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盛在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复兴门百盛几天前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公告,称将于10月31日前对商场北楼进行更新改造,北楼部分品牌将移至南楼继续经营。
根据百盛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百盛收益总额25.88亿元,同比增长8.1%;毛利率22.2%,较2018年增长0.5%;经营利润3.57亿元,同比增长183.2%;归母净利润2390万元,同比增长35.03%。销售所得款项总额较去年下降3.3%,主要原因归于报告期内关闭业绩表现欠佳的门店的影响。
百盛是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的百货连锁商场,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百货,享有“外资百货第一店”称号。
1994年,百盛在北京复兴门开设了第一家Parkson百货,打响了进军大陆市场的第一枪。随后,百盛的扩张之势不可阻挡。1995年,百盛打入重庆市场。1996年,百盛布局上海市场。截至2000年,短短六年内,百盛在大陆市场已拥有接近20家门店。四年之后的2004年,百盛将这个数字提升到30余家。2005年,百盛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百盛从2012年起,通过“触电”、发展餐饮业务、进军时尚生活广场市场等方式转变经营策略,但效果不佳。2012年开始,百盛进入了闭店潮,百盛关闭了上海虹桥店贵阳金凤凰店;2013年,百货贵阳鲜花店及石家庄店关闭;2014年,关闭江苏常州两家店、山东济南和北京各一家店;2015年则关闭了天津店;2016年全年,百盛百货重庆百盛大坪店、北京百盛太阳宫店等6家店面关闭;2017年5月,百盛在郑州唯一门店关闭;2018年6月20日,重庆百盛万州商场闭店;同年12月31日,西安西大街时代百盛停止营业,目前,百盛商业旗下仅有39家时尚百货、1家购物中心、2家百盛优客城市广场、1家零售概念店ParksonBeauty及1家精品超市。
根据百盛企业年报显示,2014年开始百盛营业收入连续4年下滑,并于2015年、2017年以及2018年出现净亏损。
由于电商和新零售的冲击,近几年,美国家喻户晓的梅西百货、英国最大零售商玛莎百货等外资百货都纷纷撤出大陆市场。传统百货要生存下去应该如何转型呢?
首先,线上线下结合。实体店有许多电商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体验感、售后服务、仓储资源等,因此,传统百货应该利用自己充足的货源和物流服务,与一些百货电商合作,拓展线上的渠道。
其次,差异化与精细化。随着如今购物时间碎片化现象的加剧,尤其要注重商圈的白天客流。抓住商圈人流的特点,才能有效的进行商圈内导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定位是基于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人群细分的,消费人群会不断裂变升级,商圈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持续调整的动态过程。
再次,打造体验消费。作为传统百货店,百盛、华堂的餐饮、娱乐业态比例极低,每一层的商品都密集排列,中规中矩,和大悦城、爱琴海等给人们提供吃喝玩乐丰富体验的购物中心相比,百货店已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对逛街体验的追求。现在有不少商场都开始创新服务,既提供丰富的折扣品牌商品,也提供电影、教育、儿童游乐、餐饮、健身等服务,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有业界内的专家也曾经指出:“传统百货必须推出新业态替代原有的业态,而不是在原有百货的基础上简单地增加餐饮、娱乐等业态。在转型过程中,百货企业的商业思想要发生根本性变革,围绕居民的生活方式提供新奇好玩的体验和家庭休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