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位推荐 -

帆软招聘(一家永不上市)

  • 职位推荐
  • 2023-05-13 19:00
  • 龙泉小编

陈炎有些哭笑不得。

“简道云是款不错的产品,帆软要不要学习一下?”客户善意地提醒陈炎,居安必思危,另一个方向的“竞争者”也值得借鉴。陈炎对这个话题饶有兴趣,但也哭笑不得,简道云恰恰是帆软旗下的产品。

帆软招聘(一家永不上市)

陈炎的段子

陈炎是帆软联合创始人兼CEO,他的段子给会场增色不少,“第四届智数大会”,恰逢帆软成立15周年。应该是似有感慨,讲台上的陈炎,选定“帆软还是务实创新的少年”的主题,但他不知从那冒出一句:“15岁的帆软,已人到中年。”

陈炎还没有人到中年,帆软当然也不可能中年,但居安思危总还是有些。帆软是家不上市、不融资的行业龙头。连续数年,其始终位于中国商业智能(BI)市场排名第一,而且市场占有率是第二名的5~6倍。这甚至引出资本市场的反思式讨论——资本是否对2B生意有明显的“效用性”。

FineReport、FineBI两款产品,在商业智能领域早已成名之外。陈炎段子中的简道云,也是帆软的代表作。它很像帆软年轻时的样子,被称为零代码领域的另一家帆软,已服务全国90万家大中小型用户。

当然,帆软也有不太出名的“新产品”。FineData数据仓库、FineTube数据集成工具、FineMobile移动分析、九数云、数知鸟、3D建模工具等产品,虽然放入资本市场,均可轻松拿到千万元融资,但帆软就是不愿意让他们,过早自我放飞。

“老产品”与“新产品”

这就是帆软务实创新的态度。

“老产品”也好,“新产品”也罢,都代表了这家公司的活力。2020年,陈炎就说:“不能躺在床上睡觉。”一年之后,陈炎更是希望“惯性”能被继承,能被发展——“帆软的‘老人’要走出舒适区,优先去做创新业务,帆软的‘新人’,要多熟悉‘老产品’,在成熟的产品体现中磨炼心态。”

或许,这就是帆软现在的状态。“老人”去创新,“新人”不守成。就像Guido van Rossum在35岁时,才发明创造了Python语言;James Gosling到40岁时,才创造了Java。“老人”的心态更成熟、阅历更丰富,对此前发现的业务痛点,也更能深恶痛绝地创新。他们甚至还可以依靠“刷脸”,协调公司各部门的资源。

“新人”去创新“老产品”,也是很有战略新意。招聘人才不易、保留人才更不易。帆软不希望“新人”,成为创新的炮灰,但成熟的“老产品”,恰好给了他们成长的机会,也更可能让老树开新花。

帆软的边界之外

FineReport 11.0的发布,就很能体现“老产品”的创新。其中有多少idea,来自于新人不得而知,但这次帆软真是守正出奇,做了很多“边界之外”的事情。例如数据平台、大屏可视化等方面的创新,都不属于传统BI的管辖范畴,但这也都是提升BI建设效率的当务之急。

帆软招聘(一家永不上市)

FineReport是帆软的成名之作,也很能体现这家公司的思维变化。2013年,FineReport还是典型工具思维的产品;2015年,帆软开始思考业务价值;2017年之后,FineReport则更为聚焦“让数据成为生产力”。

FineReport 11.0的发布,延续了提升数据生产力这一思路。FineReport 11.0的数据平台,既可以打通现有帆软系产品,又可以实现跨元融合,接入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等不同数据类型,这使用户更为聚焦数据应用,而不是数据治理。

视频加载中...

FVS大屏编辑模式也得到更新升级。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内置、场景内置,大屏搭建效率提升75%。而且大屏不再是静态的数据看板,而是动态的数据故事。此外,FineReport11.0还提供新增近百个JS API,移动端新增了飞书集成,从而拓宽了开放边界。

精于心,简于形

是否看出了些不同?帆软正在追求简单,以创新追求务实的简单。帆软是家简单的公司,1500余人的企业中,没有“老板”,只有“同学”。帆软也力求他的所有产品,都能“精于心·简于形”,都能做到开箱即用得简单。但这在数据分析领域尤其不易。

话题稍作展开。

约翰D.洛克菲勒,是地球上第一个亿万首富,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他的身价达到3053亿美元,这几乎是埃隆·马斯克身价的一倍。这似乎有启示,虽然不会再有企业,像洛克菲勒一样垄断石油资源,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善待数据总是最聪明的做法。

但现实中的他并没有得到善待。80%是时间浪费在数据治理,只有20%的时间用于数据应用。不仅如此。中国多数企业的商业智能(BI),还没有走出IT部门,“业务部门说啥,IT部门就做啥”的运营心态,也还比较普遍,但矛盾也由此而来,需求常变、需求常模糊,数据分析常常不能随便改变。

“数据飞轮”开始转动

破题即在“数据飞轮”。

“需求、工具、数据、项目、价值”,常被称为最坑BI的五大困境。朦朦胧胧的需求、不明则厉的工具、差强人意的数据,无的放矢的项目、虚荣指标的价值,使企业的BI建设难以服众。

“帆软正在减少每个环节的摩擦。”杨扬是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院长,他特别推荐了吉姆·柯林的新书《飞轮效应》。或许这句话,就是杨扬想表达的观点:“真正的高手,通过观察事物的要素,能洞察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然后发现系统规律,推测系统走势。”

帆软显然希望成为洞察数据价值的高手,希望以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将BI系统的反馈、迭代、梳理、沉淀,关联在一起,并以此驱动企业“数据飞轮”快速转动。这就是陈炎所说的通用PaaS平台。

目前,帆软正在完成从工具到平台的升级。打通FineData数据仓库、FineTube数据集成工具、低代码平台、商业智能、以及3D建模工具之间的能力,构建洞察数据价值的引擎,实现积木式地开箱即用。

当然,这还不是真正的开箱即用。PaaS平台之上的帆软,又务实地向上走出一步。“价值场景”的沉淀,将使这家公司更接地气。就像《圣经》所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帆软是一家具有15年历史的企业,累计客户总量超过15000家,几乎覆盖所有行业。

如此沉淀下来的“行业知识”,正在被帆软固化为“价值场景”。通过60%的通用场景平台支撑,40%的数据飞轮定制,就可极大地减少BI浪费,BI建设周期可以从三个月,缩短至两周。

由此可见,结合“数据能力+行业知识”的平台,帆软正在提升企业洞察数据价值的效率,也正在成为帆软下阶段的战略跳板。而这正如陈炎所说:

希望帆软健康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企业。走过波澜壮阔的15年,帆软还是务实创新的少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wei/24413.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