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渔樵问答》
镜心 设色纸本 113×46.5 cm
题识: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下见渔樵人。乙亥九月仿僧繇笔。蜀人张爰。
该图系清朝纸,无上款。细品之,韵意含诗,动人心魄,又难以言传。常闻红绿不经看而易于流俗,难驾尤在山水。此图通幅红得耀目,绿得发亮,当目巨岩古寺与远山相映成辉,中间大片留白巧为湖之浩渺,水之静韵。小径拐角处,一渔翁,一樵夫,正擦肩,欲作语,二者尽占五尺图轴的方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精制于远山天穹衔接处,可隐隐见一抹红晕,自谓毫发三千年届三十七岁的张大千,实在是细腻如丝呵!丹青绘事的技巧,我不知就里,据张大千自述,“南朝之张僧繇法,清三百年,遂成绝响,予二十岁,心追手写”。我观此《渔樵图》,当行良用,非他莫属。知大师此说,非为戏言,而情景交融,以暖色发冷峻,表亮丽通旷古,似有未尽之意,溢于图外。有人说张大千聪明善绘,我欲恭听,竟无他言,亦无趣苟同。善技艺而机巧者,岂能成呼?常说书画同源,又听先读书再作画之论,其道深矣!
——潘亦孚,丙子仲秋于一觉山房
张氏以“有时自发钟声响,落日下见渔樵人”收笔,不知“有时自发钟声响”之句源自何处,凝神于“自发”二字,眼观鼻、鼻观心,默然许久,移椅离座倚窗,注视着庭院中一动不动的玉兰叶子,啊!他果真不动吗?咦嘻!源自何处以及钟声是否自发已不重要,我读此图且又耳有所闻,便自喜自怡。
1934年仲秋,张大千与张善孖从北平坐火车赴西岳华山游历,遍登华山五峰,四处探幽索奇,“遥遥呼玉女,步步踏莲花。”,盘桓十数日,写生作画,吟啸赋诗。初访华岳之旅,华山奇景令大千荡胸生层云,填下《苍龙岭》、《莲花峰》、《华山云海》词:“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莱,西风吹逐井莲开,何处长安尘壒?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此时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
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大千没骨山水达到顶峰。论笔墨渊源,题款上称取法古贤,袭自张僧繇、杨昇或王晋卿。实多有参考董其昌《峒关蒲雪图》,得以上溯古人没骨山水法之钥匙。《巫峡清秋》、《华山云海》、《黄山松云》皆是如此呈现。本幅取杜甫“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诗意,“仿僧繇笔”托古之辞。入景青绿山水,虚实交融。丛树掩映之下,屋舍俨然于山侧,以虹桥跨越江渚,将视线引入远岸。赭红碧翠皴染的峰峦昂首于其中,渔樵相逢问对,这一经典对话,将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揭示出世界的终极奥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千以生花妙笔烘染气氛,正是一派变幻无端的人间仙境。画面既注重整体效果,亦未忽略局部细节的精描细写,红绿重彩,富丽堂皇却无沾世俗韵,装饰性与艺术性并重,系为大千没骨山水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