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热点 -

瞭望 | 知和曰常

  • 热点
  • 2024-02-22 11:21
  • 新华社

  从高峰时占据约一半湖面,到2017年最后一圈网围拆除;从2018年结束金坛域外调水历史,到黑天鹅“宝宝”自然孵化成功……摄影师于志强的镜头里留下的长荡湖之变,折射出一座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嬗变,也照映出常州人“舍”与“得”的生态哲学

  常州开掘不同生态资源的经济和社会属性,持续扩展和释放生态产能,推动“静躺”的资源转化为“涌动”的财富

  把乡村绿色融入城市、把城市文明延伸乡村,城市显山露水、乡村青山绿水、全域湖光山色的生态美成为全市人民可触可感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王恒志 秦华江 杨丁淼

  如果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点画一个圈,常州几乎就处于这个长三角核心区的中心。北倚长江,南衔太湖,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让这座“八邑名都”坐拥五湖之地,形胜甲于东南,成为“江左名区、中吴要辅”,也成为苏东坡的“此心安处”。

  时光如水,知和曰常。曾令苏轼流连的旖旎风光,铺展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常州顺应自然生态发展之道,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密码”,呈现出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共融的城市风貌。

  静水深流,镌刻超常。传承“工业名城”荣光,守护“江湖汇秀”风貌,常州高质量发展加速,昂首迈入“万亿之城”;高水平保护协同,多项生态指标处于历史最佳水平,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常州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汲取能量,为城市发展“续航”添能。把握生态限度、激活生态产能、释放生态势能,在追“绿”逐“蓝”中让创新创造与绿水青山美美与共。

瞭望 | 知和曰常

常州金坛东方盐湖城景色(2023年12月23日摄)   季春鹏摄/本刊

  以“舍”换“得”的生态哲学

  “一斛水中半斛鱼,日出斗金夜斗银。”被郦道元《水经注》列为“五湖”之一的长荡湖,又名洮湖,历史上就以水产丰美闻名。40年前,长荡湖率先搞网围养殖出了名,全国各地学习经验的人踏破门槛,而今来学习的人仍应接不暇,内容却变成“退渔还湖、打造生态屏障”。

  从高峰时占据约一半湖面,到2017年最后一圈网围拆除;从2018年结束金坛域外调水历史,到黑天鹅“宝宝”自然孵化成功……摄影师于志强的镜头里留下了这些年的大变化。如今,长荡湖湿地公园重现“鱼虾追彩云、白鹭亲芦苇”的景观,“靠湖吃湖”端起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长荡湖之变,折射出一座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嬗变,也照映出常州人“舍”与“得”的生态哲学。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也曾是风头强劲的“工业明星城市”。后来发展脚步渐渐“慢”了,既因为粗放式发展红利期已过、瓶颈期到来,更因为一个个向自然无限伸手的“增长点”变成“拥堵点”——长荡湖、滆湖水质一路下滑为“劣Ⅴ类”;铁本事件违规占地轰动全国;众多传统小企业渐成“危污乱散低”……

  要“得”必先“舍”,小“舍”换大“得”。作为江苏面积倒数第二小的城市,常州开始思考中小城市如何在环境约束日益收紧的当下寻找内生驱动力和内涵增长点,破解发展空间受限、污染重能耗高之困,促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常州市市长盛蕾说,生态环境投入是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只有舍得下短期利益小账,才算得清长远大账,要以科学合理的“舍”,换来百姓、市场、政府和社会最大的“得”。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科学系统才是生态治理妙手之方。常州全局性谋划、整体性实施,以重点难点突破引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治理。

  让“近江不见江”成为历史。长江常州段岸线在江苏沿江八市中最短,但这25.8公里岸线上也曾工厂码头密布。如今,沿江1公里内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复绿面积超3300亩,一条“春江八景”亲江文旅黄金线路呼之欲出。

  为太湖打造生态屏障。仅拥有不到2%太湖水面的常州,却是长江与太湖间的生态枢纽,是太湖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的关键节点。太湖蓝藻暴发16年后,曾诞生“季札挂剑”典故的城市兑现承诺——洮滆片区再现“秋湖开玉镜,远水带长虹”的美景,近期创下历年单次观测鸟类数量之最,太湖“前置库”“净化池”作用不断彰显。

  向“危污乱散低”全面宣战。三年攻坚,常州整治提升4350家“危污乱散低”企业,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1269吨,2024年将推动2.01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在“多难选择”中实现 “多赢”目标。

  主要环境指标“过关”,更需要群众感受度“过关”。新晋万亿GDP之城统筹“国标”与“民标”,不仅因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也稳步提升至90%以上。

  变“风景”为“前景”的生态产能

  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景景不同,溧阳一号公路连接起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23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年吸引游客超1000万人次,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打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任督二脉。

  顺着溧阳一号公路彩虹路蜿蜒而上,往李白诗中“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的方向一路向北,道路两旁就是姜下村。花房、书店、农场乐园、咖啡馆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沃野碧湖间,流连忘返的游人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面貌普通的经济薄弱村。

  姜下村党委书记吕岗华介绍,溧阳一号公路不仅方便出行更是致富路,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由2019年的137万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1245万元,经营性收入高达505万元。

  将生态颜值转化为发展价值。常州开掘不同生态资源的经济和社会属性,持续扩展和释放生态产能,推动“静躺”的资源转化为“涌动”的财富。

  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金坛培育茅山“八重道养”业态体系,“贩售另一种生活方式”,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1万元,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工业起步较早的新北、武进等区域,以长江大保护为引领,结合太湖治理、运河保护,为老百姓带回记忆中的母亲河、母亲湖。

  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在生态空间受限、功能空间紧凑的钟楼、天宁等老城区,常州人见缝插绿,留白增绿、街角延绿、腾退换绿,“城中有园、城景一体”,处处皆是网红点、打卡处。

  “现代化建设征程上,最大的机遇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常州市副市长夏思军说。

  生态就是产品。生态保护赢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生态治理则重构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以生态为媒,谋未来产业。经过生态治理后的洮滆两湖,化身“红线”极高的“两湖”创新区,产业发展向绿而进、向新而行、向高而攀。不仅集聚产值规模分别居国内、全省第一的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整车产业,还成为科研机构、高端人才目的地。

  洮湖北岸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拔地而起,华罗庚创新中心、华罗庚科学城比邻而立;华大集团落户长三角首个研发机构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龙城实验室、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等高能级平台沿湖而建;“常州氢湾”、东方碳谷、细胞科技港、合成生物岛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苏东坡梦中“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常州,正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底色,从城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共生到共荣,走出一条生态产能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入眼”到“入心”的生态共识

  “红蓼白苹江岸阔,淡烟疏柳月华清。”走在长江常州段岸线,满目皆绿,游人如织。距离江岸300米左右,一座占地15.5亩的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成为“生态绣带”华美蝶变的见证者。

  这里曾是原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办公用房,常隆化工2019年成为常州长江沿岸第一家被拆除企业。走进展示馆,可以看到沿江一家家化工企业被拆除清退的全过程。

  这些企业年总产值超100亿元,但常州上下达成“生态共识”,喊出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的口号,如今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80.6%,居全省第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绿色是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常州全力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最可依靠的是“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禀赋优势,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描绘“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

  千百年来,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给常州带来富庶繁华,近代以来两岸更是厂房如织、烟囱林立。如今,一条“运河水环”又拉满绿色张力。油罐公园、“玫瑰车站”、运河五号……一个个文旅新地标让运河边的工业遗存迸发全新活力。

  以生态为笔,用创意作墨,自明中叶以来就“颇有园林之盛”的常州,还决意为百姓找回“失去的园林”。近园、未园、意园、东第园串珠成链;“中国园林蓝本”止园、“三吴第一楼”大观楼正在重建,人民园林,于斯为盛。

  打造“中轴”,关键在人。如今在常州,生态保护早已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培育生态文化、形成生态共识,常州人将保护理念转换为保护习惯,小到个人垃圾分类,大到长江太湖保护,都有普通人的身影。

  2023年2月,常州观鸟爱好者群体“常州自然观察团”发布《长荡湖湿地鸟类观察》独立报告,200多名成员用观察和影像数据记录一座城市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变化;常州市滨江中学有支“红苗”志愿服务队,自小在江边生活的孩子们化身小小宣传员,走进社区、公园宣讲长江保护;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的“红领巾小河长”们,四年多来保持常态化巡河,成为母亲河上的守望者……

  长江常州段有一座面积3.45平方公里的小岛录安洲,2006年岛上2000多位居民整体搬迁到岸上的新北区,7年后,在岛上出生长大的录安洲社区原党总支书记石厚林动了上岛种树的念头。8年时间,400亩、5万多株苗木让小岛化为葱翠绿洲,2000多原居民通过参加录安洲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还通过苗木分红有了新收入。

  迈进“万亿之城”,常州把乡村绿色融入城市、把城市文明延伸乡村,城市显山露水、乡村青山绿水、全域湖光山色的生态美成为全市人民可触可感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

  精雕细琢“两山”转化工笔画,以“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未来常州将生动展现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乡愁古韵的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dian/101652.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