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太行山以西、王屋山以北、太岳山以东环绕的长治、晋中一带,古称“上党高地”的沟壑山峦中,四机部(第四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电子工业)建立了三线山西晋东南电子工业基地。(解密档案·晋东南:上党高地,四机部直辖,八个神秘军工电子厂 )
晋东南·阳城4393厂·记忆
这里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半个世纪前,从八个电子军工厂最南端的厂子——代号4393的国营金阳器材厂开始,因为这个厂子的旧址已经没有多少三线厂的痕迹,在2004年开始成为了一所中学——阳城一中西校区。
也许在校园中的莘莘学子,可曾知道他们那里的前世历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4393金阳厂那一段鲜为人知的三线军工神秘历史往事。
三线兵工地理:阳城4393厂
国营四三九三厂(4393)对外厂名为:国营金阳器材厂,筹建于1969年,旧址位于山西省晋城阳城县西河乡中寨,属于四机部直辖电子厂。
山西晋东南阳城县,古称濩泽(huò zé),城西北二十余里有一山,现名为“霍山”;豁山脚下,有一古寨名:中寨村;村西北有一山间谷地,现阳城一中(西校区)所在。
这就是曾经的国营第四三九三厂(国营金阳器材厂)旧址所在地。
相信对上个世纪三线建设熟悉的人,都对“靠山、分散、隐蔽”“靠山近水扎大营”的选址建设方针不会陌生,我们三线备忘的编者,因此对各个厂的地理情况尤为关注,并且自己称之为“三线兵工地理”。
兵工地理:4393位置示意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地处阳城的4393金阳厂的兵工地理特点。
首先“靠山”方面:
大的方面讲,阳城县地处晋城盆地(泽州盆地),南有王屋山、西南有中条山、西有太岳山,东有太行山。
小的方面,地处太岳山脉东麓豁山山脚下的谷地,也算是四面环山了。
其次“近水”方面:
源自1999年《晋城市志》:“西小河发源于阳城县西北的壑山脚下流经西沟乡,至县城西南入南大河,全长约14公里,宽约15至50米,属常流河。”这里的西小河,就是流经中寨村。
阳城一中校园·操场后有三线遗存建筑
4393金阳厂当年规划主要产品为“磁芯存储器”(core memory),主要应用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信息存储。
一位当年来自北京的老军工回忆说:记得北京韦子坑的15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1967年15所研制的的电子计算机,在当时举办的内部技术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样机唱出了《东方红》乐曲,就是使用磁芯存储器”(core memory)进行存储的。
虽然现在这种存储技术已经淘汰,可在当年绝对属于高精尖产业。他的产品主要供应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及其它有关军事单位,738厂、734厂、831厂等全国计算机生产和应用单位。
晋城阳城县·金阳厂大门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当年山西晋东南这片黄土塬上的阳城,会有4393金阳厂这样一个,看起来“高精尖”的企业。
其实阳城的4393金阳厂是来自北京,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北京798厂、706厂、738厂的磁芯生产线、磁芯测试试线及磁芯体生产线,连人带设备搬到了,这太岳山东麓的金阳厂。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这几家赫赫有名援建厂的情况。
三线建设·只为了不遗忘
798与706的历史:
798厂、706厂的前身其实是一个厂,他们都来自一五期间: 代号为718的“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
据一位三线前辈说:其实718厂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一五期间的“156项”,并且之所以叫联合器材厂,是因为当时的规模太大了,前苏联也无法完成,所以是由前苏联和东德联合援助建设的。
1963年9月四机部从一机部独立出来,主要负责电子工业。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718联合厂)也根据当时的大环境情况,被分为十数个独立的部门与分厂。
一分厂定名为797厂;二分厂定名为718厂;三分厂定名为798厂;四分厂定名为706厂;五分厂定名为751厂;七分厂定名为707厂。
其中798厂对外厂名为: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主要负责电子电器使用的磁性材料和陶瓷材料生产为主;706厂为北京无线电工具设备厂,属于当时的辅助厂。
建厂初期金阳三线人老照片
738厂的历史:
国营738厂对外厂名为: (北京有线电厂),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 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7年建成投产,以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为主产品线。
在一位金阳人的回忆中写道:738厂是四机部所属计算机研制和生产单位。最初我在技术科参加计算机研制工作,参加过用于第一台核潜艇核反应堆试验监测用的计算机研制工作,那时叫09工程。
如今五十年过去了,遥想当年,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与技术工人,背上行囊,从北京一如反顾来到黄土高原,不由人心生敬意.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这是不是一种可贵的逆行呢?
晋东南·三线电子厂遗址·金阳锅炉房
阳城4393金阳厂从1968年筹备建厂至今已经有五十余年,半个世纪的岁月冲淡了很多记忆,可是在当年的三线亲历者看来,山西晋东南阳城县,霍山脚下那片小小的山间谷底,已经成为心底永远的第二故乡。
三线厂旧址·回家的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4393金阳厂所经历的过程:
第一阶段:七十年代磁芯存贮器的三线军十年
七十年代·4393厂·生产楼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产品转型,大山里的奋斗十年
八十年代·四三九三厂电源定型
第三阶段:走出晋东南的三十年
回眸五十年:
4393国营金阳器材厂原址自1990年交给阳城县二轻局,2004年成为崭新的阳城一中西校区。
在一位晋东南三线子弟的重访文章中提到:“阳城一中把原4393厂部分旧建筑拆后,新建教学大楼。原工厂的锅炉房保存完好,仍在为学校供暖。在学校后面,原工厂的车库还在,闲置未用。”
三线遗址·曾经的邮局与家属楼
如今4393国营金阳器材厂,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成为三线人一种五味杂陈的历史记忆!
三线备忘编者常常在思索一个问题,三线建设那段特殊时代造就的特殊历史,仅仅有短短的十五年。三线厂,对世人来说,那是神秘又陌生的一个群体,而对三线人来说又如此的刻骨铭心!
三线遗址·金阳厂窑洞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线备忘编者搜集晋东南三线电子厂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4393国营金阳器材厂所在的“豁山”,有着如此多的历史名称:画山、壑山,想来应该源于濩泽(huò zé),因“濩”字实在过于生僻难写,被民间演变而成各种发音相似的字吧。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代,一辈辈不断的发生着我们无法预料的变换。这些三线企业存在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值一提,却是两代人的大半生。人们迁徙、定居,建起子弟校、职工医院、礼堂、商店,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又匆匆搬走和废弃。
当年三线建设者已经渐渐老去,甚至已经远行,待我们这代三线子弟老去时,也许三线厂的历史会只剩下一个传说。
我们三线备忘只想,以此文为抛砖引玉,让我们更多人一起记录三线、了解三线,免得被后人遗忘。
三线备忘·只为了不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