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
李开复像一位老猎手,敏锐地捕捉到产业森林中的细小变化,“眼下,硬科技创业正当时,属于TECH VC的时代已经到来”。
李开复,正带领创新工场在硬科技产业布局中,越跑越快。
从2009年出发,带有李开复个人名片的创新工场出发即高光。时间验证真伪,不仅让李开复多年前对人工智能的预测一一验证,更将创新工场推向一个个新的高潮。
过去,因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创新工场得以跻身一线投资机构之列。而在投资人们刚开始追逐社交、O2O项目后,他又先人一步布局AI,进而跃迁至硬科技布局。从近十年前投资旷视科技至今,创新工场在李开复的带领下已经投出超过7家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领域的独角兽。创新工场的逻辑和体系已经成形。
从创立之初行业先行者的孵化器模式,TECH VC的升级,再到全阶段全链条布局的“硬科技基金”,创新工场已经褪去少年的模样,如今给市场呈现的创新工场有几组关键词:关注科学家创业、重仓AI、自动化、芯片/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
李开复像一位老猎手,敏锐地捕捉到产业森林中的细小变化,“眼下,硬科技创业正当时,属于TECH VC的时代已经到来”。
科技交叉的今天,硬科技创业正当时。在李开复推动之下,创新工场早已躬身入局ALL IN 硬科技,专注培养“专精特新”的“硬核”企业,与中国高科技创业者一起做改变世界的事情。
李开复仍活跃在投资一线,但与十年前相比已低调不少。他开始更加谨慎地选择出席的活动,严谨地对待对话者。
与之相反的,是创新工场的活跃。
今年以来,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50余个项目,投出去的金额在数十亿元。近几年,这家投资机构的节奏正在逐步加快。节奏,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话题,投资频率不仅是机构正常运行的标志之一,更能在某种层面彰显实力:募资的能力、投资的节奏和退出的实力。
从募资角度看,12年时间,创新工场规模累计达到175亿,超过百亿规模——这是一线机构的标配:从投资看,已经下注了400余个项目,一年平均出手30家上下——这是一个稳中有进的速度;从成绩看,创新工场已经抓住了近百家估值超1亿美元的明星企业,投中了超20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旷视、知乎、水滴、美图、创新奇智、第四范式、Momenta、文远知行……通过在早期介入这些项目,创新工场收获颇丰。
如今,无论是创新工场内部还是李开复本人,都希望将公司推到更前线——让创新工场前进一步,李开复退一步。
机构向前,是投资成熟化、体系化的标志;而掌舵者向后,则象征着,从个人品牌到机构品牌的跃升。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投资业绩足够好。
李开复爱看电影,无论是有点古早的《角斗士》,还是几年前的《饥饿游戏》,更或是新晋的爆火剧《鱿鱼游戏》,他都是热情的观影者。
归纳总结,这类“饥饿”游戏,就是通过层层拼杀,只活一个强者。放在一级市场亦然。当前,投资行业中超过千家机构,手里掌握着万亿的资金规模,但牌桌上仍然保持活跃的机构,实则百余家上下。拼杀的激烈程度,可以想见。
一家机构的领头羊决定了机构的走势,创始人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机构的天花板。
回望李开复,早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取得博士学位,短暂留校任教后,先后到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担当重任。这些经历,为李开复创办一家传递创业火种的科技投资机构埋下伏笔。
2009年,市场上关于即将设立创业板的声音已经流传了五六年之久,早一批成立的机构守候多年无望,或关停,或转型。当时,深创投已经在二级市场找“活路”,达晨等一大批头部机构都收缩羽翼等待黎明。同一年,深圳驻扎多年的郑伟鹤听闻,创业板马上就要来了,忙拉来合伙人丁宝玉入伙筹备,准备在资本市场大展宏图。而同期,松和、基石等一大批机构都在窥视机会。
终于,创业板敲钟开板,人民币基金迎来了高光时刻,这几年时间,通过重仓Pre-IPO项目,人民币基金打下了地基。而以红杉、高瓴为首的美元基金则在互联网项目上攻城略地。
这厢是风起云涌,而大洋彼岸的另一边,李开复正在和时任谷歌CEO施密特商讨离职事宜。
当时,施密特给李开复开出了比上一份报酬更高的工作合同。签字后,一切将沿着设定好的航线,继续向前飞驰。但李开复选择在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开启一段奔跑的人生。
“在Google中国的时候,我不少能干的手下离职,其中大部分去创业,还有少数几位加入VC。要知道,当时谷歌中国把最顶尖的人才都吸引过去了,但在两三年之内就走掉了80%,他们一个个都眼睛发光地对我讲,中国创业的时代来到了。”李开复回忆,“我开始思考,最后说服了自己,科技创业的时代必然到来。”
事实上,业内对李开复的了解并不多,即便在高光时刻,作为微博大V、活跃的知乎专家,他游走于各种论坛之上,出现在各类银屏之中。但他像AI一样管理着自己的情绪和表达。看上去,他活泼善谈,但某种程度上,又带有一种科学家的“较真劲儿”——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找寻最佳答案,然后不断地去验证。
很显然,他给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答案”——天使投资+孵化。
仍然回到2009年,赚上市的钱还是大多数机构重仓的阶段,天使投资的主流人群还是个人。虽然当时业内已经有声音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了它的发展。与海外相比,中国的天使投资尚处于萌芽阶段。
就在拒绝谷歌的一个月后,以孵化投资为方向的创新工场在北京落地,效率惊人。一个不为人知的过往是,早在2004年,李开复曾创办过一家叫“我学网”的企业,方向就是成为帮助中国青年学生成长的平台,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
过去教书的背景,和职业经理人的经历,促使李开复乐于分享经验,并传递知识。这反馈到创新工场上,也恰到好处。而从研究者到跨国企业高管再到创新工场,李开复的思维模式始终没变,始终把握住产业变化浪潮的开端。也正如他预见的,这种投资+孵化的模式,在中国一经引爆,就是十来年。
自2009年9月辞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一职后,李开复迅速出击,通过个人品牌为创新工场筹集到15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包括鸿海主席郭台铭、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陈士骏、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等。
在当年的一次采访中,李开复曾透露当时的规划:“每年孵化20个商业项目,并选出5个进行首批风险投资,寄望创造出下一个百度。”向平静的湖面投石子,总有波动。业内有声音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理想主义,成功的创业者难以批量生产。但另一个角度,对青年创业者来说,创新工场拥有毋庸置疑的巨大吸引力:对他们来讲,这不仅仅意味着另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更意味着另一种价值观,另一种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
通过孵化的模式,创新工场开始了自己的1.0时代。
开篇即高潮。足以形容创新工场的开始。在创新工场成立的一个月时间,李开复几乎没有休息过,4万份求职简历如雪花一样飘来,需要逐一考察求职者的技术背景、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而当时,创新工场团队只有7个人。李开复的新公司每天都迎来无数访客,有应聘者,有推销点子的,甚至,还去过一位推销UFO捕捉技术的。
如果说早期的孵化模式是饥饿游戏的第一关,那么快速走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升级之战。
2009年,李开复在中关村创立创新工场。已是午餐时间,仍在与同事们讨论项目
在硅谷听风多年,李开复就像是老猎手,能敏锐地捕捉产业的微小变化。“我们预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快就来临了,创业者变得越来越强,学习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不再以孵化企业为主要模式。”李开复对本刊表示,“国内的创业环境也在改变,我们决定,专注于投资业务,投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相关领域。”
2010年,创新工场成立了第一期美元基金,规模为1.8亿美元。此后的两年中,又顺利完成了超3亿元的人民币一期基金和2.7亿美元的二期美元基金。
募资顺风顺水之余,投资上,更是大刀阔斧,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了独特的“趋势预判,长期陪伴”的投资模式。
在一期美元基金成立同年,李开复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知乎的周源。“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文艺青年,有很浓的书生气质。”李开复回忆。当时的互联网市场环境百家争鸣,各种游戏、娱乐类社区十分火爆,都处在野蛮生长的阶段。“评估一个想做沉淀、想做优质内容的平台,我们心里觉得是有风险的,也有点担心产品有点太过‘阳春白雪’。”
2011年的知乎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李开复和创新工场联合CEO兼管理合伙人汪华看过项目后都认为,人对了,事情就能做成。“早期投资还是看人。当时我看到知乎的几位联合创始人,他们有着胸怀抱负,彼此互补,有技术,有人脉,有创业方向,也很实干,我们觉得值得支持一把,而且这个阶段也合适我们。工场有几位投资经理也特别认可这个项目,大力去推动。”于是创新工场,从天使轮就对知乎进行了投资,并在此后连投四轮加码到D轮,成为知乎最早、投资最多轮的投资人。
早些年,李开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参与知乎的社区互动,还写了不少创业相关的帖子,后来又涉及科技、美食、书籍等。李开复还帮知乎“拉新”,找了不少企业大佬上知乎平台回答网友问题。
“创新工场的风格是倾尽全力帮助创业项目成长。”李开复说,创新工场作为第一个投资机构投了知乎后,就邀请知乎来入驻创新工场。“那个时候,创新工场像个大家庭。很多投资的公司,包括旷视、知乎等,刚创业的初期就进驻创新工场一起成长起来。我们真的非常有感情,除了会提供招聘、市场、业务、管理等各种帮助外,我们还有一个大食堂,大家在里面吃饭,每天中午可以看到周源和他的团队,那种感觉,真的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今年4月,知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十余年相伴,创新工场陪伴知乎一路走到敲钟的高光时刻。
包括知乎在内,美图、墨迹天气等大批明星项目,都是这一时期创新工场的代表作。而过去,也正是因为抓住移动互联网中的投资机会,让创新工场成功跻身一线投资机构。不断打破自己的创新挑战进入到新的赛程。
新的赛程,浩浩荡荡的造梦计划,拉开帷幕。
不过,没有从天而降的武林秘籍,创新工场是摸索着不断成长的,这种蜕变体现在投资方向和阶段的不断迭代上。
早期,创新工场的投资阶段是天使和早期,在投资了大量成功的互联网项目后,随着基金体量的增长,创新工场将布局重心转移到VC风险投资轮次,并重新定位为TECH VC——投向技术领域的VC,重点投资阶段转到A-B轮。
早些年,在一些不熟悉创新工场的人看来,工场的长项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做天使,而事实上,技术VC才是李开复的底色。
“我们从开始的天使基金做到早中期基金,之后也布局成长期基金,这是我们基金的三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做?这和为什么高瓴做创投是类似的。高瓴是有相应的经验利用于一级市场,我们是想将Know-how应用于投资,要获得超额回报,要做别人不知道和别人不能做的事情,当你有这样的优势,为什么将自己束缚在一个阶段,应该是都用上。”
投资阶段只是方法论的表现,而对方向的把控才是在深海航行的核心。TECH,则是主航线。
创新工场的投资团队中,超过八成投资人都是技术理工类背景,在创新工场团队中,有15位博士、13位深度参与的顶级科学家、50余位工程师。
这种组成意味着,李开复想打造的,是一个可以预判“技术+商业”交集的有潜力和价值的体系。有了体系作为罗盘,在深海捕鲸,如同拥有了工业化的打捞队。
几乎在投资知乎的同一时期,创新工场还“捕捉”到了旷视科技。
旷视科技对于创新工场而言,算是一个里程碑式项目。这是工场内部对AI领域的首次尝试,也是此后转身AI的一个分界线式案例。
当时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产业转型机会正在席卷着各行各业。2015-2017年的两年时间中,正值“双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下,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一条街中,就能找到十余家孵化器、创业咖啡。更有甚者,一些山西煤老板,摇身一变在皮质座椅上一转就成了天使投资人。中关村流传着一个笑话:天下掉下一块砖头,都能砸中一个投资人。
天使+孵化,开始盛行。
但也就在这几年,在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的创新工场却开始调整方向,将关注点转移到AI方面。甚至,在2016年,创办了人工智能工程院。李开复的带动下,AI成了创新工场的关键词。
2016年3月,一场关键的棋局发生,谷歌AlphaGo不仅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更向全世界彰显了人工智能的实力。在李开复看来,深度学习的发明是人工智能里程碑式的突破,海量的数据、自动标注数据、清晰的领域界限、顶尖的AI科学家以及超强大的计算量是人工智能的五大基石。人工智能也迅速从黑科技的发明期迅速迈进“应用为王”的阶段。
实际上,从30多年前开始,李开复就已经和人工智能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1986年,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所攻读的就是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学位。他还设计了第一款击败黑白棋(Othello,又称为奥赛罗旗)世界冠军队成员的计算器软件。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基于这一背景,李开复对人工智能有独特的见解。他看来,判断人工智能技术能在哪个行业最先引起革命性的变革,除了要看这个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的内在需求外,主要还要看这个行业内的数据积累、数据流转、数据存储和数据更新是不是达到了深度学习算法对大数据的要求。
基于对行业和团队的看好,创新工场在2012年投资了尚未“成名”的旷视科技,并在两年后追加投资。创新工场投资旷视的时候,计算机视觉还只是被当作一项实验室里的黑科技。但是现在,计算机视觉走出实验室,走进零售、金融、零售、出行、工业智能质检、自动驾驶、医疗等多个领域,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今,旷视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独角兽项目。可以说,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技术投资人”的底色。到了2016年前后,创新工场正式设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李开复亲任院长,正式明确了当时业内独一无二的“VC+AI”的定位,并逐渐建立了成体系的人工智能投资方法论。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巨大的灾难,但也无形中加速了人类社会的AI化、自动化、数字化,AI和各种科学技术交叉后的应用场景加速实现。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AI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越美国,至今维持全球领先。在学术领域,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AI指数报告,中国的AI研究论文发表数量、AI期刊的引用量,也双双在近年超过了美国。在产业方面,AI应用在国内的落地速度超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商业价值的AI应用如今开始百花齐放,整合了软件、硬件和机器人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化推开序幕,AI赋能传统行业的能量,正在蓄势待发地重塑各行各业。
在“场景+AI”时代,创新工场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切入口,在机器人和自动化、半导体/芯片、企业服务软件、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布局深耕,投资了Momenta、文远知行、镁伽、杭州国芯、极飞科技、SRT软体机器人、创新奇智、随锐科技、镁信健康、予果生物、沃比医疗、艾菲博等明星项目。
创新工场早期布局的不少公司,也在融资“寒冬”中逆势而上,接连迎来融资喜讯和业务突破性进展:今年,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完成C轮融资,正式跻身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行列。除了原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场景,文远知行与有50多年历史的领先客车制造商——宇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已在三个城市的马路上运行全无人驾驶小巴。
创新工场早期布局的Momenta是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今年11月, Momenta宣布完成超5亿美元融资,至此,Momenta C轮累计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也成为今年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目前,Momenta完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MSD和针对私家车前装可量产的高度自动驾驶全栈式解决方案Mpilot,已与数家国际、国内顶级车企和一级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上汽智己的新车型已在今年4月车展进行预售,大部分合作车型将在2021年到2023年实现量产。
科技交叉让AI落地的场景有无限的想象力。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纵观近几年创新工场所投资的项目,无一不带有这样的原色。
致力于未来农业的AI科技公司极飞科技将无人机、机器人和传感器部署在稻田、麦田和棉花田里,用技术赋能农业中的播种、农药喷洒、栽种管理甚至天气监测环节。用于作物喷洒的极飞科技R150农业无人车已经被推广到了英国,应用在苹果、草莓等多种作物的种植流程中。
创新工场投资的生命科学智能自动化公司镁伽则与实验室、制药公司、高校合作,凭借AI+机器人技术的积累,用自动化解决方案执行实验室中劳动密集、重复性高、但需要高度精确的任务和流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镁伽推出自主研发的超高通量全自动病毒核酸检测系统(MRA-CDF-800),是国内同类产品中唯一连入了分杯模块并能够真正实现超高通量的“管式样本进-检测结果出”的全自动病毒核酸检测系统。该系统可将人效提升高达40倍,在降本提效的同时,也将尽最大可能保护实验室人员降低实验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除了创业公司,创新工场投资的几家成熟的行业领军企业也开始积极拥抱AI。中国最大的翻译机构传神语联网也积极拥抱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与国际自然语言理解领域的权威专家周明博士创立的澜舟科技达成合作,一起探索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与翻译场景的融合,重构人机翻译的协同模式。
有28年历史的中力电动叉车是头部的锂电叉车制造商,目前已经推出了能够在工厂、仓库自主运行的无人叉车,并且无须对运行环境进行改造,能快速实现从手动到电动到自动驾驶的搬运赋能创新。
有准确的趋势预判、顶尖的技术、强大的执行力,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具想象力。而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小而美的公司所带来的或许是一种投资风险,而大梦想家能创造的不仅是新的商业格局,还有给予LP的高额回报。
故事倒是其次,其展示的快人一步的独特打法才是重点。
创新工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其成立初期,2012年创新工场就投资了旷视,后续在早期阶段就投资了美图、小鱼在家(被百度收购后为小度在家)、小鱼易联、地平线、第四范式、驭势、飞步等项目……
IT桔子数据显示,至今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工场共计参与超过50起投资事件。典型案例包括聚焦“AI+制造”“AI+金融”两大领域、3年就成为独角兽的创新奇智,领先的AIoT芯片设计公司杭州国芯等投资。
“场景+AI”时代已来,创新工场早已躬身入局,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
如今分析创新工场在2.0 TECH VC阶段的投资布局,已投中的超级独角兽阵容都是在AI、无人驾驶、自动化等赛道上的领军企业,以结果说话,李开复再度应验了他的科技投资方法论。
早在数年前,李开复对人工智能就曾进行过从技术到落地等发展趋势的多个预测,个个应验。而今,创新工场通过延揽具有顶尖科技背景的高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强机构的TECH VC基因,并将其投资领域扩展到人工智能之外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芯片/半导体、企业服务软件、医疗科技。创新工场就像是一个深谙深度学习法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通过不断的学习、迭代,让自身的“投资算法”变得更加精准。
“不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工场就擅长做趋势预判,把预判转换成投资方法论,先人一步布局赛道,然后取得可喜的投资回报。”李开复直言。
投资行业在中国发展了近30年后,一线机构也开始出现分化,每家都开始有了自己显著的特点,有的钱口袋深、有的产业资源广、有的则是对某一个细分赛道极为专注,而创新工场的特点也越发明显。相比于早年,如今创新工场在投资领域上“从软到硬”进行转变:更加关注硬科技,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工场的投资阶段也走向全链条全周期:天使阶段,前沿科技基金关注科学家创业;早中期阶段,VC基金关注硬科技创业公司;成长期阶段,成长期基金关注AI赋能传统产业。
“过去一年,是中国进入硬科技创业的最好时代。”李开复表示,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侧重模式微创新,在快速爆发中进行胜者为王的“零和竞争”。而硬科技领域的特点是,不是靠资本或者靠流量,而是靠自己的硬本领形成“护城河”。技术足够“硬核”才有望进行商业化。
因此,硬科技领域的竞争也相对良性,硬科技投资也相对更关注技术是否够硬核,更专注于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新行业或新领域机会。“定位硬科技基金的创新工场,选择做一家最懂技术,最能够和科学家等高科技创业者做朋友的机构,在当前这样一个科技创业时代,我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李开复说道。
懂技术 + 懂产业的投资人是成功孵化硬科技创业的关键。想要投资到顶级科学家的项目,要真正懂技术懂产业,讲“科学家语言”,进而准确评估科学家创业的痛点,帮助项目走出技术商业化的“死亡谷”。只有同时真正了解技术和产业的投资人,才能通过研究、挖掘、交叉、落地等步骤,手把手和科学家打造“专精特新”的公司。
事实上,想要帮助科学家成功创业没那么简单,难点在于,让科学家与产业界、投资界等“圈外人”共振。如何破圈,需要衔接产学研的人才或者团队一起努力,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创业世界中,难得有人看到科学家创业过程中“小而慢”的一面。
李开复有世界级AI专家的背景,他懂科学家的近乎偏执的执着、懂他们的不妥协。
为此,创新工场独创了“塔尖孵化”+基金投资的模式,深度帮助那些专精特新创业者。有别于市面上“办公室租赁”模式的孵化,创新工场塔尖孵化采取的方法论是根据世界前沿的技术趋势,搜寻优质的科学家项目标的,用业内的专业投资投后团队组建“科技投资+全面赋能”模式进行项目深度孵化。
所谓全面赋能,就是从技术落地到行业探索,再到市场开拓、融资辅导,从初期产品到市场化全过程的跟随陪伴。举个例子,创新工场投资的澜舟科技就是如此。其创始人是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世界顶级AI科学家周明博士,他是过去八年来在国际上发表AI论文最多的学者。周博士与李开复相识20年,在评估以预训练大模型为代表的自然语言方向取得突破性技术,已经达到可以创业和投资的门槛后,周明在李开复的“怂恿”下决定创业。
李开复说,“在过去两年我们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研究,并看到了‘自监督学习’新技术正在崛起,我们预测,这项技术将把自然语言理解带到超越人类的水平,这次重大的技术突破也将会使得NLP领域的相关应用进入到百花齐放的阶段。”
澜舟科技在今年创立后,创新工场团队不仅协助周明博士从0到1定义产品方向,延揽业内顶尖的产品经验的合伙人,还从财务、法务、招聘、市场、募资等多维度进行立体赋能,促成与国内最大翻译机构传神语联网合作等。这种深度信任的全面赋能型孵化,让初创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周明博士率领的澜舟科技打造出的预训练模型“孟子”,于今年7月登顶中文语言理解权威评测基准CLUE榜单,项目还斩获HICOOL2021 全球创业大赛一等奖暨AI和金融赛道第一名。
大鱼大水,暗礁密布。人工智能的成熟,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对业内的投资人而言,技术是难点,落项目地也是问题。
“很多技术在交叉之后能够爆发更多、更强的能力,我们在一些行业或者场景上怎样辨别技术,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这其中也需要辩证地去看,“要懂技术、也要懂行业,但比较危险的是只懂技术,却轻视了行业。过去,有很多AI公司和医疗影像结合,但却忘了医疗采购等行业落地限制的痛点,这导致大批初创公司死在商业化的路上”。
2019年开始,创新工场投资了能与高科技产生大量交叉的赛道,比如医疗。
2020年8月,创新工场把软银中国前合伙人武凯招至麾下,并搭建了医疗生物领域专业化团队,建立工场在数字医疗/医疗AI、医疗技术(IVD,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和创新药管线各自领域的投资能力。2年之间,创新工场先后投资了镁信健康、艾登科技、英矽智能、致善生物、沃比医疗、予果生物等超过30个项目。
在过去的12年,李开复已经带领创新工场完成了投资策略的数次迭代,从移动互联网到AI再到硬科技,从关注黑科技到聚焦科技交叉的落地和应用,每次迭代都加强了创新工场TECH VC特征,也更符合李开复的个人基因。
创新工场联合CEO兼管理合伙人汪华曾形容创业有三类模式:
李开复在知乎点赞了这篇文章,而将其映射到创新工场的成长上,一开始是成名的闪击战,然后是持续优化迭代的持久战,最后是不断地增长和裂变。
而这一次,在烈火烹油的创新年代,创新工场裂变的核心,就是读懂技术,并以此进行投资的增长。
李开复的个人名片极为精彩,但现在,他逐渐把焦点放到创新工场上,让个人品牌与机构品牌相互赋能。
如今已满12年的创新工场是一家管理总额175亿人民币规模的一线投资机构,能进行全链条全周期投资布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做得不错。”李开复说,今天,硬科技创业正当时,基于骨子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创新工场重点押注AI和前沿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芯片/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做最深度、懂科技、能读懂最酷的论文和与科学家交朋友的TECH VC。
李开复预测,未来二十年,AI自动化、先进计算架构、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四个领域存在巨大的机会。这四个重大的技术领域也是彼此交叉、彼此赋能、彼此推进。“今天的创新工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AI投资机构,已经蜕变成多领域的硬科技投资机构。12年来,创新工场帮助科学家做了很多好的创业公司,也更能够得到科学家的信任。在今天科技浪潮推进着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提前布局,希望能抓到更多好的投资机遇,和优秀的中国高科技创业者一起做改变世界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