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邓小平非常爱孩子,即便是在困境中,即便他当时已经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但他依旧毫不犹豫地,将坐在轮椅上的儿子邓朴方,接到身边亲自照顾,任凭儿子指挥他干这干那,他都毫无怨言。
不过,邓小平却从不溺爱孩子,一直对他们严格要求,不允许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关系牟利。
因此,邓小平从不在家里说自己是做什么的。这也导致,孩子们小时候根本不知道爸爸的地位。
大儿子邓朴方,在学校里听到同学们讨论谁的爸爸是师长,谁的爸爸是团长时,曾一度羡慕。
邓小平虽然是国家重要领导人,曾为中国做出很多贡献,让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是,他平时却对自己严格要求,非常节俭。
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称,一次,他跟随邓小平去杭州视察时,服务员洗衣服时,非常纳闷的问了他一句:“这是你的衣服,还是首长的衣服?”
邓小平
听到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因为他知道,服务员有这样的反应,太正常了。
邓小平的衣服太朴素了,他经常穿着一条的确良军裤,上面还有烟头烧的小洞,很多衣服的领子、袖口都有补丁。这样“破旧”的衣服,确实不像一般人印象中首长地穿着。
当服务员得到肯定答案后,盯着邓小平的衣服看了好长时间,感慨道:“我要不是亲眼所见,绝对不会相信的!”
邓小平的孩子,同样如此。
邓朴方回忆称,自己小时候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如果突然让他穿新裤子,他会非常别扭,都不知道腿该往哪里放。
邓朴方手里有一张照片,至今都被人调侃:“看你裤子上的补丁,看你那个样子……”
拍摄这张照片时,朱老总与彭老总在一起下棋,邓小平站在旁边看。年幼的邓朴方也很喜欢象棋,就站在父亲旁边看。于是,就被拍了下来。
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每个月都给邓朴方15块钱。当时,学生每个月的伙食费是12.5元。
邓朴方
另外,邓朴方每个月要回家四次,公共汽车来回一次要五毛二,四次就是两块零八分。因此邓朴方每个月只有四毛二能够自由支配。但是,他却从不觉得缺钱花,也不会向家里要钱。
除了在穿着方面节俭,在吃的方面,也同样如此。邓小平从不挑食,有什么就吃什么,也不吃滋补的东西。
对于邓小平来说,宫保鸡丁、麻辣豆腐这样的菜,就算是好菜了。但是,由于邓小平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身边的工作人员,怕他耗费体力太多,营养又跟不上,影响身体健康,便提出让他单独吃饭,邓小平不同意。
在邓小平的影响与教育下,家里的孩子也保持了这样的作风。
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表示,经历过起起落落后,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不易。
于是,从1974年开始,家里每年都会给爸爸邓小平过生日。但是,他们从不邀请外人,每年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简简单单地吃顿饭。
邓小平与外孙女在一起
过生日,自然绕不开送礼物的环节。孩子们的礼物也很特殊,全部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邓小平的外孙女眠眠回忆称,有一年上初中的时候,她刚好在学校里学会了做手工,就想要给爷爷做一个生日礼物。
于是,眠眠找了一些废旧的硬纸壳,在上面画了一些画。然后又找了一些布,做了一些小的蝴蝶结,当装饰。最后,做成一张简单的小卡片,代表几个孙辈,送给了爷爷邓小平,邓小平非常高兴。
此后几年的生日,眠眠还与其他几个孩子一起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一起画彩色粉笔画。
还有一年,他们一起为爷爷折了千纸鹤,还有中国的缠粽子。当时,他们缠了很大一个粽子,花了很多工夫,又缠了一圈小的。
1976年,邓小平过了一个与往年不一样的生日。当时,家里什么都没有。为了给邓小平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孩子们一起动手,给邓小平做了一个台灯。
邓小平与家人在一起
生日那天,由于没有大师傅,孩子们决定亲手给邓小平做饭。他们想:今天一定要让老爷子感到快乐!
当时,他们都不怎么会做饭。几个人在一起商议过后,决定做一个罐焖鸡、一个枇杷大虾、素菜,还有一个凉菜。
最终,罐焖鸡做糊了,枇杷大虾也没有炸好。但是,大家都很开心。因为,那顿饭里面,包含的是一家人的心意。
1991年的时候,邓小平生日前,南方好几个省都闹了水灾。
当时,虽然邓小平已经正式退休了,但他依旧心系灾区,每天都在关注水灾的情况,每天都要看水情。临近生日,邓小平突然对家人说:“今年不过生日了!”
家人听后非常惊讶,这一年,邓小平已经87岁了。因此,对于他的每个生日,家人都非常珍惜。
他们非常不解,追问邓小平为什么不过生日。邓小平说道:这还用问吗?现在南方闹这么大的水灾……”
平时,邓小平说话很少,家人一般都会听从他的吩咐。但是,这一次,家人没有完全听从。
邓小平与夫人
邓小平之前的生日,每年都有蛋糕,生日当天,家里会加几道菜。这一次,家人考虑到邓小平心系南方灾情,只加了两道菜,一个是回锅肉,另一个就是辣子鸡。
虽然这个生日与平时吃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氛围很好。邓楠还调侃邓小平:“老爷子,您是自己虐待自己啊!”
邓小平听后笑着说道:“这两道菜不错嘛,很好,很好啦。好,现在请大家吃菜……”听到这话,全家人哈哈大笑。
邓朴方小时候不知道爸爸是做什么的
在教育子女方面,邓小平与毛主席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极力保持低调,不想让孩子们借用自己的名义,搞特殊、行方便。
这也导致,邓朴方与弟弟妹妹们,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做什么的。
邓朴方出生于战争年代,自小就跟随父亲邓小平转战迁徙,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全家才搬到北京居住。
邓朴方
1952年,邓小平出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邓朴方与邓林也转入八一小学就读。那里的很多学生,都是干部子女。
在小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自己心中的英雄。更何况,那些孩子的父母,都是为新中国立下功劳的大英雄。因此,他们都非常崇拜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感到自豪。
当时,有一些调皮的孩子,相互之间开始“比爸爸”。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谁的爸爸是“大英雄”。
每当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拍着自己的小胸脯,争着说自己的爸爸很厉害。
有的同学说:“我的爸爸是旅长”,有的说:“我的爸爸是师长。”还有的说:“我的爸爸是团长。”
此时,看着同学们激动的样子,一旁的邓朴方什么话也没说。他还有些羡慕那些同学有当师长、团长的爸爸,觉得他们的爸爸好厉害。
有个同学注意到邓朴方没说话以后,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不说说你的爸爸是干什么的?”邓朴方沉默无言。
邓小平与家人在一起
后来,邓朴方回忆称:“小时候在家里的时候,爸爸从来没有讲过他是做什么的。妈妈也从来不说这些话题。所以,他们几个孩子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也一直没有问过。”
一直到邓朴方11岁上五年级了,才从别人口中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财政部长(当时,邓小平兼任过一段时间的财政部长)。
后来,上了中学很长一段时间后,邓朴方的老师与同学,都不知道邓朴方是邓小平的儿子。
关于这一点,邓朴方表示,父亲并没有特别交代过,反而是母亲,对他们说:“在外面不要说你们的父亲是谁……”
而在邓朴方心里,根本就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丝毫没有一点优越感。所以,在填表的时候,他总是刻意避开父亲。
因此,在整个中学期间,同学们对邓朴方的印象就是,非常朴素的一个同学,人如其名,朴素方正。
这个名字,还是刘伯承给邓朴方起的。
刘伯承
邓朴方的小名叫胖胖,当时,刘伯承与邓小平家住在一起,两家的孩子经常一起玩,刘伯承与邓小平的关系也非常好,于是,邓小平就请刘伯承给儿子取名。
“朴方”这两个字,与小名“胖胖”有关。其中,“朴”是从“胖”的元音字母而来,“方”是从“胖”的辅音字母而来。
邓朴方表示,为了取这个名字,刘伯承费了一番心思,这是他亲自查字典找的。
当时,邓朴方经常穿着一件蓝色灯芯绒罩衣,一件咔叽布裤子,还打着补丁,戴着一副眼镜,很低调。
但他的成绩很好,名列全校前茅,理科尤其突出。邓朴方还曾作为十三中的代表,参加过北京市的中学生数学竞赛。
就这样,邓朴方一直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过到了高一。
高一时,邓朴方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获得批准后,他高兴极了,兴奋地举着入团志愿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并认真填好上面的资料。
邓小平
也是因为这份资料,团组织与一些老师才知道了邓朴方的真实身份。即便如此,邓朴方依旧保持低调。所以,很多同学还是不知道他是邓小平的儿子。
高二的时候,学校里的团干部,说是团活动要请邓小平题词,团委书记就对另一名团委委员说:“你去找邓朴方说去,他父亲就是总书记……”
这个同学非常诧异地说:“啊,我都和邓朴方同学五六年了,竟然不知道他是总书记的儿子……”
毛主席的子女,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
毛主席曾多次对子女强调:一定要事事、处处、时时,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对别人说你们是毛泽东的子女。
毛主席对孩子们说:“工作后,不要把我挂在嘴上去唬人。要靠你们自己去奋斗、努力……”
有一次,李讷生病了,毛主席看着病恹恹的李讷,很是心疼。但是,在去医院之前,毛主席还是再三叮嘱工作人员:住院的时候,不允许报李讷的真名,不允许说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李讷到了医院后,工作人员给她填的名字是“沈娟”,称她是毛主席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所以,当时李讷在医院里,并没有受到特殊待遇。
毛主席与李讷等人合影
后来,李讷与李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毛主席让保健医生王鹤滨带着她们去报名。注册登记时,需要填家长的名字,王鹤滨不敢擅自做主,便将表拿回去请示毛主席。毛主席看都没看就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
就这样,李敏、李讷的“家长”,成了王鹤滨。所以,在上学期间,很多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她们的真实身份。
邓小平教育儿女:要做有出息的人
1962年,邓朴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进行学习。
大四那一年,不幸降临在邓朴方身上,他从一名活泼健全的青年,变成了伤残人士。
邓小平得知后,非常担心儿子。于是他给毛主席写信,请求给予邓朴方帮助。毛主席与周总理立即批示同意。
1971年,远在江西的邓小平,实在不放心让行动不便的儿子邓朴方独自生活,便给汪东兴写信,要求将邓朴方接到他们身边,一起生活。
很快,邓小平的要求得到批准,邓朴方被送到南昌。邓朴方的到来,让邓小平更加安心。但是,他的负担也因此更重了。
邓朴方与父亲在江西
那个时候,邓小平夫妇白天要去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照顾儿子。卓琳因为有严重的高血压,不便做体力活。而夏伯根年事已高,也只能做一些轻便的活。
此时,年近七十的邓小平,成了家里最强壮的劳动力。回到家以后,虽然已经很累了,但邓小平却坚持每天晚上给儿子洗澡。
卓琳负责端水,邓小平先是用水给儿子冲一遍,然后再打上肥皂洗,最后用水冲掉,用毛巾给儿子擦干净。
另外,邓小平还经常推儿子出去晒太阳、散步,与儿子一起聊天。帮助邓朴方纾解情绪,鼓起对生活的勇气。
邓小平一直教育孩子们:“我们家的人,一定要有作为,一定要有出息!不能有大出息,也要有中出息,哪怕是小出息也行。”
邓小平所说的“有出息”,并非是让孩子们取得多大的成功,而是要做一些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最起码,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不能在家里啃老。
父亲的教育,对邓朴方影响很深。因此,即便他行动不便,依旧想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邓朴方
邓朴方因为在国外接受过治疗,国外现代化的医疗与康复体系,给邓朴方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国内并没有那样的机构。
为了让国内更多的人受益,邓朴方与几个病友商量过后,一起向全国政协与人大呼吁,提出建立中国伤残人康复研究中心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这项议案通过后,邓朴方便一头扎进这项工作中。由于当时国家也没什么钱,想要建立康复中心,就需要另外建立一个基金会,筹集资金。
起初,邓朴方并没有想着做什么大事,毕竟自己的身体有局限性。但是,基金会刚成立,就收到了大量来访来信。
久而久之,他们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残疾人上学、就业以及歧视等等。就这样,邓朴方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但他都一一克服了。
最终,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邓朴方带领大家成立残联,得以大规模为残疾人士谋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邓朴方做这些的时候,虽然提前告诉了父母,但他从来没有主动开口,要求父亲提供帮助。
邓朴方
其实,就算是邓朴方让父亲邓小平讲两句话,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牟利益,而是为了帮助中国的残疾人,弱势群体,更好的生活。
虽然邓朴方很清楚这些道理,但他自始至终,一直坚持要依靠自己来做事情。他说:“这是我的一点私心,人总要有点志气嘛!”
在邓朴方的领导下,中国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大陆的各个省市县以及乡镇街道,普遍都有残联的地方组织。
由于对残疾人事业贡献突出,邓朴方于2003年,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联合国人权奖”。他是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残疾人。
但是,邓朴方并不在意这些荣誉。后来,他将残联的事情都交给了别人去做。他说:“虽然我现在身体还好,但人总有死的时候。我想培养更多年轻人,最终打造一个没有邓朴方的中国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