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长辈们口中也习惯把它称为“饭碗”。虽然听上去过于通俗,仔细想想却真是很贴切的比喻。
普通家庭之所以努力用有限的能力去培养学生,也正是希望子女可以靠学习来实现提升,找一份更为体面的工作,过上比家长更好的日子。
学生中从来不乏既聪明又肯努力的人,他们成绩优于大多数同学,大学毕业以后也往往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但不同的发展方向却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杨先生大学毕业已经有七八年了,说起来快到了而立之年,不过甘于平凡生活的他也没有思考过太多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却给了他不少启发。
他们来自一所省重点高中,不乏考上知名大学的“优等生”。那时还不太流行考研,毕业后大家多半根据自己的性格,有的选择去名企里拼搏,有的回省内考公、考编。
记得刚毕业时,不少同学都觉得能够进入名企,一边拿着高薪、一边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这比回老家考编的学生更有发展。
事实上,在那个时期似乎也确实如此,在大多数毕业生只拿到几千元工资,而这些外企、私企大厂的同学能达到万元,甚至年薪30万以上,属实叫人羡慕。
他们也过上了买洋房、买贵车的生活。相反,回到家乡考编的同学,收入水平显得比较有限。就算家里房价不贵,父母帮忙全款买下,平时也未必像名企的毕业生那么阔绰。
不过,这些层面的差别其实还只是表面,二者之间往往还伴随着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倘若选错了,还真的可能后悔。
先说说进入名企的毕业生,高薪带来的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进一步肯定,以及对生活的信心。所以,他们贷款的热情也比普通毕业生显得多一些。
之前某互联网大厂裁员后,网上有人抱怨自己离职后还贷有困难,这跟我们多数毕业生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之中不乏手里有两三套房的同学。
其次,二者日常工作模式的不同,也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别。名企虽然工资高些,但工作节奏很快,既要求效率也要求时间。
到点不按时回家而留在办公室,是很常见的。而编制内的毕业生,分工明确、工作节奏更为人性化,每天基本准时下班,有更多休息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者的后续保障不同,也意味着工作多年后的压力不同。在毕业的前几年里,或许进名企确实有更突出的优点。不过随着毕业生年龄的增加,编制的优点便难以取代了。
名企本质上是以利润为重,当企业有能力招聘更年轻的大学生时,很可能裁掉或者挤走毕业多年的老员工。那时就算自己专业技能不差,再次求职也并不容易。
所以,选择去名企的毕业生,生活模式通常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前期机会多,后期离职风险也多。
而考编制的毕业生,更容易实现工作与生活相互平衡;但工资收入方面浮动较小,想要高薪不太现实,却有更持久和全面的保障。
毕业生在初出茅庐时,可能对工作有着这样那样的想象,特别是一些考上好学校的“优等生”,认为自己一直是学生中比较优秀的群体,甘于“安稳”有点屈才。
但企业里的工作跟事业单位是完全两种概念,而且并不是上学时成绩优异,就等于在企业中能成为业绩突出的人。
有时候父母奉劝大学生考编,可并非“老旧思想”,而是基于多年来的实际经验和对比得出的判断。想必现在已经有更多的同学,意识到了其中的差距。
比如“大厂”的陆续裁员,可能就是一个信号。而考编的机会是不等人的,大学生还是尽量不要想着没在企业混好,再回头考编。
因为编制类考试的报名热度明显有上升的趋势,同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很多岗位只面向应届生。别等岁数大了才知道编制的优点,那时候想考编又受到很多限制。
【话题】如果能选择,你认为名企好还是编制好?(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