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李开复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这个专业在全美排行第三。但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李开复发现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
大学二年级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到计算机专业。政治科学和计算机,在当时是炙手可热和乏人问津的冰火两重天。
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多年以后,李开复回溯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仍旧很感激当年父母的支持。在自己成为父亲后,他也承袭了父母的教育观,敢于让孩子独立自主做决定,并不以教出“乖巧”的孩子为目标,而认为“积极”是教养中最重要的事,目的是"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以下就是李开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阐述的"教子观"。
我有两个女儿,十六岁的大女儿李德宁擅长文学诗歌,十二岁的小女儿李德亭自信活泼、擅长创作。她们都是我的骄傲。我常对她们说的是,做我的女儿,不必乖,但要积极。我不认为孩子只是乖、听话就是好事。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其他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掌握。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或者找工作、找兴趣,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设计。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的,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只会在你有理时听话,然而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得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孩子要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必须早早地就要学会自主选择。
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考上了就让你读。”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权。我也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自主地读书,真的考上了。
考虑孩子的时候,我最多3%的时间在考虑纪律与处罚,97%的时间与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觉得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朋友,然后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如果把管教当做是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质上就注定要失败了。
比如说,我大女儿会喜欢写些爱情小说与诗歌,然后我就会想办法帮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励她哪一篇写得好啦,会跟她开玩笑,说这篇是不是在讲你自己的故事?
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之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
我两个女儿喜欢逛街,我也培养自己去逛街的习惯,她们喜欢台湾年轻的歌手,我也跟着听。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计算机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他们是不可能会来学你的语言的。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当做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你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其实父母亲要做孩子的朋友,定义就是无话不说。你要让他对你无话不说,前提是他要对你有足够的信任,而不是一听到“不该做的事”就要处罚。
我也承认我打过小孩。大概是在她们十岁以下,各挨过一次打。过去几次,当我比较不理性的时候,对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们也好,事后都蛮后悔的。并不是说她们没有做错,不该得到惩罚,而是觉得这样对父女关系,对她们的成长过程,都有负面的影响。
每一次孩子违背规矩受到惩罚,其实对她的心灵都是一种打击。所以什么是我们在乎的?宁愿营造一个环境,让她没有机会犯错。比如说,我们会把计算机放在家庭厅里,位置就在厨房、餐厅、客厅中间,每天我跟我太太,总有一个人会在这三个地方走来走去。这并不是监视她,我们也不会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们在她旁边。
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①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②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③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④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定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定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我觉得孩子越小的时候,可能越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越少越好,而且孩子越大,越需要越少越好。
我们家到底有多少规矩?其实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规矩,可能不会超过三四件事。比如说,她们出门的话,我们会定一个时间,希望她们能够在那之前回来;计算机上、网络上不能与陌生人聊天;还有重视礼貌,见到长辈尤其要站起来;还有,就是负责任,自己的房间要收拾干净,吃完饭要把碗拿到厨房。这些可能是我们会去要求的。
很严重的像是喝酒、吸毒、打人,我觉得不用立规矩了,这是非常清楚不可以做的。她们也理解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们不用去重复。
但另外,我们也不会因为她们违反了规矩,就马上处罚她们,偶尔忘一次就处罚也太严厉了。所以前提要讲清楚,违背规矩之后先提醒,可能是多次提醒没用之后才会考虑处罚。
其实孩子学父母亲并不是只是听规矩,她们会看你怎么做,而不是听你怎么说。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会跟她大叫,甚至说出不好听的话,她们当然会认为,原来这样子,生气时就应该这么说话。她们慢慢地就会耳濡目染,学会了这些坏习惯。所以做父母的注意自己要以身作则。
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的父亲母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通过我的母亲、兄姐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我感觉到,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没有机会更多认识他,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无论她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把我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