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首日,不到九点钟,「四叶草」形状的国家会展中心就塞满了世界各地飞来的媒体记者,静待第一场发布会的开始。
据官方数据统计,本届车展总面积超过 36 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 20 个国家和地区 1000 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其中百余款车型属于全球首发,千余款车型展出,乘用车占据了 9 个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2 个馆,规模之大,绝对称得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车展。
作为全球知名的 Tier 1 供应商,博世今年「藏」进了整车 2 号馆,设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展位,摆上了满满一桌自家的拳头产品。细细看来,你会发现,这些零部件凑到一起,完全就是已经一辆电动汽车的雏形了。
搭载了博世产品的「自动驾驶功能展示车」| Bosch
但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 Markus Heyn 博士说,「博世不会造车(虽然也造得出来)。我们希望更好地服务车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其提供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这一点考虑,零部件供应商,首当其冲会受到电气智能化大趋势的洗礼,如果不能及时转型,最终势必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但这也恰恰是机遇。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并持续保持强大的研发能力,反倒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 Markus Heyn 博士现场发言 | Bosch
博世自然属于很早嗅出行业风向的那一份子,目前已经在智能交通解决方案领域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阵容。而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博世以「感智·感质·感知」为主题,拿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个性化领域的创新与本土解决方案。
如果你想知道零部件供应商眼中的未来出行是什么样子?这辆电动巴士概念车(IoT Shuttle)可能会给你答案。
随着共享出行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客运巴士应运而生。据咨询机构罗兰贝格的调查数据显示,仅在欧洲、美国和中国,未来将有约 100 万辆按需出行的巴士投入使用。而这个数字将在 2025 年增至 250 万辆。这些车辆绝大部分都将是纯电动车型,能够提供全天候往返出行服务,并将最晚于 2025 年前后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博世此次亚洲首秀的这辆基于物联网概念打造的电动巴士,配备了包括电动车动力总成系统、360 度环绕传感器、互联管理和车载电脑在内的技术。同时为了满足用户灵活的用车需求,博世还针对按需出行的营运要求开发了必要的移动互联出行服务。
博世无人驾驶电动巴士概念车中国首次亮相 | Bosch
Heyn 博士在发布会现场介绍称,「未来,博世将为这些行驶于道路上的车辆提供数字化服务」。这些服务能帮助用户预订车辆,与其他乘客共享出行并支付车费。凭借一整套互联生态系统,博世还将为巴士车队运营商提供充电、维修、车辆保养、路线规划、后勤保障等服务。
现在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吧。不管这辆电动概念巴士未来是否会投入量产,博世基于未来出行进行了整套解决方案的开发,在自动驾驶能力之上建立了相应完善的服务系统和体系,今后是完全可以移植到其他类似产品上的。
比如博世正在为实现共享出行开发一套软件平台。用户通过博世提供的智能无钥匙数字化接入服务可以进入共享汽车内部,使用智能手机验证身份。今后甚至系统能够读取用户保存的数据,对座舱进行个性化的设置。而这其中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博世子公司 ESCRYPT 则能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来保障无钥匙接入系统、数据联网和软件更新等车辆安全。
博世无钥匙进入管理系统 | Bosch
其他方面,这辆概念车还集成了博世在电动化领域的研发和产品能力。包括可以使巴士出行更加经济高效的电桥技术以及解决充电难题的便捷充电服务。此外,除了提供相应的车载娱乐信息服务外,博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个人助手服务,它能够为乘客提供实用信息,抵达目的地后还可以协助完成相应的费用支付。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自动驾驶赋能,是博世目前重要的核心业务之一。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制动控制系统以及动力转向系统是支撑博世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但背后提供支持的智能数字化服务也是保障出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博世路况预测服务有助于自动驾驶车辆预先了解路况,并据此调整驾驶方式,最大程度保障行驶安全。
还有对自动驾驶车辆安全至关重要的「定位」问题。只有时刻提供接近厘米级的准确定位,无人车才能实现安全行驶。博世在这个领域提供的是集成了软硬件和服务的解决方案。
博世道路特征是基于高精地图和车载环境感知传感器的定位服务 | Bosch
当共享巴士顺利完成一天的工作返回泊车区时,可以借助博世的 FOTA 功能安静地完成软件功能的更新。借助车上的传感器,博世也能够实时监测到车内零部件的运行状况,在故障前就通知巴士及时前往维修。这算得上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安全防护。
未来,博世还要将把来自数据云的更新和预测性诊断集成于一个全方位的互联云平台,以便主机厂和巴士运营商持续监控车队状况,确保巴士能随时投入使用。
好一个面向未来出行的全方位技术解决方案。虽然博世不造车,但博世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野心并不小。
博世深耕中国市场已经 110 年了。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 Markus Heyn 博士在开场的主题演讲中称,「博世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互联网对汽车与交通出行领域的渗透,以及中国市场在电气智能化变革中逐渐形成的优势地位」。
根据博世最新财报披露的数据,2018 年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华销售业绩达 817 亿人民币,较 2017 年同比逆势增长了 2.9%。这一方面要归功于中国新能源市场井喷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博世对中国市场战略地位的重视,多项技术实现中国量产进一步保证了其业绩的高幅增长。
2019 年即将在南京工厂投产的博世第二代智能助力器 iBooster | Bosch
目前博世在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产品线涵盖了从两轮到四轮,从微混到纯电的解决方案。其中,全新开发的 48 伏电池已于去年年底实现量产。而博世电桥作为紧凑型动力总成解决方案预计今年也将在中国投入生产。此外,博世长沙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实验室即将建成,主要研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关键部件。博世还将在无锡建立全新的燃料电池研发中心。
智能交通生态方面,博世提供的主要是包括车辆预订、车辆远程升级、远程标定、云诊断、自动代客泊车、车队管理以及预测性诊断等服务。而据普华永道预测,中国互联交通服务的市场规模将从 2017 年的 6 亿美金大幅增长到 2030 年的 395 亿美金。如此量级规模的市场对专注于推进本土战略的博世而言意味着广泛的合作机遇和盈利空间。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 | Bosch
博世去年专门在中国成立了智能网联事业部,在中国政府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和优势辅助下,与包括互联网公司、通讯服务运营商等不同领域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博世在 2019 年年初成立了全新的业务单元——新客户战略部,专注于服务造车新势力及新兴的智能出行服务商。
至于博世技术研发核心之一的自动驾驶,博世和绝大部分主机厂、供应商的思路一致,也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双元战略。
博世联合戴姆勒打造的自动驾驶测试车 | Bosch
很多人都说博世在中国太好做了,很多技术几乎都是「垄断的」,根本不缺客户。在极客公园看来,百年工业积累下的 know-how 对博世而言的确是最大的财富和竞争优势,但要在新趋势新技术变革如此迅速的新汽车时代依然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长率,甚至要超过之前的一点点都不是很容易的事。
博世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做得好,很大原因要归功于这家德国企业保持了持久的创新能力,在拓宽合作伙伴维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深入开发。如果博世想要保持现在的优势地位,这位上百岁的企业必须要像一家年轻的公司——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及保持高速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训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