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大邦者下流①也,天下之交②,天下之牝(pìn)。牝恒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③小邦,则取④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⑤。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⑥;小邦不过欲,入事人⑦。
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考注】①下流:下游,众水汇集处,喻指卑下。②交:汇聚。《广韵》:“共也,合也。”③下:谦让处下。④取:取事,谋取利益或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⑤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下以取”指处上而向下取,“下而取”指居下向上取。⑥兼畜人:让人分享利益,主指大邦让利于小国。⑦入事人:与人合作共事,主指小邦追随大邦。
【考译】大国要像湖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这是天下百川交汇之处,是天下的母性象征。母性总能以其雌柔战胜雄强,就在于它能安于处下,以静制动。
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下,则必然能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若能对大国谦下,则必将见容于大国。所以,大国宜放低姿态以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宜甘于处下以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过度贪欲就可以让别国分享到利益,小国不过度贪欲就可以跟随大国谋求共同利益。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满足各自的诉求。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让处下。
【导读】本章老子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谦下,二是合作共赢,三是不过欲,四是大国担当。
春秋末期,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小国自保,诸侯国或结盟、或依附,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处理邦国关系?老子提出了他的四项主张,并强调尤其大国要谦下,这才是老子眼里的大国担当。
【辨析】读至本章,特别是读到“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一句,不禁为老子拍案叫绝,也为一些研究者没有准确把握老子本章的思想精髓感到遗憾。
老子开宗明义:“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大邦本应该谦卑处下,谦下犹如湖海,那是江河汇聚的地方,是母性象征。
老子接着阐述了谦下的意义:“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母性总能以其雌柔战胜雄强,就在于它能安于处下,以静制动。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老子进一步指出,谦下是处理邦国关系的重要原则,大邦对小邦要谦下,小邦对大邦更要谦下,邦国无论大小,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样才能彼此合作,从与对方的合作中寻求发展机会,实现双赢、多赢。彼此“取事”,实现共赢,颇有“命运共同体”的味道,这就是老子所主张的第二项重要原则——合作共赢。
大邦谦下小邦不容易做到,所以需要强调,那小邦谦下大邦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老子认为,小邦谦下大邦也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联想到俄乌之争,在加入北约的问题上,如果乌克兰能考虑一下俄罗斯的感受,俄乌之争或可避免。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大国宜放低姿态以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宜处下以见容于大国。
这是最难懂的一句,翻译也五花八门。大国凭借国力优势当然处上,故欲取得小国拥戴需要放下身段、放低姿态;小国因为国力劣势当然处下,故欲见容于大国必须甘于居下。“下以取”“下而取”,一个是附身向下伸手,一个是居下向上伸手,二者形成互动。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维护邦国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但同时必须兼顾他邦利益,不得放纵己欲而独占利益,侵害他邦利益。即“不过欲”是处理邦交关系的第三项重要原则。若如此,邦国便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小邦可以分享发展资源,大邦也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对本句理解上的歧义源于断句,一般是这样断句的: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这样断句,“欲”成了动词“想”“要”的意思,其实,“欲”即欲望,是名词。
“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邦国林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共同利益,也难免利益分歧甚至对立。老子敏锐地看到这一点,指出要实现各邦国的利益诉求,离不开利益平衡和相互妥协,在这个过程中,大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邦要有胸怀,懂得让步,这才叫“大国”担当。而这最后一句也照应了全章第一句,两句共同强调——大邦谦下。
“大者为下”,“道”之情怀啊!“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章),此刻,我又想起了“上善若水”。
【感悟】抵制零和思维,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