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学历不高、辞职在家的外地媳妇,她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个自身条件普通、家庭条件尚可的“软塌塌”的本地男人——顾磊身上。
在生活上,冯晓琴给予顾磊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工作上,为了让老公有更好的上升机会,逼着他报班和考证,整个一“虎妈”和妻宝男。
可既然是软塌塌的男人,如何能支撑得住冯晓琴的厚望呢?
《心居》开局:
冯晓琴在市场买菜,东家捎带着拿了几颗葱,西家讲讲价。她的一天从这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早市开始。
镜头一转,更是大家每天早上都要经历的、相似的、战场一样的忙碌场景。
只是,这个家庭似乎更热闹些,毕竟四世同堂:
赶着上学的儿子小老虎; 早上喊着牙疼的老公的90岁奶奶;
喝八宝茶的公公; 借住的妹妹茜茜;
找不到东西的老公顾磊一直喊个不停:“我姐送给我的白色格子衬衣呢,我的皮夹呢?”
冯晓琴的回答就很绝了:“你的手表在厕所,昨天晚上你放的,你的头在你的脖子上,脑子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喊喊喊。”
一边任劳任怨地干活,一边有些不耐烦地怼人,这可太真实了!
这哪里像是老公呀,活脱脱一个大儿子。
帮不上忙不说,还在一个劲儿添乱。
在家庭中,一个人默默付出得越多,就越容易被忽视,甚至有一天反而成为无能的代名词。
顾磊的工作是拜托姐姐给找的,在一个公司做财务,朝九晚五,时间稳定,人也不累,除非是大的变故,可以说是基本一世无愁,可以一眼看到未来的那种。
顾磊本性是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他勤恳工作、老实顾家、没有不良嗜好。
可在冯晓琴心里,过日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她自作主张给顾磊报了两个班,期望他考个证,之后也可以在工作上有更多升迁的机会。
因此,她哄着他,每天饮食的菜式上下功夫,家务事一样也不同他操心,把他养得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被老婆逼着报班考证、被老婆照顾得无微不至的顾磊,怎么那么像被妈妈逼着上课外班、被妈妈照顾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孩子啊?
对此,顾磊的父亲顾士宏其实也是颇有微词的:
这话听起来也在理,总有那扶不起来的阿斗,更何况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书中是这样描述冯晓琴的想法的:
从这个角度看,顾磊还真是配不上冯晓琴。
顾磊尽管家庭条件不算是特别好,但他有宽厚的父亲、爱护他又精明能干的姐姐,不豪华但还算舒适的房子。
这些于他是唾手而得的,因此他不求上进,知足而乐。
然而,他的一切却可能是其他很多人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可能有的。
对于冯晓琴来说,她大着肚子嫁给顾磊,她今天的生活都是自己努力、抓住机会争取来的。
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更加珍惜、充满不安全感,以至于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而且手里拿着个小鞭子,抽着身边的人跟她一起转。
这小鞭子一抽打起来,不光她自己累,别人也是累得不行。顾磊就经常逃掉培训课,去看电影、打游戏。
从“望子成龙”到“望夫成龙”,谁更无奈和无助?
原著中,冯晓琴想购买商铺,顾磊和父亲、姐姐就这个事情进行了讨论,顾清俞说了些心里话:
在门外听到的冯晓琴一气之下离开家,腿脚不好的顾磊去追赶她的时候一脚踏空而亡。
电视剧里的设定和这个有些出入,更加突出了冯晓琴对拥有写自己名字的房子的渴望。
对于借钱这个事,顾清俞的态度也不那么直接——说是取决于顾磊的想法:
如果顾磊想买房,那么她可以借钱给他们。
但显而易见,顾清俞不用想就知道是冯晓琴逼迫顾磊提出买房和借钱的。
作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联人——顾磊,作为夹心人,他就像块橡皮泥,被迫捏成其他人想要的样子,没有自己的立场。
在妻子面前唯唯诺诺,既不拒绝,也没用心去完成妻子所想。
在姐姐面前,他的一举一动仿佛透明,不用他说话,就被看穿。
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本地人,顾磊可能真的不明白冯晓琴那份对房子的执着和渴望。
“男人有上进心,整个家才会欣欣向荣”。
处于夹心人的地位,处理好妻子和父姐的关系可是很大的学问,顾磊显然还是小学生水平。
婚姻中,女性的安全感来自:自身的强大、丈夫的支持。这两样,冯晓琴都没有。因此她渴望通过拥有一套独立的房子来构建安全感。
看到顾磊和父亲、姐姐有事没事聚在一起开小会的样子,还真是不得不替冯晓琴说一句话:房子真的很重要。他们三个也许觉得这个做法没什么,很自然,但在冯晓琴的心里,这就是把她当外人。
其实对于冯晓琴的有些行为是看不惯的,比如缝上LV标的围巾:
明明告诉顾清俞是自己织的,却还是硬生生缝了个标。
和顾清俞送给顾磊的围巾相比,输掉的并不是金钱上的不足,而是因为这份莫须有的虚荣,让对方看轻自己的人格。
再比如,和顾磊的爸爸摊牌。冯晓琴让老人把自己的积蓄先拿出来,给他们去交房子的首付,并口口声声保证等万一哪一天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的时候,一定好好照顾他。
这话说出来,真替她脸红。
哪怕你说借呢,要不要这么直白呀?
赡养老人的义务就这么成了和金钱的等价交换。
怪不得很多老人都不敢把自己的那点积蓄拿出来,谁知道自己不能动的时候,会是什么光景?
还有第一次和顾昕的未婚妻小葛一起吃饭,知道别人家里有点地位,就要别人帮忙给她妹妹介绍工作之类的,整得小葛那个尴尬呀!
这大概就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目前为止,虽然能理解她的这些行为,但是还真的不太喜欢她的这部分人设。
当然,作为电视剧,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或者为了与冯晓琴后来的发展变化做对比和铺垫。
除了顾磊被冯晓琴像儿子一样照顾,冯晓琴还有两个儿子:冯大年和小老虎。
原著中,冯晓琴15岁就生下了一个孩子,孩子的父亲是她的初中同学。小孩名字叫冯大年,被当成她的弟弟由冯晓琴母亲抚养。后来,冯大年到上海投奔冯晓琴。
这个设定有点超出我的底线,不知道电视剧中会不会有改动?
小老虎被妈妈拉扯着,边吃东西边赶场的画面何其熟悉?
陪在一边记着钢琴课笔记的冯晓琴,也仿佛让我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
去年,爸妈去上海看望四十多年未见的知青老朋友。久别重逢,两鬓已然全白,四十年的岁月并没有磨灭他们的那份热心。爸妈受到了热情的招待,食宿都安排妥帖。
这么多年过去,尽管当时同去黑龙江当知青,但他们回来的境遇还真是很大不同。有些人意气风发,有些人的生活却不那么尽如人意:
有的人至今还住在只有公共厕所的小房子里,每天需要去倒便桶。
有个阿姨很不幸,儿子20多岁就生病去世了。她总是感叹孩子真可怜,短短的一生都住在那个狭窄逼仄的小房子里,没有等到拆迁换到明亮的大房子。七八年过去了,她一直不愿意去新房子。
这不禁让人唏嘘,在繁华的城市背后,总有一些普通人还住在急需改进的环境里。
我们不是冯晓琴,无法感同身受,但是作为女性,希望自己能学习她个性里积极的部分。
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努力抓住机会,成就更好的自己,才是最有安全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