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记者 梁倩文)全省5G基站总数超过25万个,完成38颗卫星组网及373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北斗三代升级、力争省级各类创新平台突破8000家……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新形势下河南聚焦“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突破,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
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
目标:到2025年,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聚焦“六新”突破,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去年召开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暨重点产业链培育推进大会也对制造业“六新”突破做进一步安排部署,提出要前瞻布局新基建、聚力攻克新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积极打造新装备,多元拓展新产品,加快培育新业态,把“六新”突破作为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河南在制造业“六新”领域取得哪些进展?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林风霞介绍,2023年,受益于区域创新动能的加速蓄积,河南制造业在“六新”细分领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塑造了新优势,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0.3%、11.7%,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3个、6.7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5%。
推动制造业“六新”突破,河南定下哪些“小目标”?《方案》提出,到2025年,“六新”突破取得明显成效,新基建逐步夯实、新技术群体突破、新材料迭代更新、新装备规模提升、新产品持续涌现、新业态普遍形成,推动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超过30%,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
行动:“六新”求突破!河南按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依托5G,医生可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做手术;在超算中心“超级智慧大脑”的助力下,药物研发时间缩短、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如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基石。《方案》提出加快建设5G网络,到2025年,全省5G基站总数超过25万个,实现乡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5G行业专网具备规模以上企业、产业园区按需保障能力。积极布局卫星互联网,到2025年,完成38颗卫星组网及373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北斗三代升级。
技术创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河南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攻克新技术难关?《方案》要求紧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迭代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到2025年,力争承担30项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突破和推广应用100项“六基”技术与产品,力争省级各类创新平台突破8000家。
全国超硬材料产业哪家强?河南榜上有名——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量常年占全国的80%、95%,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钻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河南如何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新材料,将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品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在积极打造新装备方面,《方案》明确主攻传统优势装备、新兴装备、战略前沿装备3个方向,加快装备制造业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到2025年,全省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再造装备制造业新优势。
在多元拓展新产品方面,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推动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对供给体系增势赋能,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加快研发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精尖产品。
在加快培育新业态方面,培育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制造业融合新模式、新业态,赋能产业结构升级。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400个智能工厂,培育一批具有高度协同性的共享制造平台和柔性制造示范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长垣造”起重机正在吊装火箭。
专家观点:补齐创新短板 以“六新”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虽然河南在制造业‘六新’领域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政策体系协同性不足等问题。”林风霞说。
河南如何加快推进制造业“六新”突破?林风霞认为,首先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破解“六新”突破的资金难题。全面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引培水平,持续推进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等“八大行动”,破解“六新”突破的人才瓶颈。培育壮大“六新”突破主力军,不断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持续落实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等。加快建设各类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升基础前沿研究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
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方面,林风霞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积极发挥好科技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量,破解目前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困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育强成果转移转化主体,提升中试基地、双创孵化载体等发展能级,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基金支持体系,激励政府科创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提高运营效率,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基金管理机构。
“此外,还要完善‘六新’突破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上要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创新政策与人才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的统筹协同。在政策落实上要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权力边界。可以积极借鉴参考上海、 南京、合肥等地创新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六新’突破的新思路新路径、制定新政策新举措,整合优化各部门、各领域现有的政策措施,形成完善的‘六新’突破政策体系。”林风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