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在荆楚大地上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纺织文明,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挖掘和整理纺织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纺织非遗项目,武汉纺织大学成立了“非遗中心”,开展非遗研究,传承与创新汉绣文化,激发“非遗”活力,已将学校打造成“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
早在2006年,学校就建立了“武汉纺织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2013年10月在学校南湖校区成立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是湖北省文化厅和湖北省教育厅共同授予的省级人文社科平台,也是湖北省首个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传承保护、研究教学平台。“非遗中心”开展非遗类研究距今已有十多年历史,是学校时尚梦工厂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力量。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占地面积4000平米,包括由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立项建设的荆楚纺织非遗馆,民间挑补绣传习馆,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工作室及相关学术研究室,产品设计工艺实验室。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恭王府博物馆、湖北省档案馆等单位开展纺织非遗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以“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保护传承,创新实践”为建设宗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纺织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民族民间纺织文化研究、传统织绣染及服饰工艺与创新设计、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纺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研究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中心织就了一幅纺大独有的美丽画卷: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项目及湖北省、武汉市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非遗专著和教材18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荆楚汉绣》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土家织锦文化生态与视觉艺术》获2018年首届湖北非遗科研成果一等奖。
同时,在中心多年的传承、研发与创新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武汉纺织大学被列为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院校之一;2019年武汉纺织大学获批教育部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
汉绣楚风,曾风靡天下,《楚辞》中就有诗句写道:“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描绘了当时楚绣的兴盛。汉绣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传承发展却一度陷入停滞,曾经“只剩下一口气”。
汉绣作品
汉绣的发展现状引起了纺大师生的注意。从2005年起,纺大服装学院的教师开始深入武汉、荆州、洪湖、仙桃、荆门等地,寻访汉绣艺人,通过考察、走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细致的调研,为保护与传承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师冯泽民教授
30多年来,冯泽民老师带领学校汉绣研究团队,深入民间寻找汉绣传人、访问大师,搜集整理汉绣资料,甚至寻访到了曾经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绣织的汉绣挂壁的作者,同时还收集到了许多汉绣老绣品的珍贵资料,形成了《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完成了《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荆楚汉绣》等多部专业著作,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汉绣研究的空白。
服装学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洪光教授
20多年来,叶洪光教授走访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翻山越岭寻找民族织锦,曾花费百万用来购买手绣的旧衣服,爱“绣”如痴的他还办了家“非遗”传习馆,用于展览和教学。曾获2014中国纺织之光教育奖、首届湖北非遗科研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挑花,是一种刺绣针法,在棉布经纬线上,挑出寓意吉祥的图案,最初用于装饰、制作女性头巾。但因费时耗工、年轻人不愿学等原因,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几乎面临灭绝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纺织大学组织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传统手工艺民间挑花“双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努力让这一传统工艺能在现代生活中再次发展与振兴。
挑花作品
如今,“非遗”文化在纺大已经由活过来发展到火起来,并走出校园,产生了良性的连锁效应。
纺大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绣作品
2014年8月1日,学校应邀参加联合国官员湖北艺术交流展。活动中,学校汉绣成果备受联合国官员、留学生及市民关注。时任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和联合国官员特伦斯在汉绣展位驻足,学校将汉绣作品《凤起楚天》赠予联合国官员代表。
2017年10月,在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学校成功展示了非遗研培成果,并在开幕式上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非遗服饰秀。
2019年11月,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学校服装学院王妮副教授团队获得“首创杯”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文创纪念品创意奖,其植物蓝染服饰作品在会上展示亮相,受到了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和采访。
多年来,纺大形成了守护“非遗”的传统,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
2010年,纺大发挥本校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将汉绣、西兰卡普等极具楚鄂风情的非遗项目引进校园、搬入课堂,开设公选课,并聘请杨小婷等“非遗”大师担任客座教授。课程初设便成了校园热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纺大的品牌课程,在校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016年起,武汉纺织大学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多部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已举办多期研培班,邀请国内传统纺染织绣类非遗项目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及从业人群,到校“深造”,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老民间艺人等摆脱“空有一身手艺而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窘境。高校非遗设计开发团队牵手非遗传承人,在款式、花色、品种、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良提高,研发出了一批适应当代审美与市场需求的产品,有时尚手提布包系列、复古旗袍系列、新款床单系列等。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服装表演专业的模特们穿上非遗元素服装,频频走上T台,以时装秀展示非遗风采。
近年来,纺大采用汉绣大师和专业艺人教学的模式,用针线将“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学子,并通过开设非遗专业,为更多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机会,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来到纺大进行纺织服装“非遗”项目的学习和研究,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份子。
“筚路蓝缕,纺织开辟丝绸之路;敢为人先,知行合一创造文明。崇真尚美,科技艺术秉承创新;继往开来,霓裳扬起长江豪情。”作为一所科技与文化并重的纺织高校,“崇真尚美”的武汉纺织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非遗”传承人才,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工艺的技术难题,将非遗与时尚融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魅力!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武汉纺织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部分图文素材来自武汉纺织大学官网、官微,纺大非遗社团公众号,光明日报,武汉市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