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反诈中心APP都下了吧?
前段时间的反诈宣传,可以说非常到位。前有陈警官直播PK吓傻“西厂公公”,后有上海警方扫码下APP撸警犬。
在脉脉办公的园区门口,反诈宣传的力度也相当大。一个大喇叭整天反复播放反诈宣传内容,以至于来找我约饭的朋友发出灵魂一问:你们干互联网的,这么容易上当受骗吗?
别看反诈宣传铺天盖地,但真有人不当回事,不相信诈骗会落到自己头上,也不相信以自己的智商会上当受骗。
但现实一再啪啪打脸,别说那些没装APP的,甚至有一些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在收到诈骗信息后,面对疯狂弹出的反诈提醒,毅然决然选择...
卸载APP,然后回去跟骗子继续聊。
截至去年11月,国家反诈中心APP,为群众进行电话、短信、网站链接以及APP预警超过一亿次。所以,他们是真骗,我们也是真上当。
所以,当警察叔叔哄着逗着变着花样告诉你“请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时,千万别拿出那副敷衍老妈的态度,救你呢。
骗,古已有之。反诈,相伴相生。
如果我们把低烈度的“忽悠”也算作广义的骗,说每个人都被骗过是不是一点不过分。
前几天情人节跑去看了个电影,差点没给我气个好歹。质量之差,让我一边心疼手里将近一百块的票,一边心疼刚刚过去的两个小时。骗钱骗时间,妥妥谋财害命啊。
本着为大家避坑排雷的心态,我郑重地打开了各种影视点评APP,庄严地送上自己的差评和吐槽。
如果票选过去二十年在“反诈反忽悠”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事物,我一定为点评系统疯狂打call。
在没有各种点评前,每一次选餐馆、选电影、选图书甚至选购日用品,都像是拆盲盒,体验如何完全看你是欧是非。
那些年,一些不思进取的老字号的厨子,牛的像没有KPI的互联网大厂老油条,哎,你看不惯我还干不掉我。
你觉得不好吃不来了?没关系,我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你走了还有下一波游客来。消费者这口气除了往肚子里咽,还真就没啥办法。
而在各种点评系统上线后,消费互联网迎来了一次蜕变。我们第一次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打分来表达我们对于本次消费的体验,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打分来判断这些陌生的消费方案是否靠谱。吃上一顿美食,看到一场优质电影的概率大幅提高,即便这是一家苍蝇馆子,即便电影的导演和主演都是无名之辈。
点评系统的伟大之处还不止于此。我们的父辈祖辈不愿意看没听说过的电影,不愿意到不熟悉的餐厅就餐,而年轻人却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不是单纯年龄差异造成的,而是当年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消费市场消磨了我们父辈祖辈的消费意愿,现在的点评机制保障了每次尝试都有较良好的体验,让我们的消费欲望始终旺盛。
站在整个市场的角度上看,劣质商家逐渐被淘汰,优质商家主动追求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上升,整个市场进入正循环,变得更加繁荣。
点评并非是只属于消费者的福利,而是商家消费者双赢。
当数字化浪潮从消费互联网涌向产业互联网,我们可以使用点评戳破大忽悠的机会更多了,比如,求职招聘。
在传统招聘模式下,每个职场人在求职时都很有可能踩到信息不对称的坑。
企业有的是办法了解你,面试背调留作业,摸底摸的透透的。但是我们了解企业的机会呢,除了企业的招聘广告,恐怕就只有“你还有啥要问我吗”。
遇到一些热衷于无限美化自己的企业,或者自认“老天第一老子第二”的老板,牛皮吹得震天响,大饼画得天地齐。等你满怀期待入职后,说好的升职加薪,泡汤;说好的福利待遇,缩水;说好的业务前景,迷茫;说好的培养计划,梦里。
别不当回事,说这些事落不到自己头上,大忽悠就在你我身边。
那怎么办?上点评啊!
经过几年职场社区的发展,脉脉积累了千万员工对于超十万家公司的点评,包括职场人对岗位的感受、体验,对一家企业科技实力、员工体验、薪酬福利、价值主张、品牌声誉信息的看法。
于是在这个春招时节,脉脉公司点评正式上线。打破信息差,使得信息不再只是从企业向求职者单向流动,而是一个由求职者、企业和“职场人点评团”构成的新链条,所有人帮助所有人,每位职场人都能从其他人的点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从此,职场人就算有娘家了。受委屈了,上脉脉给公司差评;遇到真爱了,上脉脉给公司好评;想换个更好的公司发展,上脉脉看“职得去榜”。
脉脉推动招聘行业进入点评时代的目标非常明确,就像脉脉创始人、CEO林凡在媒体沟通会上说的:让差评公司消失!
想象一下,在离职的时候,公司亲切地说:亲,有啥问题不要急,我们都给解决,记得到脉脉上给我们一个好评呦。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