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一位泰山北斗式的管理大师的话:唯有创新和营销才能创造价值!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出营销的重要性。
营销这个活,最能体现企业和企业营销部门的聪明才智,如果说产品雷同的话,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销售方法,其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比如苹果手机能卖6500元,而同样功能的国产智能机可能只能卖150元,这其中的差距就不是材料、技术、品质的问题了,完全是营销水平的高下,有好的产品,卖不出高价钱那真的是败家子。
在我老家有名老话说的好:“一巧不得,少挣二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我们农机人自己的营销工作中,在供大于求同质化的红海竞争中,营销能力正成为检测企业有没有竞争力的准绳之一,当然我们要高效率的开展营销工作,就要学习如何高明的做营销,但我们千万不要学习那种“把梳子卖给和尚”的蠢事,因为我们农机营销是为用户提供价值,凡是不为用户着想,通过忽悠的手段将产品推销给用户的企业,都不会长久,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在农机行业,怎么做营销才能最挣钱呢?
有个朋友喜欢一个女孩子,被这个女孩子迷的神魂颠倒,为了追这个女孩子,他倾家荡产,有一次他甚至给我说,他甚至可以为她去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做为旁观者,明显看出来两个人家庭、工作、学历、长相、观念都相差太大,我的朋友是不可能追上那个女孩子的,后来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名叫《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他听懂了,知道他永远打动不了一个不喜欢他的女孩子,主动放弃了,后来找了一个和他条件差不多的,门当户对的女孩子,不久就结婚,现在“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我们做农机营销的时候,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找到供需匹配的市场,否则就是白费功夫,就像我那个朋友,不管如何努力女孩子就是不喜欢他,因为他找错了对象。
在农机营销中,我就碰到很多供需错配的案例,比如美国某个做保持性耕作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经过美国式的市场调查,得知国内需求规模最大的农机市场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中原、华北地区,于是这家企业就在中国建立营销机构,招聘业务人员推销自己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努力了两年,销量迟迟上不去,后来又换了三任销售老总,但局面一直没有找开。
究其原因,是这家企业的市场方向错了,因为国内保持性耕作的主战场在东北和西北新疆等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加上内蒙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在这些地区,免耕播种模式已被农户广泛接受,已经成为国内保护性播种机具最大的市场,而中原地区虽然是国内主流的农机市场,但是几个省基本上没有开展保护性耕作,所以几乎对保护性耕作农机具没有需求,再加之土地分散,政府部门也不能强制农户一定要用保护性耕作,所以中原地区理论上是保护性耕作的大市场,事实上对相关农机需求很少。
所以在一个错误的市场,推广正确的产品,其结果是没有好结果。
做营销就像追女孩子一样,一定要找门当户对的,如果供需错配,就是再努力,最终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向一个每个月工资不超过5000元的上班族去推销别墅,其结果一定是“瞎子点灯,白费油”!
那么农机产品谁是最有钱的用户呢?我想毫无疑问是组织化用户:合作社、农垦、兵团、种植大户、农业投资公司、政府。
有数据表明,当前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用户数量占总数量的20%,但每年有60%的农机产品被这些大客户消费,所以很明显,我们的目标客户应该是这些大客户,应该他们消费量最大,是主流市场客户群体。
另外从消费能力上看,这些用户也是个体用户没法比的,因为这些大客户一是经营规模大,收入高,二是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在他们的种植结构中会大量种植高收益的经济类作物。
比如近几年有很多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的个人或公司到云南去投资农业,这些人到云南后全部是投资在经济类作物,主要是烟草、水果、中草药、橡胶、咖啡、茶叶等高收益的作物,并且这些高收益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几个大型的高色农作物集群,如玉溪的蔬菜、建水葡萄、文山三七等,当前云南省经销类作物种植面积已经快接近40%。
据发改委数据,2014年水稻净利润204.83元/亩,小麦87.83元/亩,玉米81.82元/亩,而同期蔬菜每亩净利润为2067.78元,是稻谷的10.1倍,小麦的23.6倍,玉米的25.3倍;还有更惊人的,同期苹果每亩净利润为3480.85元,是稻谷的17倍,小麦的39.6倍,玉米的42.5倍。
所以“一亩菜十亩粮”、“一亩果百亩粮”已经导致国内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的调整,过去我们将东北四省作为粮食作物农机的主要市场,后期可能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向了,因为三个省去年都出台了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调整种植结构,黑龙江甚至要打造“北菜南运”的种植基地,这种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可能影响到全国现有的农资需求格局,也许五年或十年之后,国内做农资的,都会将东北三省作为主要市场。
所以,想挣钱就得先找有钱的主,对于农机厂商,后期目标客户应该主要是合作社、农业投资公司、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种植,收益高的用户。
好卖的产品并不一定是最挣钱的,笔者多次说过一个案例:一位经销商朋友以前经销国内最大牌拖拉机产品,销售300台,每台毛利1000元,一年下来,毛利30万,销量大,需要大量的业务人员和服务人员,忙碌一年,年底算账时发现没有挣钱,改经销久保田的拖拉机,70马力一年卖了15台,每年毛利20000元,一年毛利也是30万,但是产品好卖,基本上不用业务人员,服务也几乎没有,所以一年下来,基本上都是纯利。
从这个案例,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好卖的产品并不一定是挣钱的,所以做农机的要学会算账,辛苦一年绝不会是图热闹或赚吆喝。
举这个例子,绝不是说外资品牌,一线品牌就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事实上近几年,国内几个一线品牌可能是最不赚钱的,因为这些大品牌普遍使用渠道断密植计划,也就是在一个地方授一家或好几家经销商的方式,目的是增加销量和限制经销商实力强大了不听厂家的话。
在一个地方设了好几家经销商,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的任务,就不断的压低价格,厂家的任务是完成了,但经销商却没有钱赚了,在许多地方经销大品牌的经销商近几年就没有赚到钱,所以很多经销商开始挂羊头卖狗肉:用一线品牌充门面,私下来偷偷的经销条件更好的二线、三线品牌。
不管怎么样,农机企业挣钱才是第一位的,不管大品牌小品牌,挣钱的才是好品牌。
回顾2004年以来农机工业黄金时代,凡是抓住补贴政策机会的企业都赚的盆满钵满,在此笔者大胆预言,未来的后黄金十年,农机行业的主要机遇仍在农机补贴政策里,那些能提前预测到补贴政府走向,并能踩对农机补贴政策节拍的企业将会长期发财,而那些与补贴政策背道而驰的企业输掉的将不仅仅是业绩,而且还有未来的发展机会。
那么,在今后五到十年以内,哪些产品将是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的产品,并且将是未来机遇所在呢?其实近期密集出台的一些涉农政策和农机补贴政策已经给出了答案,跟着这些政策的指挥棒走没有错。
比如2017年1号文件里就能明确的锁定未来政策支持的热点产品:饲料、草料类农机,比如青贮黄贮收获、打捆、运输、加工设备;高效养殖机械,如畜禽养殖机械的饲喂机装备、粪便处理机械、挤奶器及奶及奶制品运输设备、水产物联信息管理终端等;特色农机产品机械,比如蔬菜瓜果、花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专用设备;环保型农机产品,比如变量、精量施药、施肥的产品,地膜回收设备等;秸秆还田离田设备,比如沼气处理、运输、提纯设备,秸秆加工、炭化设备等。
可以说,在农机行业,不知道利用政策机会的企业家就不是好的企业家,当然不利用政策的企业绝对也不是好企业。
在供过于求的行业里,造的好不如卖的好,营销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这个同质化的年代,农机行业营销能力强的企业必将最先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