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 公司招聘
  • 2023-10-31 06:00
  • 龙泉小编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

十八世纪的欧洲人民对封建制度的反抗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封建的制度对于人们的压迫虽然随着贵族们的没落趋于崩溃的边缘,但是这些贵族依旧“穷追不舍”,想尽一切办法束缚人们的心灵。遭受压迫的年轻一代在心灵上产生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一方面现实的社会状态已经糟糕透顶,另一方面自己内心有着强烈的突破束缚的叛逆。

歌德写下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当时社会青年一代的心灵缩影,其中带着“孩子气”的思想令无数人产生了共鸣。从孩子气的视角看待少年维特的“烦恼”,我们能够了解当时人们对于封建制度的思考与叛逆。

少年维特的世界观:我只喜欢最纯的自然

维特是个非常崇尚自由和平的一个人,在他的世界里,人们应该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没有高贵与低下之分。对于自然的态度,维特认为最纯朴的自然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这样的少年维特与小孩子喜欢无拘无束,返璞归真的行为别无二般。少年维特的世界观带着孩子气,充满了极其简单的思维方式。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说过,“只有自然,才能无穷丰富;只有自然,才能造就大艺术家”。对自然有着如此纯粹的渴望,是维特与周围人不同的一点。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跳出故事,少年维特追寻最淳朴的自然,向往平等自由的心态也是十八世纪时德国青年一代源于内心的渴望。无数的有识文人对当时的封建制度以及宗教的说教等进行批判。歌德的这本书以少年维特作为依托,从本质上是在抒发年轻一代人的心声。许多人由此产生共鸣。

当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便是像歌德这样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呐喊封建制度带来的压迫和束缚将这些年轻人对于自由平等的渴望变得更加的强烈。“返璞归真”不仅仅是歌德书中的维特的思想,也是现实人们对世界的重新认识。“神明”不再显得强大,“人”才是世界上真正存在的。

少年维特的爱情观:我,爱上了,我爱的姑娘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少年维特依旧有着孩子气的一面。维特对于爱情也是执拗的,他爱上了绿蒂,一个已经有了未婚夫的姑娘。维特从始至终都知道绿蒂已经订婚,但是他放任自己的情感发展,疯狂的迷恋这个姑娘。“我爱上了我爱的姑娘”这便是维特给人的感觉。维特在这份迷恋中陷入到单方面的自我满足与渴望中,带着一种很“自我”的感情。

维特在与绿蒂的相处的过程中,绿蒂已经很清楚的向维特说明并不会背叛自己的未婚夫,站在一个理性的成年人的角度从一开始便委婉的拒绝了维特。包括后来绿蒂的未婚夫回来后,他们对待爱情婚姻不会任性。可是维特的迷恋已经有些“畸形”。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心态使得他觉得绿蒂太神圣,以至于当遇到与绿蒂相关的他人之时,便不能自已的开始心态崩溃。正如维特自己说的,每当她谈起自己的未婚夫时,总是那么温柔,那么的亲切。而我就颓唐的如一个丧失了所有荣誉与尊严的人,连手中用来自卫的宝剑也被夺去了。”维特便如同一个少年怀着满心的澎湃喜欢上一个不爱自己的姑娘一样,而维特的内心或者言语间无一不在倾诉着“我爱她,可她为何不能爱我?”的自怜。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是不会在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如此“明显”的,维特的孩子心性让人一览无余。

书中维特对爱情的执拗其实凸显了一个十八世纪时候的社会问题——包办婚姻歌德以维特爱上一个不可能有结果的姑娘作为维特的感情对象。这样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凸显一个矛盾,而是借此对当时人们婚姻不能自主的一种批判

文中的维特与绿蒂和其未婚夫阿尔贝特便是完全的两个对立面。维特不在乎绿蒂是否订婚,他爱的纯粹;而绿蒂虽然是个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姑娘,但是不得不说,绿蒂是陷入在了封建的思想束缚之下,她会拒绝维特会疏远维特。对于这段爱情的悲剧而言,两人的世界只是短暂的相交,之后便是渐行渐远的结局。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

走向灭亡的少年:我期待的与世界背道而驰

“爱情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然而对于维特而言,爱情不会有了,面包也发霉了。在爱情上,维特的心理边线在绿蒂与她的未婚夫阿尔贝特的相处中以及绿蒂有所意识到回避里日渐瓦解,最终维特走向灭亡。如他所说,“命运偏偏安排我卷入一些感情纠葛之中,不正为了使我这颗心惶惶不可终日吗?”对爱情的渴望而不可及是维特的“烦恼”之一,也是维特“怀疑世界”的源头之一。

书中描写过维特的周围的一个长工因为爱上了一个寡妇而被解雇了。这对维特而言,间接的也使他的情感变得矛盾。他像孩子一样固执的喜欢绿蒂,但是注定他的喜欢是不能被世人接受的,何况绿蒂对他变得疏远。这便就如同长工爱上寡妇,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束缚是不允许这样的感情存在的

除了爱情,维特的面包也发霉了。维特离开伤心之地,去到了其它地方。然而在工作中,无能的上司浑身透着古板的气息,身边的工作伙伴对他有排挤有讥讽。这些让维特这样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难以生存。在那里生活的日子里,维特每日面对的都是他厌恶的人和事情。如他的描述,“还有那班麇集此间的小市民的虚荣与无聊!他们是如此的斤斤计较等级。”

在维特角度上,他的生活不再是那个充满清新气息的自然,也失去了自由的时间。维特要如同当时的每个成年人一般,即将消失于人海之中。这个世界再一次给了维特当头一棒,日复一日的时间折磨着他。所以他选择了灭亡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我丧失了想象力,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觉。书籍也使我讨厌。一旦我们失去了自我,我们也就失去了一切。维特所期待的世界或者说是他自己正在生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背道而驰。即使他有着优秀的才华,丰富的情感,但是在与现实的碰撞中逐渐暗淡和消失。当维特承受不住的时刻,便是他彻底走向灭亡的时刻。

“死亡”一词对于人的震撼无疑是非常大的,所以当维特的悲惨结局摆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跌宕起伏,要知道在一开始的时候,维特无论是对待自然还是爱情,他都是充满了执着的。这样一个执着的人最终要选择以死亡结束,那是非常大的反差

向死而生:维特之死与歌德之生

少年维特的生命终结了,但是在最后维特依旧回到了绿蒂所在的地方。谈起少年维特之死,这是维特的选择。跳脱出这本书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歌德对维特的死亡的结局是有一个原型设定的,是他的一位大学时期的好友,因情自杀。整个故事糅杂了歌德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维特自由自在,有个性,但是维特本质上的灭亡结局不可避免,并不仅仅是在爱情和事业上受到的打击,还有一个因素是维特的性格悲观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不过,维特注定是个悲剧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角度考虑。首先维特的形象本身是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前后二者便是十八世纪的年轻人和封建社会状态的映射。

如果维特最终的结局是汇入到“正常人”的生活中,那么这个故事对于现实中的人的影响也不会如此震撼。这也不符合歌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的思想。其次,故事的结局以当时封建制度的思想而言,是不可能让维特拥有世人“不认同”的爱情与工作风格的,所以只要灭亡的悲剧才更能凸显当时现实社会的悲剧所在。

虽然维特走向了灭亡,但是对于歌德来说,是注定不会走向灭亡的。向死而生,歌德深深的明白当时的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束缚,因为看得清,所以内心会变得无比强大。只有不知所措,终日迷茫的人才会容易产生悲剧。歌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头脑实际上都是十分清醒的。他们笔下的内容,充满的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深深“呐喊”

纯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总结

从孩子气的视角看待少年维特的世界观、爱情观,我们能够透过故事,看到十八世纪时期人的两种人,对封建制度奋力反抗的年轻人,和陷入到茫茫人海之中的麻木的人们。两者在书中的对比明显,同时也互相凸显。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综合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的追寻。孩子气事实上不是说维特的思想真的有多么的“执拗”,而是这样的精神使得维特显得有不畏一切的勇气。透过这种现象,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歌德时期的可贵的新潮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死亡意识与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民众思潮

2、抑郁使他走向死亡———浅谈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3、沉默的呐喊——浅析维特悲剧的根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72841.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