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远至国风汉乐府,近到外卖诗人王计兵,起于民间的诗人以语言浇心中块垒。他们发出的声音,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时代显得如此稀缺又弥足珍贵。
他们被称为“野生诗人”,但已无法被忽视,有媒体统计,仅在快手、B站和小红书上写诗的人,就超过百万。近日,快手联合单读推出一部由普通劳动者集体完成的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
他们是这个社会普通的一员,对诗歌却有着纯粹的热爱,也因为诗歌,他们开始被看见,被关注。近日,红星新闻采访了几位“野生诗人”,走进他们的生活与诗歌。
郑国辉,受访者供图
郑国辉,吉林榆树人,今年六十有四。他毫不忌讳地说,希望死后有一本自己的诗集放进骨灰盒。“我来的时候,是躺着来的。我走的时候,也是躺着走的,随手还带一本诗集——我就没白来这个世界。”
1980年,郑国辉高中毕业。次年,他到一家集体饭店当收款员。一年半后,接母亲的班,在国营饭店做保管员。1985年,他被调到国营副食店当营业员,直到退休。
退休释放出来的时间,让他可以从容地追求旧梦——他使用左手,一笔一划地雕刻汉字,倒不是吃力,而是出于一种近乎神圣的真诚。
之所以是左手,而非右手,这源于一场医疗事故。郑国辉两岁时打针,落下小儿麻痹后遗症,右半身子受此牵累,无法自如伸展。
或许是身体的这份凝重,把他的语言推向一种轻快,乃至极简的通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土掉渣的话,“去写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诗,甚至一个大字也不识的人,你给他念了,他频频点头,这才叫诗。”
诚如他写母亲的这首诗,诗名《怎么学也学不出来母亲的样》:
那天中午回家
见母亲就歪躺在沙发上午睡
身上什么御寒的也没有
我找到一件衣服
小小心心地捂上
可还是把母亲弄醒了
我这个生气啊
真恨不得使劲打自己几下子
为什么啊为什么
怎么学也学不出来母亲的样
给我盖被子时
那个轻
那个柔
它过于直白,近似口语。但细细吟咏,又能照见这个生活即景中所敛藏的对爱的凝视与洞察。
郑国辉,受访者供图
郑国辉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多次强调,不要过多着墨于他的“病”。从小到大,他受尽各种查问、厌恶、鄙夷和怜悯的打量。这是他一生的痛;但他从不为之写诗,也很少向人透露。因为他不愿意以“病”邀名,更不愿意因“病”而影响旁人对他诗作的评价。
早些年,他在副食店忙上忙下,起早贪黑,不得闲暇。从不会喝酒,到泡在酒缸,虽是工作所需,却剥夺了他的思绪和手指,以致于无法写诗。只能偶尔躲进仓库看书,聊以自慰。
退休后短短六七年,他报复似的写下三千多首诗。诗凿开了一个平行空间,让他安放中年和晚年。家人对他的支持,更是让他频频表态:“我太幸福了。”
在一首《爷爷和孙女》的诗中,他这样写:
爷爷
你整天在纸上勾勾抹抹
是写诗吗?
孩子
爷爷是想
看看能不能从这上面飞起来
郑国辉想从诗上起飞,这是他花甲之年最大的心愿。
红星新闻记者 蒋庆 实习记者 李瑞峰 实习编辑 李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