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强生 中国 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

  • 公司招聘
  • 2023-09-05 10:10
  • 龙泉小编

近年来,在强生公司关于发展战略的表述中,“创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这家成立于1886年,从手术缝线、无菌敷料等医疗用品起家的公司,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且最具综合性、业务分布范围最广的医疗健康企业之一,业务涉及医疗器材、制药和消费品三大领域,在全球60个国家地区拥有260多家运营公司,员工超过13万人,2020年全球营收达826亿美元,远远超过业务偏重制药或医疗器械某一领域的同行。


对这样一家老牌巨头,创新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是引领行业向前发展,二是自我革新。


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中国,并率先在华投资建厂(西安杨森)的跨国医疗健康企业之一,强生的创新必然还包括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从1985年至今,强生的三大业务板块均已引进中国,并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等多个城市设有办公园区、工厂及研发中心。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强生全球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中国现在已是强生医疗器材业务的第二大市场,是我们全球最大的增长引擎,也逐步成为公司的全球创新引擎。”在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看来,强生未来100年的成功,将很大程度上仰赖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


上月,强生全球公布了二季度的营收——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尤其突出的是医疗器材收入达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7%。2020年,强生全球在研发上的总投入高达122亿美元。


北大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毕业、拥有美国麻省大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以及沃顿商学院MBA的宋为群,于2003年作为强生唯一全球管培生在美国加入强生公司,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地区任职。2006年底,他回到中国担任强生医疗旗下外科业务爱惜康事业部负责人。2015年,升任强生在华最大业务板块——强生医疗中国区总裁,并于2018年起同时担任强生中国区主席。


△ 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强生中国区主席 宋为群


身为强生公司迄今为止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区主席,宋为群大概也是最适合推动强生在中国创新发展的操盘手。


最近,我们在北京见到了宋为群,和他聊了聊创新和本土化发展的话题。


创新的四个维度


宋为群认为,强生一直保持发展,有三大原因: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全球布局与创新驱动。


“创新”,是一个流行的老调,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层面,有各种不同的内涵。而在中国近年来的政治经济语境中,它又是一个具有纲领性质的词汇。


如何理解强生中国的创新?宋为群表示,“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他认为,创新要有战略目的,要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结果,还要有创新的解决方案。


八点健闻:强生这么一家有着百年历史、十多万名员工的庞大机构,应该怎样去创新?强生中国这几年做了哪些创新的工作?


宋为群:在2017年的时候,强生医疗在中国的管理层主动提出,我们未来5到10年的发展策略,核心就是创新。作为一个业界的领头羊,我们面临着最大的失败就是不创新、固步自封。因为拷贝的速度,总是比创新要快。如果我们停步不前,很快就会被超越。


从2018年开始,强生医疗中国每年的战略都围绕着“创新”这个关键词。我们做了这几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就是怎么样去做产品创新。现在我们在全球和中国的创新,都是围绕着病患、医生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腔镜手术器材的把手,对身材普遍高大的外国医生来说,一只手可以轻松握住。我在中国不算多高,至少也不算矮,但我一个手是握不动,必须要两只手,不然稳定性不够。所以你怎么根据中国医生的人体工学去设计这些产品?


又比如肝癌,肝癌在西方是一个小病,在中国是一个大病,那就需要给这些亟待满足的需求做专门研发。这就是怎么把中国的市场需求整合到全球创新的链条里去。


第二个就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中国市场这几年的外部环境改变,其实是非常快的。那我们怎么确保组织架构能力贴近市场?我们现在业务的事业部是有充分授权的。我很欣赏任正非说的一句话:“让能听见炮火”的人来做决定。因此,我们把决定、决策权力往下沉,作为管理层怎么去赋能,这个很重要。


第三点,政策改变过程中怎么加强跟政府合作,充分了解政策。现在中国医改持续推进,中国政府也非常开明,会积极聆听业界的反馈,一起去商量、探讨。我们在全球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实践,可以非常好地和政府及时分享,支持中国医疗卫生的长远发展。


还有一点是人才创新。除了培养内部人才,我们也通过支持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我们在上海拥有一站式的外部创新平台,其中包括了强生创新孵化器,可以让初创企业拎包入驻,并由我们提供全球的业务专长体系,全球的资源和专家来指导、帮助这些初创企业的优秀研发人员快速成长,加速研发创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八点健闻:强生在上海的创新孵化器有多少企业入驻了?


宋为群:在上海张江,强生布局了全球最大、亚太首个创新孵化器,2019年6月启动以来已经支持了50多家初创企业入驻。


去年,强生中国还推出了一个非常创新的人才培养项目,让我们内部的优秀员工去初创企业做交流,不仅为他们带去大型企业管理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经验,也从他们那里获得很多启发,包括初创企业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勇气等等。


八点健闻:就是他们到你这儿来干活,你们的人到他那儿去?


宋为群:对,就是互相借调6个月的项目。但是有“君子协定”,你们不能挖我们的人,我们不能挖你们的人,双方从中获益,这是非常好的!


八点健闻:实际效果怎么样?


宋为群:这个项目对于推动我们的创新文化效果非常好。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推动人才的全球化,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对全球来说日益重要。我们希望更多具有中国背景或是中国经验的管理者,在全球决策的圆桌上获得一席之地。


绕不开的数字化


如今的医疗圈,“数字化”“AI”俨然就是未来的代名词。


强生全球董事会主席兼CEO Alex Gorsky曾表示:“数字化和手术机器人将给医疗业务带来令人激动的长远影响和发展机遇。”


GE、飞利浦等医疗设备厂商在数字化的赛道早已展开角逐,诸如AI辅助阅片这样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18年开始,随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包括强生在内的医疗器械巨头,也纷纷以收购等方式布局手术机器人领域。


AI制药,是另一个热点领域。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一方面自己投入开发,一方面与其它公司合作,双管齐下,借助AI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八点健闻:2020年疫情影响下,强生中国的医疗器材业务在二、三季度实现了两位数高速增长,在全球市场表现突出。这一领域的高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主要有哪些创新?


宋为群:过去一年,全球各行各业因疫情影响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凭借及时有效的防控举措,成为了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在这个大背景下,强生中国的业务去年保持稳定增长,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和韧性。


具体来讲,我们去年在医疗器材领域取得了很多创新成就。


首先,我们在持续向中国市场引进国际高尖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当然,也不断提升我们的本土研发能力。在支持政府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的同时,我们积极进行了一系列外部合作,例如我们在中国打造一站式的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在促进科研创新、推动创新合作等方面成果丰硕。


其次,我们着力提升本土高端智能制造能力。去年6月,强生明镜超高清4K内窥镜影像系统在苏州的产业园正式交付上市。这是国内关节镜领域首款4K内窥镜成像系统,也是强生首次将此类先进设备的生产技术引入到美国以外的市场生产。此外,我们也先后上市了一批“中国制造”的先进外科医疗器材产品。


同时,我们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医疗创新,包括与中国骨科人工智能领跑者长木谷,共同开发被称为“智慧关节”的全髋关节人工智能辅助规划系统;与中国骨科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天智航合作,研发推广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骨科手术的精准性与流程的标准化。


我们也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诊疗、数字化专业教育、数字化手术以及内部数字化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把中国的数字科技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广到全球,将成为强生未来在中国的一大发展战略。


八点健闻:为什么要投入这些创新,这些数字化创新有哪些特别之处?


宋为群: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中国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这对于以强生为代表的、深耕中国市场的医疗健康行业企业来说,是个重要信号,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把握的历史性机遇。


强生在中国三大业务——医疗器材、制药和消费品都在加速推进转型,以数字化赋能业务的发展。其中,强生的制药业务正在加快探索医疗健康服务的新模式,比如E-hospital,为病患提供线上问诊、配药等服务;消费品业务方面,目前在中国市场我们有近六成的生意是来自线上的。


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新兴技术近几年为医疗这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赛道。借此东风,强生在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3D打印、消费健康大数据洞察运用等方面,打造出了很多可以更好满足中国病患和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全球手术机器人领域,已经推出了骨科的VELYS数字化手术技术平台和用于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的Monarch®手术机器人等等,其中很多都是全球首创的领先产品和技术。行业顶尖的科学家、被称为“手术机器人之父”的Frederic Moll博士目前就在强生负责手术机器人的研发。


八点健闻:站在医疗AI发展的行业风口上,强生在中国利用AI进行药物研发和器械研发上,有哪些探索?


宋为群:在医疗器材领域,强生十分重视建立在全球数字外科领域的综合能力,我们努力打造一个结合先进机器人技术、仪器和端到端连接的数字生态系统来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解决方案。


回到中国,我们除了积极引进创新产品与服务, 持续投资本土创新研发,还积极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并进。比如,与长木谷合作,成功推出了全球首个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关节置换手术的三维术前规划项目。


关节手术,如换膝、换髋,是非常复杂的。以往一个手术我们需要为医生准备100件产品和工具,但可能真正手术时只用3件,还有97件要退回来,退回来的产品就要重新消毒,这不仅给提高手术效率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也给经销商以及厂家为医院提供高效服务带来了挑战。


如果借助AI,把所有的手术影像资料输入APP,提前给手术做好规划,那么我们可能为一台手术只需要准备10件必要的产品进手术室。去年一年,全国各地医院运用这项技术进行了7000多台手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和精准性,也让病患减少出血,提升了治疗效果。


在制药领域,强生的研究人员在2018年就开发了计算机算法,利用人工智能,帮助研发人员更快地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药物研发效率比传统方式最多提高250倍。2020年,强生还与AI药物研发公司Insilico Medicine签订了一项多靶点药物发现协议,共同推进AI多靶点药物发现。


借助新技术,下沉基层


作为跨国医疗器械厂商,为本土医生提供培训交流平台,是推广新的术式、帮助提高各地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强生已在中国建立了三大专业教育培训中心,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和海南博鳌,可通过远程电视手术直播、电视模拟手术、人体模拟操作系统、远程手术转播等方式,为国内各地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普及国内未上市的新技术、新术式等。


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触达更广阔的基层市场,也是这种专业培训的重要使命。比如美敦力,为了布局中西部地区,把在中国的第二家培训中心建到了成都。而在去年疫情影响下,强生通过5G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大大推动了资源和市场下沉。


八点健闻:许多医疗健康企业纷纷布局基层市场。强生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和做法?


宋为群:随着国家对医联体的建设,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是国家医疗服务再升级的重要目标。因此,支持下沉市场医护人员能力的建设是我们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医疗器材、制药业务都在过去的一年里加速了业务的市场下沉步伐,在包括产品布局、提升下沉市场医护人员能力等各方面发力。


八点健闻:具体是怎么做的?


宋为群:举个例子,房颤是一个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房颤患者,与高发病率、高致命风险相对的是大众对房颤的低认知度,症状隐匿、阵发、老年等高危人群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房颤管理的难度,对中国公共健康和医疗资源带来多重挑战。过去,大部分的病人需要前往大城市的大医院才有专门的心电生理治疗专家。但疫情期间,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往往病人更愿意留在当地治疗。


强生医疗除了不断为患者带来创新的治疗方式,也在携手各方以多元手段提升房颤治疗的可及性,比如县域房颤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一线城市的专家可以通过远程培训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教育。我们以每年培训数百名心电生理医生,助力三四线城市每年建立200多家房颤中心的速度,把射频消融的技术、手术干预的技术和产品下沉到县域市场。


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和政府、合作伙伴等形成合力,共同预防慢性、高发病种疾病的发生,支持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专业教育,提升创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造福更多病患和家庭。


创新与本土化战略


推进研发和制造的“本土化”,对在华跨国药械企业来说,已不仅是趋势,而是已经开始的角逐。


如宋为群所说,强生未来100年的成功,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要实现这一预言,强生中国就不能只是一家美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而要更加深度地融入中国市场,变成一家“中国公司”。


八点健闻:强生在中国有哪些“本土化”举措?


宋为群:强生致力于提升中国本土研发创新能力和本土高端智能制造的能力。


首先,强生三大业务板块在中国都已建立了“端到端”的研发能力,中国也是强生除了美国之外,唯一一个在三大业务板块都具有“端到端”研发能力的市场,我们在中国有7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于适合本土、面向全球的研发工作。


同时,强生也在苏州、西安、广州、上海等地建立了大型高端供应链生产基地。其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强生医疗大型制造供应链基地,集合了医疗器材的研发和制造、全球共享服务、技术创新与合作、区域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等多元化业务功能。


2019年,投资1.8亿美元的强生医疗爱惜康苏州新工厂在工业园内落成投产。截至目前,已陆续交付“苏州智造”的骨科脊柱植入物、关节镜影像系统、吻合器等产品。未来,我们还会通过中国的供应链系统推出更多本土生产的创新产品,服务中国乃至全球病患的健康需求。


八点健闻:近些年,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发展迅速,有些已从“跟跑”变为“并跑”。对外企来说,除了技术创新,应如何看待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强生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上有什么计划?


宋为群:中国拥有庞大的14亿人口基数,随着老百姓收入增长、社会老龄化进展,在后疫情新常态下,民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因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是未来中国医疗市场发展的一大方向。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医疗企业怎么去把高质量、创新的医疗服务传递到更多二线、三线城市,满足更多老百姓的健康需求。


强生一直致力于支持提升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在去年疫情影响下,我们仍然在全国增加人员覆盖,增加支持培训更多基层医生的能力,去年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支持培训了医护人员超过200万人次。


在未来中国市场的布局上,一方面我们会充分利用强生全球的资源优势,继续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动创新产品在中国市场尽早落地;另一方面,我们要让产品和主要生产工艺实现真正的“中国智造”,提高本土技术创新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创新医疗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未来,我们还将携手政府、协会、行业伙伴和学术机构等,进一步推动外部创新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让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能够创新,进而带来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



刘冉、李琳丨撰稿

季敏华|责编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67733.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