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爽 通讯员 顾红红 李娟 滨州报道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营造保护非遗的浓厚社会氛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滨州市美术馆承办的“庆祝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草花怒放·鲁北民间剪纸/刺绣纹样比照赏析展”6月10日在滨州市美术馆开展。
纹样古称“纹镂”,指对于一切雕凿、錾刻、铸造、打磨、绣剪所形成的花样痕迹的统称。中国传统纹样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几何纹样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色纹样,广泛装饰于玉器、青铜器、雕塑、建筑、服饰等器物。传统纹样内容题材之广,构成变化之丰富,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在民间,纹样的流传与应用往往带有明确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多数具有一定寓意,并不是一种无目的的唯美虚饰。以剪纸和刺绣为例,在有装饰需求的时候,家庭主妇会向邻里亲朋寻一个“样子”,照着或剪或绣,在农村一般称作“拓样”或“替样”。寻来的“样子”如果不那么称心如意,巧妇们便开始“变样”,比如加一两朵花或减去一两只鸟,总是要符合自己的审美喜好,表达自我的感情意志。但不管怎么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地域性也就显现出来了。此次展览将鲁北地区民间传统剪纸、刺绣作品按纹样类型分类展示,从花卉鸣禽、家畜走兽、刀马人物、神话故事、日常劳动等几大类进行比照赏析。旨在让广大民众感受厚重质朴、直觉天成、拙气十足的“鲁北样式”;窥探鲁北乡间草根艺人最本真的创作动机。
鲁北民间剪纸与刺绣纹样的风格,来自于这片土地的“性格”——厚道率真,不事雕琢;看似粗犷,实则藏巧于拙。一众乡间巧手们循着祖辈留下来的“样子”传承创造,让土生土长的乡野“草花”盛开、怒放!在民间,不论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大小节庆、周年纪念,纹样作为不可或缺的装饰适时出现,表达个体的喜怒哀乐、为大众祈福辟邪——这大概就是这朵“草花”怒放千年永不凋败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图像时代各类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人类获取图像的便捷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纹样、题材开始被快速且方便地运用到批量化生产中来。在弥补传统手工制作速度慢、成本高等缺点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本次筹展我们也将机械化生产模式下的刺绣产品纳入到展览中来,部分新的装饰纹样被用于文创产品,新的装饰风格搭配当下的潮流饰物,让传统“旧样”翻出时尚“新花”。我们希望借助此次展览,让广大民众重新审视传统手艺、重新认识传统纹样,在传统与时尚之间找到传承创新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