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华亭招聘网最新招聘(中国e)

  • 人才百科
  • 2023-04-01 10:30
  • 龙泉小编

出品:橙酷材论社

ID: KooHR-TalentTalk

作者:郑大奇

1

“末日没来,哈哈。记起了十年前的这个时候。”

2012年12月22日,申刚正在他的微博上发了上面这条信息。看到这条信息时,我并没有向申刚正求证。往事如风,相信那时发生的变化对于当年意气风发、满腔热血投身于博惠思华e-HR事业的他来说,内心定是波澜起伏。

2002年12月11日,中人网第一届第二次董事会上,申刚正辞去了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职务。12月24日,这些变更在北京市工商局登记完成。同时,2003年1月,申刚正辞去了他一手创办的博惠思华的一切职务。当时,中人网是博惠思华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分别出资35万和15万于2001年9月成立。

2001年7月9日,北京海泰大厦。“就这个了。”

在博惠思华的会议室内,我和申刚正反复讨论和查询了多个域名后,最终敲定了了中人网的域名:www.chinahrd.net。当时,他希望我接下来负责中人网的运营和管理。彼时,我是有此想法的,并且把中人网的内容架构及发展计划写了出来。当时,我还在IDG投资的《计算机世界》周报(IDG全球出版的Computer World的中国版)担任编辑记者。从智联招聘网转投《计算机世界》周报,始于IT名记和写小说的汪向勇邀请,他说《计算机世界》周报准备办一份人力资源类的杂志,先从《计算机世界》中的一大版块做起,起初叫IT职场,后来改名为职场与管理。

2000年5月,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念研究生的我,被满校园和满世界的互联网热潮激发,在有针对性的发了四五十封求职邮件之后,时任智联招聘网内容部经理的陈宁(陈宁也爱写小说)录用了我,在智联招聘网市场和内容部门实习,担任网站内容编辑和市场助理。其时,汪向勇在《计算机世界》周报发表了许多采访IBM、英特尔、甲骨文、SAP等知名IT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我作为智联招聘网的内容编辑,转载了很多他的文章。基于对他内容的尊重和智联招聘网的制度,我们定期向他支付稿费。我们因此而认识。在智联招聘网工作期间,鉴于部门性质的便利,我看到了很多互联网方面的报纸和杂志、接触了不少世界知名的HR咨询公司以及智联招聘网高管在外演讲的PPT等。电子化人力资源、硅谷企业以ASP的方式使用人力资源软件等零散信息,不断地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于兴趣和网站内容需要,我还邀请了当时做HR软件的万古科技到我们这里谈合作,这是我当面接触的第一个HR软件公司。

转到《计算机世界》周报之后,经过数个月对多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公司的采访,在2000年11月《计算机世界》周报的第48期,我发表了《瞄准中国e-HR》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当时中国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提出“e-HR”的概念,在当时和其后多年,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在《瞄准中国e-HR》发表之后没两天,正在埋头写作的我,被一封电子邮件到达的声音打断。点开一看,是一封来自申刚正的难掩兴奋之情的、热情洋溢的邮件。当时的申刚正,还没有离开国家信息中心设在苏州的软件开发基地。但他和朋友,已经在积极筹备博惠思华,并且有投资者正在洽谈中。看到邮件中他留的电话,我打了过去,最后相约在西二环广安门高新大厦中的一家湘菜馆。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来自湖南,但不像陈谏有着比较浓重湖南口音的申刚正。时年27岁的他,给我的印象是清爽英俊、逻辑思维清晰、待人热情但又恰到好处、善于发现和抓住机会,并且能够整合资源。

过了春节之后没多久,申刚正电话告诉我,博惠思华正式成立(2001年2月28日正式登记注册),公司设址北京海泰大厦,申刚正过去的同事王瑛一起来到北京加入博惠思华。之后,在距离海泰大厦不远的民族园附近,一个工作日晚上的活动,我见到了博惠思华当时的部分团队成员。有了投资的博惠思华,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强烈的e-HR市场宣传热潮,并且引起了其他几个公司的关注和紧张不安。

2

“太气人了,这还怎么做!”

海淀知春路,坤讯大厦。工程师出身的鲍鹏,和发小以及哈工大同学崔堃,合伙成立了万古科技。此时此刻,来自销售洪文文的反馈,使他们感到了压力和紧张。拿到投资的博惠思华,展开了声势颇大的宣传攻势,而靠电话销售的万古科技,有些单子被抢走,有些单子因为压价被搅和。申刚正有投资,有些项目可以不计代价;而从施特伟和铂金软件做实施顾问出来,靠天津可口可乐一个单子开始创业的鲍鹏,却不能这么做。1998年初,万古科技成立,当时在太月园小区的一间民居中,在经过两年多的积累,始才从居民小区搬到写字楼。

在多次采访HR软件公司基础上的《瞄准中国e-HR》发表后,我又在报社的支持下,组织了中国首届HR软件发展研讨会,将十几家主流的HR软件公司请到报社,充分研讨交流。籍此,我与当时主要的HR软件公司,比如SAP、奇正、施特伟、铂金、万古、金益康、嘉扬、硕旺等的老板或相关高管逐渐成了朋友。朋友之间资源共享或帮忙,成为常态。

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采访各类IT名企的HR高管,也经常出席全国各地的HR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总是热情地交换名片,因此,积攒了很多HR高管的人脉关系。对于博惠思华,我介绍了几个在采访中得知有意向的HR人脉给申刚正,有些最终发展成为了博惠思华初期的客户。甚至,我也将所在单位《计算机世界》周报的母公司,介绍给博惠思华,通过一部分现金、一部分《计算机世界》周报广告和DM广告的方式签约。对于万古科技,我也不时地给予他们采访和宣传的机会。甚至,我也把本科的大学同学姬鹏展从智联招聘网挖过来,加强万古科技的销售团队。现在,姬鹏展已经在智联招聘网担任销售系统的VP多年。

2001年的鲍鹏,时年34岁。1989年从哈工大毕业后,在多家公司间辗转。最终,在1996年至1998年期间,先后在施特伟和铂金担任HR软件的实施顾问,在实施和开发过程中,在接触客户过程中,鲍鹏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在发小崔堃的支持下,万古科技得以诞生。从工程师到创业公司老板,当年的鲍鹏已经浸润了不少的商业气息和经营思维;虽然鲍鹏主管产品开发和交付,但销售的压力从未释放过。从铂金软件出来加盟万古科技的洪文文,是一位经验老道的销售干将。作为同在北京的博惠思华和万古科技,最终在刀光剑影的销售竞争中不断面临遭遇战。而同在大石桥一条街道办公的金益康和奇正软件,因为客户定位不同,未曾听说有如此的冲突。

“打就打,你说地方吧。”

那天,因为一位从万古科技离职加入博惠思华的同事,以及客户和产品信息暴露的原因,鲍鹏和申刚正在电话中打嘴仗。这厢,是激动而气愤的鲍鹏;电话那头,是敢于挑战和保护同事的申刚正。我在旁边看着,拿过手机劝慰他们。最终,电话约架还是没有被阻挡住。至于最后,北京长大去了哈尔滨上大学的块头结实而又白净的鲍鹏,和湖南进京上大学的理性但富有进攻性的申刚正是否抡起了两个男人的拳头,不得而知。多年以后,两人相逢一笑,成为常来常往的朋友。

就在这期间,深圳的陈谏没有闲着。他在忙着产品,忙着开拓客户,也在忙着接洽来自北京的我的不时采访,以及一个上市的软件公司的并购的接洽。

3

2000年秋冬之际,因为要写作《瞄准中国e-HR》的原因,我主动联系了远在深圳的硕旺。通过一番电话的辗转,我听到了电话那头一个有着较浓湖南口音、但又谦虚、透着友好和热情的陈谏的声音传来。

采访那天,下了飞机,满面潮湿的海水的气息铺面而来,道路两旁的浓郁的椰树和其他高耸的热带植物仍然张扬着夏的勃发。初到广东没几次的我,仍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充满好奇。与申刚正同为湖南人的陈谏,在毕业后来到了深圳;从工作,到创业,深圳开放、兼容、创新、敢于宣传和善于包装等特征,深深地刻印在了陈谏的身上和硕旺的气质上。早在我的航班出发之前,陈谏告诉我,已经安排好接机。从坐上陈谏安排的专车,到上到硕旺所在南山区一栋写字楼,及至看到办公室宽大的前台前写了欢迎我的牌匾,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南方的软件公司。虽然硕旺宽大的前台,以及面积比较大的办公室,来自于硕旺与另外的一个公司合用,但显然,硕旺仍然给了我一个硕旺还是有些实力的印象。

当时,我不知道的是,我本科河南财经学院劳人系的师兄丁鹏飞在深圳的中国人才热线,开始了他的写作之旅;而后,他转战北京,同在记者圈,我们的师兄弟的情谊得以捡起,在辗转于《数字商业时代》、《中国企业年》等名刊之后,师兄丁鹏飞成为国内IT和财经圈的名记、科技评论者金错刀(笔名);今天,他因为广泛报道和传播小米等公司的创新模式而升级成为中国微创新思想的提出者、传播者。这是后话。

闲话不表,话说湘潭大学毕业学人力资源专业的陈谏,因为被同事取笑自己的专业没有含金量,而去自学编程的他,在看到自己的时间被大量的人事数据和表格消耗之后,敲起了鼠标编写了一个简单的人力资源软件。从日资企业出来的陈谏,一方面养成了认真和职业化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将他本科所学充分发挥到了自己的创业中。最终,1998年,27岁的陈谏,开始了人力资源软件的创业,深圳硕旺公司诞生。在我的印象里,硕旺的民营企业客户居多,但也不乏外资和港台企业客户。硕旺的软件产品介绍,与万古科技和奇正等公司,甚至与金益康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硕旺的软件,充分把陈谏在学校学习的人力资源专业发挥了出来。相对于施特伟、奇正、万古和奇正等专门解决外资企业本地薪资和人事管理的难题的实用性不同,硕旺的HR软件产品,整体看更像是拥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产品深度不够,有些模块并不实用。而硕旺的客户,也并不像北京和上海那几家HR软件公司的客户那么有世界知名度。但这些,并没有阻挡住陈谏和硕旺,北上进京。

4

2001年夏,在一番挣扎之后,我正式回绝了申刚正邀我负责中人网运营和管理一事。那时时间的前后,申刚正将博惠思华分公司开到了上海和广州,而中人网,也被申刚正找到另外一个女士负责。随着博惠思华的快速扩张,我和他见面的机会渐少。

2002年夏,我在《计算机世界》周报的编辑记者生涯遇到了“高原期”反应,长时间的采访和熬夜写作也许榨干了我的热情,而如火如荼的e-HR行业发展,正深深的吸引着我。在我被报社派往珠三角经历了一次长达半个多月的信息化华南行采访之后,我转而与报社会展部合作,组织了“e-HR在中国峰会暨展览2012”。在准备这次盛会的同时,我与中华英才网、万古科技合作,开展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与趋势调研”。同时,我也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协会(IHRIM)轮值主席、国际HRMS圣经一书的作者Al Doran取得联系,邀请他来本次大会演讲。

2012年10月28-29日,中国首次大规模的e-HR领域大会和展览——“e-HR在中国峰会暨展览”如期召开。在这次海淀知春路天鸿科园大酒店(现更名为丽亭华苑酒店)举办的盛会上,作为出品人,我为业界和广大参会企业HR献出了两部作品——历时三届(2002至2004年)不间断的在天鸿科园酒店举办的“e-HR在中国峰会与展览”、“2002-2003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与趋势调研”。作为大会的发起者和主持人,我将更多的HR软件相关的公司拉入进来,包括东软、金蝶、IBM、Oralce、PeopleSoft、明基逐鹿、宏景世纪等之前接触较少的公司。在会议上,我对自己出品的调研报告解读主题确定为“拨开迷雾,中国e-HR向前冲”。通过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很多HR软件厂商对e-HR的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而参会企业则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普及和洗脑。而这份调研数据,为众多企业和学术机构引用。

在盛会召开的两天中间,我接到了陈谏打来的电话。他兴奋的告诉我,用友软件正式收购硕旺软件的业务和团队。在用友这个收购动作之前,金蝶已经推出K3-ERP的人力资源模块。在HR软件市场的第一轮竞争中,用友已经处于下风。用友没有内部探索开发HR模块,而是直接从高端ERP-NC平台做HR模块,显然是高打高举。

“我很奇怪,用友怎么会收购这个看起来有点理论化的硕旺呢?”

当鲍鹏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不解。深知HR软件市场生存不易的鲍鹏,很清楚硕旺选择被收购的动力,那就是有充分的资金和实力开发更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但,以财务软件起家和上市的用友软件,以及在财务软件市场打拼多年的一班老臣,能够敞开胸怀接纳和拥抱e-HR吗?

5

2002年11月,陈谏和硕旺的大部分团队成员,正式从深圳搬到北京,加入用友,筹建HR软件事业部。那时,用友软件已经以500万年薪的天价,请到了知名的外企职业经理人何经华先生担任CEO。

受陈谏的邀请,在反复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我于2012年11月下旬加入用友,担任HR软件事业部产品市场部经理。而我所不知的是,此刻的申刚正定然是在经历一番内心的不甘,不管因为业绩也好或者其他原因,那个曾经满载自己的梦想、激情和满腔热血的博惠思华,与自己再也没有关系了。而接盘者,正是当初将投资者证大集团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2003年那个时候,用友正在力图告别单一财务软件的辉煌,一头扎进ERP的市场混战中。用友大厦满满当当,不少部门分散在周边企业的写字楼中,而新建立的HR软件事业部,则被安置在用友大厦附近的彩虹大厦。用友软件将大型软件开发的组织和方法贯彻到HR软件事业部中,从产品管理、产品开发、产品市场,到销售、售前咨询和实施等完全覆盖。这是国内所有中小HR软件开发公司所不具备的。硕旺加入用友的团队成员,分布在各个部门的关键岗位上。HR软件事业部所开发的软件既作为用友NC-ERP中的HR大模块,又作为用友高端HR软件单独部署的产品。当用友第一款HR软件第一版开发工作即将完成,发版上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时,一封流转在用友高管团队和市场体系中的电子邮件引爆了一场邮件大战。

邮件大战发生在时任HR事业部总经理的陈谏和主管市场的副总裁吴晓冬之间。HR软件事业部提出将新发版产品命名为“用友e-HR”,而吴晓冬则反对使用这一名字,主张在ERP产品下作为一个模块推出,即NC-ERP-HR。虽然刚刚进入用友体系,但陈谏不畏“权贵”,敢于在邮件中同用友冉冉升起的“小吴总”据理抗争。最终在CEO何经华的支持下,以及王文京的默认下,“用友e-HR”的商标得以注册、大额度的系列创意广告和媒体投放计划得以批准,并在2003年4月底通过全国三城同步直播的高调、隆重方式发版上市。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几年之后,吴晓冬作为主管用友e-HR的VP,三年多时间中,从“用友e-HR 123”讲到“绩效管理123”,将业绩从几千万拉升到几个亿,HR软件事业部进入到一线事业部。这一扫笼罩在HR软件事业部头上的久久不散的艰难阴影——历经三四年的“内外部推广难”、“销售难”、“交付难”等各种艰难险阻。

在兑现了收购协议的两年任职锁定期后,陈谏离开了用友。2005年,在何经华先生的撮合下,与曾经名扬硅谷的美籍华人陈丕宏相识,随后担任美商宏道中国总经理,负责CHRM产品的开发。这一次,陈谏希望做的不再是像用友e-HR那样不断遇到实施难和交付难的HR软件,而是像Salesforce一样的方式,通过在线租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然而,这次尝试最终失败了。

6

那两年,收获失望的不止陈谏。

2003年1月离开博惠思华之后,申刚正也在苦苦思索出路何在。这年4月,大易科技得以成立。申刚正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正是博惠思华“高调”的市场营销吸引了一批客户,但尚处幼儿期的HR软件却并不给力,“实施难”成为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大山。“实施难”的背后则是企业不标准的需求,以及较高的期望。申刚正决定改变这种认知,让客户的需求更理性,让客户选择更合适的HR软件。

“经过统计,国内企业实施HR软件的成功率不超过20%!”

沉寂一段之后,在HR软件前辈金益康李志强的帮助下,复出的申刚正再度发声。一语惊醒梦中人。依靠自己开发过HR软件、经历过多家企业实施难的经历,申刚正的言论被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集团企业逐渐认可。这些企业希望找到答案,以及避免的措施。“甲方咨询”、“选型咨询”、“实施监理”等等,这些字眼被擅长营销和制造概念的申刚正不断“鼓吹”。就这样,申刚正在e-HR第三方咨询的业务模式上硬是趟出了一条路。当然,这也是一条艰难的路。此间,申刚正甚至接替陈谏,在用友HR软件业务线负责人的位置上待了一段。

那时,已在FESCO(北京外企服务集团)负责旗下太和顾问薪酬数据业务和中国新时代杂志运营的我,通过我们新创办的《人力资本世界》和《中国新时代》杂志,发表了《e化的代价——2004,e-HR的陷阱与机遇》、《中国e-HR发展的12个关键问题》等文章,并通过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了《e-HR应用指南》。某些观点与申刚正遥相呼应。

那一段在华亭嘉园商住两用小区办公的日子,申刚正一方面持续不断地开发“大个”企业(中字头或行业龙头企业)的e-HR“甲方咨询”的客户,以期养活公司和积累资金;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更容易挣钱的HR业务。在看到HROOT依靠杂志订阅取得不俗的业绩,而自己亲身创办的中人网也如火如荼地发展时,大易甚至一度尝试HR内容订阅业务。而当北森把人才测评产品商业化做得有声有色时,申刚正看到了人才测评产品的“滚雪球效应”和客户粘性,于是人才测评成为大易咨询继e-HR甲方咨询之后大力发展的业务。不可否认,后来者大易咨询并没有在人才测评领域超越北森。然而,透过超过十多个“大个”企业的e-HR需求梳理及e-HR蓝图规划,以及在与几大招聘网站和HR领域合作伙伴商谈人才测评业务合作时,申刚正透过市场的缝隙,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在线招聘系统。

这一刻,从2003年1月离开博惠思华,到大易咨询2009年正式推出WinTalent,时光荏苒,八年的时光已然在申刚正曾经青春的脸庞刻下岁月的斑驳印痕。依然幽默风趣的他,却在谈笑间更具成熟的质感和理性的可信赖。WinTalent最终大放异彩,引领申刚正和大易咨询迈向一个更高的起点。

初获成功的申刚正,却也面临着隐藏的危险,那就是在新三板上市之前的三个会计年度持续亏损、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低等等。

7

岁月的力量不仅雕琢了申刚正,更将那个一到周末基本在办公室做开发的鲍鹏,推到了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留着时尚洒脱胡须、因为酷爱滑雪而被迫肩膀打上钢钉的形象上。滑雪、骑行、高尔夫、铁人三项、捯饬房车,鲍鹏的爱好不一而足。而这些爱好,却像是弥补鲍鹏接近20年在e-HR领域饱受折磨、历经沧桑而未获大胜的缺憾。

显然,一直驻扎在北京的鲍鹏,与重回深圳的陈谏,以及迁往上海的申刚正,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施特伟和铂金软件实施顾问出身的鲍鹏,其选择的客户同样多是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客户更加知道要什么,而客户当然对交付的要求标准更高。鲍鹏领导的万古科技,一直是自力更生、自我积累,未拿到外部投资,直至在新三板上市。

在最初的几年,当万古遇到资金的瓶颈时,通过关系找到中关村某发展基金申请补贴或贷款时,一句“中国不缺人才、不缺项目,就缺资金!”让鲍鹏唏嘘不已。鲍鹏深知,万古科技必须自我造血,必须做好交付,积累好的口碑,而不敢奢望外部输血。

初期,万古科技依靠电话销售和口碑销售,然而,逐渐加大的市场竞争,使得敲开客户的门越来越难。万古甚至尝试雇佣外籍人做销售,未见成效。在尝试着通过几次市场活动和小额度的广告投放获得效果后,“打出去”的策略逐渐转变为“呼进来”——主动找上门的客户越来越多。

而针对交付难,鲍鹏物色了合适的人选组建项目管理部,由项目管理部衔接销售部及实施部,负责监控实施资源的耗费及进度,促进沟通与协调,与客户合理谈判回款周期。最终,这提升了实施的成功率和交付率,结果是回款的良性循环。

当一个行业不温不火十几年,当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消耗在e-HR产品上时,鲍鹏不可能没有感到迷茫和无助。在美国架起买卖游戏点卡的网站、投资人才派遣和HR外包业务、在加拿大开设分支机构、分销视频会议系统……,每隔两年,鲍鹏总是希望浮出水面,吐个泡,有些得到收获,而有些则打了水漂。

如果说《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都是研究那些大公司如何脱颖而出、如何延续百年老店,那么《麻雀公司变凤凰》则是研究小公司如何一飞冲天、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作者麦克法兰通过研究那些突破重重包围、获得优良业绩的中小企业,找到了六大破茧策略,其中“搭起脚手架”即是策略之一。

显然,鲍鹏找到了不少“脚手架”。2010年,鲍鹏邀请长期在500强外企担任HR高管的邓涛先生担任万古科技董事和首席人力资本顾问。2009年,邓涛从谷歌大中国区HR总监卸任,而在此之前,邓涛先生历任惠而浦亚洲区HR VP、阿斯利康制药HR VP、美国联信大中国区HR总监、马士基航运HR总监以及惠普中国区HR总监等。邓涛对于改善和提升万古科技长期相对封闭的管理团队有着莫大意义。

与此同时,长期在外资企业担任HRIT高管角色的左葆瑜先生也被鲍鹏邀请到万古科技的专家团队中。左葆瑜即是外企中HRIT的实战派,亦是e-HR领域和HR共享服务业界颇负盛名的思想领袖。先前,左葆瑜是万古科技的客户,左葆瑜所在公司的需求催生了万古科技的“亚太薪酬解决方案”;而迈向HR云端,左葆瑜更是扮演着鼓吹者和思想领袖的角色。

而今,在同行中率先登陆新三板的万古科技,在上市后发力产品布局,在原有旗舰产品Vantop e-HR的基础上,陆续推出移动端云办公产品万客云、在线背调产品万客背调系统及万古云视频。然而,不可否认,新三板做市交易低迷的现状,使未得到过VC注入的万古面临着严峻的资金压力。

8

如果说每个成功者都需要导师和贵人,那么加入用友,获得何经华的赏识,则是陈谏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2007年1月1日,离职用友两年多的何经华担任金蝶集团行政总裁。离开用友后,在北京创业的陈谏没有收获成功。此后不久,陈谏进入金蝶中央研究院担任首席HR顾问。在金蝶蛰伏的近三年,以及随后再度返回用友,除了主抓金蝶和用友HR软件的规划、研发和市场之外,陈谏醉心于研究着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三支柱HR、用户体验、北美的人才管理软件、90后的创业热潮……

等风来。

2014年2月23日,陈谏在微博上发布:“急招熟悉互联网开发的开发总监、开发经理、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平面设计工程师、用户体验顾问。工作地点在北京、深圳、上海、长沙。请各同行推荐人才,请私信给我,写下简要情况。”在2013年底拿到一笔数千万元投资的陈谏,一俟公司注册完成即开始了招兵买马。那之后不久,我接到了陈谏的电话,问我还是否愿意加入团队。此时的我,已在SAP HR/SuccessFactors和HR外包与派遣行业经营数年。

2014年9月20日,理才网高调宣布DayHR产品上市。而此刻,何经华以联合创始人、理才网总裁的身份为陈谏站台,在陈谏再度创业的出发时刻送上一程。而就在一年前,陈谏为了抓住机遇,还在苦苦等待用友王文京抛出的投资大饼,要知道这一等就是两年多。

最终放弃了陈谏创业团队路线的用友,在2015年底开始了“薪福社”的内部孵化。王文京对薪福社的战略定位就是所有与钱有关的人力资源线上服务。

而两年后的10月18日,理才网宣布B轮融资6亿元。此刻的陈谏,百感交集。1997年,从深圳出发,怀揣着让HR帮助更多企业成功的梦想,一路披荆斩棘,起起伏伏,梦想慢慢实现,黎明悄悄到来。

风正劲。正在沉浸于跑马圈地的理才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实力去消化刚刚画上线但还并不属于自己的地呢?

(原创申明:本文是橙酷网旗下橙酷材论社(ID:KooHR-TalentTalk)原创文章,转载请授权:dq@koohr.com,或加微信arthur0915)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3114.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