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I类大城市的温州,却有一个数据,齐平或超越部分特大城市,甚至逼近个别超大城市。
日前,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统计了中国(内地)44个重点城市的通勤大数据。
其中,2021年温州城市通勤空间半径为31公里,与2020年持平,在I类大城市中仅略低于大连、哈尔滨、济南,却超越了郑州、武汉、西安、成都、青岛等超大城市,还逼近广州这座超大城市。
(对宁波城市分类存在质疑)
在45分钟以内通勤圈比重这一数据上,温州以88%与常州、海口并列第一,但也比2020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对宁波城市分类存在质疑)
可以看出,大部分温州人的通勤时间可控,但通勤范围非常大。都说温州是“小城市”,实际上是一座中等规模城市,但这通勤范围与大城市完全没区别。
更要命的是,在名单里的I类大城市中,温州是唯一没有地铁的城市,目前仅开通轨道交通S1线,并未真正深入城区,所发挥的通勤作用有限。也就是说,同样的通勤半径,温州人比其他同类城市的人,通勤时间更长、更辛苦。
或许不少温州人上下班没那么远,但是有些温州人上下班的距离,确实要二三十公里,主要是那些住在鹿城、瓯海、龙湾蒲州等核心城区,工作地点在滨海、瓯江口的市民。近几年,这类通勤群体,还在不断增加中。
为什么会这样?城市在扩张,原先位于双屿、蒲州、梧田等地的老旧厂房,逐渐向滨海、瓯江口等地搬迁。这些企业的搬迁,搬走的不仅仅是工业,往往是整个公司所有部门。
然而,总部、行政、设计、研发、营销、策划等部门以白领为主,若有条件一般不愿生活在滨海、瓯江口这种以工业为主的区域,大多住在蒲州及以西的核心城区,离不开这座生活圈。
通勤方向示意图
越来越多生活在温州的市民,每天驾车二三十公里,经瓯海大道快速路往返于市区两端,早晚高峰的瓯海大道经常堵车、时速越来越慢就是佐证。
除了瓯海大道,不少人在两端还需经过十几个红绿灯,瓯海大道汤家桥路互通、滨海互通也成了重要拥堵点。
除了滨海、瓯江口,其他远距离通勤的,还包括永嘉、乐清、瑞安等地前来温州市区上班的市民。也有一些家住市区前往永嘉、乐清、瑞安等地上班的市民。
瓯越大桥
总体来讲,温州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白领严重依赖核心城区,但在以制造业为基底的温州,越来越多的企业迁至城市外围。
这种职住分离现象,让一些温州人不得不长距离通勤,异常艰辛,也让这座城市“没有大城市的命,却有大城市的病”。
制造业外迁至城市外围,是正常且合理的,但是以产经融合模式,将所有部门迁至工业园区,虽然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对部分企业来讲,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滨海一企业“高大上”的总部大楼,与厂区一起
从表面看,职住分离现象是市民的通勤问题,实际上还影响到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城市发展等方方面面。
以服装行业为例,服装设计师需生活在都市、时尚氛围中,平时要去服装市场看最新款式、去面辅料市场看面辅料、去各大商场看竞品,集合更多参照事物,才会诞生更多设计灵感。
如今,不少服装企业连同设计部门一起搬到滨海,还让设计师与蓝领一起住员工宿舍。不少设计师为了更好的生活,即便租房子也住核心城区,不得不每天长距离通勤。
他们需要逛市场、逛商场,从滨海来回核心城区,就是大半个甚至整个白天,工作效率非常低。若一直待在工业区,会有一种过于封闭、“与世界脱离”的感觉。有时加班多、晚上回家迟,即便住在核心城区,也很难接触“世界”,只是睡一觉。
因此,不少年轻人在温州点开招聘网站应聘,一看地点大部分位于滨海,就头疼了,核心城区选择余地太少。当温州大企业都分布在周边工业区、城镇,还给温州人造成了“温州没有大企业”的假象。
周边工业区的设施、环境,很难留下白领
早在2017年,市委政研室组织调研组在集中访谈11家本土上市企业时,就有不少企业高管提到这方面问题。
他们认为,人才是惺惺相惜的,没有规模和集聚,无法形成圈子,就留不住人。温州本土上市企业高管人才数量很少,并分散在各个县(市、区),缺乏交流平台,思想理念和管理经验的更新速度与一二线城市有较大差距。同时,企业总部周边的配套环境跟不上,难以满足高端人才需求。
对此,有多家企业高管建议,打造滨江CBD上市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如果无法完全集聚,也可考虑打造瓯江沿岸上市企业集聚带,积极设计两岸联动开发相关政策和机制,推动“跨江发展”。
拥有大量知名企业的乐清柳白片,因环境不佳难吸引人才
温州职住分离、通勤距离远的问题,该如何破解?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将东部建设得与核心城区一样,短期内不现实。眼下能做的,只有连接。
首先是快速交通体系,包括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
滨海、瓯江口之所以能成为温州市民的就业目的地,就在于瓯海大道城市快速路。七都大桥北汊桥开通后,不少温州市区居民也前去乐清南部的知名企业上班,也有乐清南部企业员工前来市区买房、安家。
当前,温州城市快速路数量有限,整体不够发达。接下来,沿江快速路、温瑞大道快速路的建设,也将继续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还有瓯江两岸更多的跨江桥梁,假如七都四桥、瓯磐大桥能加速上马,从鹿城区前往瓯江口也会更快。
但是,长距离开车很辛苦,堵车也令人烦恼,对不喜欢开车的女生也很不友好。因此,温州需要轨道交通。
当S1线连接了核心城区与永强、瓯江口,S2线连接了市区与乐清、瑞安,S3线连接了市区、瑞安,串联起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内各片城区,便初步形成了跨区域通勤轨道交通。(相关链接:客流少,温州S线是“鸡肋”?)
不过,S线没有很好地对接沿线各个单位,也无法深入工业区内部,更不可能全面覆盖工业区,离不少企业距离还是很远。
因此,建议在S2线车站TOD开发时建设一些商务楼,用于部分企业的总部、行政、设计、销售、策划等部门,既未远离厂区,又能形成集聚效应、便于职工通勤、吸引更多人才,还能推动东部城市建设。
同时,地铁M线的报批,再难也要全力争取。
S线TOD开发示意图
其次,温州也该加快CBD的建设了。
温州的CBD不能只有银行,而是要引进企业。对于那些总部可以远离厂区的企业,尽可能将它们集聚到CBD,形成一座大型服务业平台,不仅方便住在核心城区的员工通勤,更是通过集聚效应方便行业人才交流、服务业上下游对接,提升工作效率。
今年6月,在市2022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华峰集团、正泰集团、万洋集团、中广核新能源公司、民商银行、省能源集团、省海港集团7家企业签约入驻滨江CBD。这一步,温州做得太迟了,但还好总算开始做了。
当然,签约只是一个不完全确定的开始,最关键还是项目落地。因此,有关部门还需紧盯这些企业,加速签约项目落地。
滨江CBD示意图
推进产经分离,企业会考虑成本问题,可能意愿没那么强。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给予优惠措施,提升企业产经分离的积极性。对于跨区域产经分离,有关部门也应协调好各方利益,避免造成扯皮、恶性竞争。
正如前几天,有关部门发布了《滨江商务区核心区“黄金25条”产业政策实施意见》,以支持企业、人才落户滨江CBD。
都说城市依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好了才能吸引人。但是,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业、人才都是各大城市争夺的对象,比拼的是城市建设、相关资源、营商环境等。想要培育、引进更好的产业与人才,需要有更好的城市布局、建设、环境,否则现有产业、人才都可能流失。
显然,温州还应继续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更好地为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