、百花潭、万岁池等,再加上人们开渠筑堰,使得城内河网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城”。当时的人们酷爱游江,据载“从百花潭至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案”。
前蜀后蜀时期,作为都城的成都广建园林,园林之盛堪称历史之最,这使得城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更是在城内遍植木芙蓉花,成都也因此得名“蓉城”。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入蜀时,就多有描绘此时秀美风光的诗:
明朝天启《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
在经历唐宋的辉煌后,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战火的屠戮,使得成都城先后被毁,气候变化导致城内外湖泊逐渐萎缩干涸,宋朝顶峰时人口千万的四川地区,到了清兵入川时,能统计到的人口居然不足十万。当时成都城内屋舍尽毁,猛虎横行,入城兵丁只好住在城墙之上。曾经富庶的四川成了当时中国虎患最严重的地区,这大概是成都历史上的至暗时代。
现存最早的成都古地图,是明朝天启年间《成都府治》中的《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古城在今人眼中最鲜明的印象,莫过于高耸的城墙,明初时成都城原有的土墙和城门已倒塌焚毁,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宋元城墙的基础上重新修筑砖制新城,砖城基础宽约8米 , 高约11米,城门四座,均建有瓮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成都城内密布各类宫殿和官署,城内东西各有成都、华阳两县,两县共治省城成都。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城中心的蜀王府,也就是成都老百姓口中的“皇城”。蜀王府规模庞大,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宏伟的一座,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其大小堪比故宫。
除了这些政府建筑外,城中还有大量不输于南京和北京的宗教建筑。成都的宗教建筑历史悠久,昭觉寺、大慈寺在唐宋之际已是香火鼎盛,图中还标注有金像寺、金沙寺、金绳寺、西莲寺、白马寺、梵安寺、正法寺、万寿寺、青羊宫、真武宫、重阳观、宝光寺、白云庵等;有供奉俗神和其它外来宗教的, 如城隍庙、南渎庙、五显庙、火神庙、关王庙、温帅庙、玄坛庙、回回寺等;有祭祀圣贤的, 如禹王庙、诸葛祠、武侯祠、射洪祠、乡贤名宦祠、六贤祠、赵公祠、乔公祠、大儒祠、潜溪祠、文昌祠等。
后来《成都府志》中为此写到,“蜀城敝久, 今则补旧增新。楼阁壮丽, 雉堞雄严。屹然, 天府之胜矣!”。
清乾隆《四川成都府附郭成都县、华阳县》地图
清乾隆年间《四川全图》,由当时的宫廷画家董邦达绘制,其中有一张《四川成都府附郭成都县、华阳县》地图,让我们看到了清中期成都城的样子。此图虽看起来似图似画,但却是乾隆初年用兵金川所制,标注有四川各县的城防兵力和仓储钱粮,是古代的“军事地图”。
明清之际,成都再次毁于战火,经康雍乾三朝“湖广填四川”才得以恢复,到了乾隆四十八年,四川总督福康安,奏请皇帝拨巨资彻底重修成都城墙,据载新城周长约22.8公里,宽约5.5米,高约9米,故此图应绘制于重修前。
和前图相比,此时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已经改到了蜀王府内;蜀王府西侧到城墙间,修筑了专门给满人屯兵和居住的满城,也称少城;城外的成都市知名建筑九眼桥,在明朝地图中尚标注为镇江桥,此时则注为九贤桥。
明朝时城内外的庙宇不少已消失不见,多处地名已经和现今高度相似,如城内的文殊院、北较场、提督衙门、盐道衙门,城外的武侯祠、红牌楼、青羊宫、浣花溪、草堂寺、万里桥、安顺桥、薛涛井、沙河铺、九里堤、驷马桥、昭觉寺、天回镇等。
此时成都已经在战乱后再一次恢复回来,虽然早已不复当年繁华,但千年古城依然在。正如后来1933年川大图书馆收藏到这套散落民间的《四川全图》时,所写的题文一样:
新订成都二十七区图
到了近代,曾经“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只是一座深处四川盆地之中,水陆交通不便的内陆城市,比不上北京、南京这样的都城;又没有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厦门等沿海城市的区域优势;也不如东北背靠苏俄的哈尔滨和沈阳,内陆九省通衢的武汉等城市;甚至不如省内兄弟,坐拥长江航运之利,抗战时作为陪都的重庆。此时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战乱不断,成都进入了一个蛰伏时代。
清末法国人马尼爱游历成都时曾这样写到:
清末的成都,已经远不如李良臣和陆游作品中的那个成都,但即便如此,成都依然在慢慢的融入这个世界,开始艰难的现代化过程。清末新政后,周善培在成都新办警察,开始整顿成都卫生,据称:
在1911年出版的《新订成都二十七区图》中,相比前图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数的变化。当时成都已经新增了许多的街道和近现代设施,按警察安防被分为二十七个区,城外也有了若干个区,人口则应在30万以上。很多现今成都的地名都能在图中找到,如梨花街、西御街、宁夏街、指挥街、走马街、东大街、浆洗街、上西顺城街等。
城内已经有了幼儿园、近代小学堂、女子中学、高等学堂、医院、警察局、消防队、工厂、公司、新式商场、银行、邮政局、外国领事馆、教堂等。据载当时街道上有路灯,生活有自来水,街面干净整洁,路上有警察巡逻,城防有新军,对外通讯可以使用电报,城内通讯可以使用电话。满城内则依然封闭,缺乏近现代化设施,而皇城则在科举取消后,开始新建多所学堂。
最新成都街市图
到了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出版的《最新成都街市图》中,可以看到满城在辛亥革命后已经被拆除,旁边建起了中正公园。皇城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的破坏逐渐荒废,但依然矗立。城内则出现了多条可通汽车的主干道。华西协合大学虽然已于1910开学,但1911年时,华西坝建筑群尚在设计之中,所以前图并未出现,此图中则绘出了清晰的轮廓。
成都原有四座城门,辛亥革命后开辟了新西门(通惠门)和新东门,抗战时为了在日机轰炸时快速疏散出城,又开辟了新北门和现在最知名的新南门。从万里桥处的老南门出来有条公路,写着至雅安;东门外写着至重庆,西门外通往灌县(都江堰);北门则写着通往宝鸡。1935年为了把四川建成抗战大后方,民国政府开始全面修筑川陕公路,并于1937年2月全线抢通,只可惜成渝铁路却因卢沟桥事变爆发而停工。
正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949年10月,新中国人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西南地区还尚未解放。但是1950年6月,成渝铁路即全线开工,从1903年即开始规划,历时近50年位未铺一条铁轨的成渝铁路,到了1952年6月即竣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当年7月,成渝铁路正式开通,火车北站正是此时投入运营。就在当月,横跨秦岭、大巴、剑门天险的宝成铁路开工,到1956年通车,一时天堑变通途。建国后我国的国防形式依然恶劣,四川和成都需要继续长期承担大后方的历史责任,这注定了成都会再一次迎来大发展,这是成都的发展时代。
1952年《成都市城区图》
1952年出版的《成都市城区图》中已经可以看到成渝铁路,成都市人民政府已经在皇城内办公,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和火车北站均在规划之中。老皇城周围已经打通了多条道路,中心腾出来大片空地,标注为人民体育场,中正公园则被更名为人民公园。
50年代,成都参考苏联城市发展经验,改两江抱城为核心放射,将成都华阳两县改为东城区和西城区,此后逐渐形成东城工业生产,西城办公居住的城市新格局。
成都市规划局网站1954年规划图
在一五二五计划中,国家在成都兴建了锦江电机厂、新兴仪器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成都发电厂、红光电子管厂、国光电子管厂、132厂(成飞集团前身)、420厂(成发集团前身)、无缝钢管厂、电子10所。到了三线建设时期,成都建立了30所、611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科研院所。80年代不少川内的三线建设工厂,如在达州的四川航天工业集团陆续改迁成都,形成了现在成都航空、航天、电子产业的基础。
教育方面,抗战前川内有四川大学和现在并入川大的华西协和大学,抗战期间迁入了西南财经大学,建国后迁入了电子科技大学,80年代从峨眉迁入西南交通大学。
美国中央情报局1989年出版成都地图
改革开放后,成都经济快速发展,新的规划与时俱进,定下了单中心环状加放射的发展规划。
上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1989年出版,现可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公开浏览的一张成都地图。图中可见成都于1986年,依照环状放射规划改扩建完成的一环路。有人民南路和蜀都大道两条笔直的现代化大道。川大望江校区和华西校区同时进入视野。城东此时工厂林立,铁路纵横,城北已经发展到了火车北站附近,依托交通枢纽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商品集散批发知名的荷花池片区,成就了首批利用改开富起来的个体老板。1958年兴建成昆铁路时开始建设的火车南站则依然孤零零的在一片田野包围之中,左下角则是现如今被各类城市建筑包围,等待搬迁的空军太平寺机场。
成都市规划局网站1982年规划图
而前几副地图中,占据中心位置,历经多次战火却苟延残喘的老皇城,再也没有逃过消亡的命运。它于文革期间被彻底摧毁,变成了1968年兴建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以及耸立在门前的巨大毛主席像。拱卫它的成都老城墙,则在文革前就被拆毁殆尽,如今只留下十处残址。
1984到2016年成都卫星变迁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地图开始电子化和互联网化,上图正是谷歌地球1984到2016年间的成都卫星变迁图。图中可以看出,近30年成都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奋起直追,GDP排名进入全国前十,综合实力成为新一线城市之首,这是成都的复兴时代,也是中国的复兴时代。
1990年,成都市进行区划改革,将原来的东城区和西城区改为环绕全城的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成都奠定了五城区格局,但同年依托于武侯区的高新区成立,这才是后来三十年的大赢家。93年底成都建成二环路、2001年建成绕城高速(四环),2002年建成三环路,成都开始了他的极速扩张之路。
成都市规划局网站1994年规划图
在1996年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中,成都即提出保护耕地,控制城西城北开发,改变单核放射格局,开始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由于当时东边尚有大片尚待搬迁的工厂,所以向东向南发展,实际上变成了向南。南延线从此承担了打破单核格局的使命,犹如一把利剑一路直插到绕城外,连接起新的双核之一天府新区。城东则随着国企的没落进入了一个阵痛时代,破旧的厂房,飞扬的尘土、下岗的工人,成了“东穷”的代名词。
城南则随着2000年后桐梓林、神仙树高端住宅片区的开发,逐渐成了“南富”。随着信息产业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新区势不可挡,成了成都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南的软件园、孵化园、会展中心、环球中心等成了人尽皆知的地方。
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掘轰动世界,较好的自然环境,平坦的地势,没有工业,集中了省政府、市政府办公地和大批文化展馆,再加上杜甫草堂、浣花溪、青羊宫、文殊院、宽窄巷子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让城西青羊区成了所谓的“西贵”。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带动第一批人富起来的火车北站片区,此时已经成了脏乱差的代表,荷花池市场搬迁到了城外,曾是成都市名片的火车北站嫣然成了大毒瘤,十多年来要彻底改造之声不绝于耳。
成都市规划局网站2011年规划图
到了2010年左右,城东老工业区大片被整理出来的地块开始逐步开发。成华区的红光电子厂,被改建成了“东郊记忆”,锦江区的钢管厂,除了留下“钢管厂串串”外,还形成了现在的攀成钢高端住宅片区,而金牛区则开始了艰难的北改之路。
成都在提出向东向南发展20年后,才真正大张旗鼓的打出了“东进”的旗号,只不过此时东边龙泉驿已经和主城区连成一片,这次的向东发展,一口气发展到了龙泉山以东,原先的五城区统统成了中优的老城区。发展规划也从“两山夹一城”变成了“一山连两翼”的公园城市,秦皇寺、新机场成了新的时代宠儿。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规划图
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罢我登场,吾生此年代,也算幸甚。
参考文献:
《前后蜀两宋时期成都城市景观特色研究》王小红
《明代成都城郭营造与城市布局》陈世松
《近代西方人笔下的成都地理认识》葛丽平
《近代化初期成都的城市形态与社会空间》蒋忠巡
作者:曹江
编辑: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