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移商(与商业接轨)

  • 公司招聘
  • 2023-11-19 06:00
  • 龙泉小编

词这种文体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唐代出现了新的音乐类型——燕乐,需要歌词配合演唱。燕乐,就是“燕享之乐”,音域宽广、节奏多、表现力丰富,显然,这种音乐具备很强的流行性。那么与之相配的词生来也就有娱乐属性,因此词又叫曲子词。

我们知道,词在宋代开始走向了全面的繁荣。不得不说,宋词的流行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商业文化的浓厚,再加上没有宵禁,都使得宋人更加追求享乐。而词作为娱乐消费品,必将卷入这场大潮中。

不论是从出身看产生于民间,还是从功能看主要用于娱乐,词大可不必像诗那样庄重,不必承担诸如“传道”“言志”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当时文人写作时的文体分工意识特别明显。在表现比较严肃的政治社会性内容时,他们往往会选用诗或文两种传统意义上的正式文体,而在表现个人的细腻情感时,才会诉诸于词。翻看宋代文人不同文体作品,你会发现那些文人像精神分裂一样:一边是正襟危坐,一边是谈情说爱。

士大夫文人填词,多为酒宴间为歌儿舞女助兴,是逢场性的应酬;市井细民作词听曲,也不过是业余的娱乐消遣。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再加上妙龄歌妓轻歌曼舞的演绎,词曲消费活动是宋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宋代,无论尊卑、老幼、男女,都对听词赏曲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喜爱。就连“汴都三岁小儿,在母怀饮乳,闻曲皆捻手指作拍,应之不差。”(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在宋代,听曲唱词是主要的娱乐方式。

毫不夸张,这种娱乐方式,有一定的市场,并且有一套完整的商业流程。可以说,在词的生产、传播、接受三个环节中都能体现出词的商业性。

移商(与商业接轨)

首先,在生产环节的商业性表现为:一些文人以作词谋生且他们在词的创作遵循市场规则。

以作词为谋生手段的文人身份并不高贵,一般是科考不中或者是不愿走仕途这条路的下层文人。说到这里,柳永必须得拥有姓名。柳永曾经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可不能因为“奉旨”两个字就以为柳永端了个“铁饭碗”,那句话其实是他的自嘲。

根据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中的记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这段话就是说啊,柳永词作得好,通晓音乐,他通过作词来交换“金”和“物资”。

柳永主要活动于秦楼楚馆,其他一些下层文人,可以选择加入书会。所谓书会,就是创作通俗文学的组织,当然,他们不仅作词,还写一些话本等通俗文艺脚本来换取“稿费”。说白了,柳永们是一批文字工作者,他们用作品实现了商业价值。

既然作词是为了卖钱,那么在创作上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消费市场决定了词从语言到题材、从形式到内容都要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是的,你没猜错,在这种商业机制下写出的词是非常……大胆且露骨的。市民阶层的享乐氛围浓重,情欲和物欲也随之高度膨胀。

正如在晚唐赵璘在《因话录》说:

这里为“愚夫冶妇”所“乐闻”的“淫秽鄙亵之事”,其实就是男女情爱尤其是比较香艳的那种。然而正是这样类型题材特别受欢迎、有市场,连教坊都拿去“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不得不感叹,词被称为“艳科”,与社会大环境脱不开关系。

移商(与商业接轨)

从传播过程看,词的传播主要是演唱,这个环节毫无疑问也是充满铜臭味。

演唱主要时通过歌妓,宋代歌妓以唱词谋生十分普遍,从业者遍布于都市的大街小巷、茶坊酒楼和勾栏瓦肆。

在任何行业,都是有等级的,这个行业也不例外。宋代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有这么两段:

可见,同样是歌妓,出入的场合不同,能挣到的钱自然不同。由此可见,市场竞争是相当残酷的。那么,如果想要身价更高,除了管理身材体态、注重妆容之外,还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因素——新词、新声,因为“新”往往代表走在时尚前列。这跟我们今天听流行歌曲的小年轻比较排斥老歌是一样的道理。对于以歌唱为职业的歌妓而言,能唱新词,尤其是名家之词,分分钟涨价。

还是拿柳永举例子吧,柳永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甚至成为专门的词作家,他的创作能力是非常强的——“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市”(《避暑录话》)、“要索新词,殢人含笑立尊前。”(柳永《玉蝴蝶》)。可以说,柳永是名副其实的原创歌词作家,不仅如此,懂音乐的柳永也创新调,尤其是慢词长调。

再来说说这些歌妓的活动场所:宋代包括唱词在内的民间伎艺表演,主要集中在以“瓦市”为主的商业性场所。“瓦市”又称“瓦肆”“瓦舍”,这里“融赏、饮、赌、嫖、玩等感官享乐为一体,集视、听、味、嗅、触生理快感于一身”(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这就是当时固定的市民娱乐场所,而且大多数瓦市是要受官府的管理的,这样稳定的市场无疑是市民文学繁荣的保障。

正如上面提到的不同等级的艺伎,茶肆酒楼也是比较常见的表演场所。此外,还有在各地流动演出的艺人,也称“路歧”或“歧路”“歧路人”。

比较官方的就是教坊了,教坊是唐代设立的机构,宋代仍有沿袭,主要是为宫廷贵族、达官显贵训练酒席时配的歌舞表演用的。另外,士大夫的私交场合内也会有家养的歌妓助兴,这一类和教坊的商业性就不如市民消费那么浓重。

为了应对多种表演场合,歌妓们需要背熟歌词,于是,“脚本”也就应时而生了,当时的印刷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这个因素也为宋词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说,词的繁荣养活了一大堆人:歌妓素质的培训、勾栏瓦肆的扩建、茶馆酒肆的装修、词集曲谱的印刷等相关产业都随之蓬勃发展。

移商(与商业接轨)

最后,从接受角度看,市民阶层对于唱词的消费促进词的创作。

大众的消费提供了买方市场的保证,而这种消费性的客观商业活动,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庞大的消费需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就促使创作者加快词曲更新速度以适应市场需求,还要不断翻新出奇跟上时代审美甚至是引领时尚潮流。

其实,词的商业性对其“俗”和“雅”的两种表现都有促进。一方面,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从俗”之风曾一度盛行于词坛,甚至不少文人士大夫也难以免俗;另一方面,为了同时迎合真正想消费“阳春白雪”群体,一部分词作者又以“雅”注入词风,提升了词的艺术水准。

移商(与商业接轨)

简单地说下文人词(后续将持续分析各名家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词的干货那就关注我吧):词在正统文人手中不断朝着“诗化”和“雅化”的方向发展,正如苏东坡以天才的创意让词的内容不仅仅是男女相思、离愁别恨,也可以是个人怀抱、山水风景,反正能用表达的,他也要用书写,即所谓“以诗为词”。但是我们需要明确,这样的豪放词终究是“变体”,而婉约才是词的“本色”,苏轼本人的词作中也是婉约词较多。

而且他的这种对于词风的革新,很长时间也没有得到认可,甚至“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秦观也都是以写婉约词著名。直到南宋辛弃疾以词书家国仇恨、发个人理想,才能形成词之“豪放派”。仅仅是苏轼一个人写豪放词,还不能称之为“派”。

词到南宋在文人手中改造得越发“雅”化,这样的写作方式,反而让词失去了生命力。其他文体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如一直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直到受主流文坛重视的时候,人们发现,古典小说早已走完了它的高峰。

鲁迅先生说得更狠:“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慢慢绞死它。”(《致姚克信》)

这都是后话了,暂且按下不表。

为了迎合市民口味,曲子词中有不少庸俗作品,但是有一说一,正是这种健全的商业机制,才促进词这种民间文学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另外,词的流行也多多少少向民众普及了文化知识,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打破了统治阶级对文化的垄断。

从整体看,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对词的发展利大于弊。作为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的发展又必然要受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其内容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生活和社会心态。民间词虽然不入文人士大夫的“法眼”,但也的确是市民阶层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都市生活给与了一定的直观描述。


拓展阅读:

柳永:在以雅为主的正统文化圈写俗词会多么艰难?

元稹白居易:唐诗中的爆款是如何产生的?

陶渊明的真诚,才是田间最美的风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79768.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