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比较火,最近又新招了一批教师,清一色的名校博士生,大多数来自清华北大,亦有波士顿大学、牛津大学毕业的“海龟”,可谓阵容豪华。清北博士生扎堆应聘中学教师,再次引发热议。
一般认为,博士生的就业方向应该是高端研究所,从事的应该是“高大上”的工作,才算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从既往的情况看,博士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2020年,我国高校招聘的教师总数不足5万人,科研院所的招聘人数更少。而2021年毕业的博士生,预计将有7万人。社会无法为他们提供如此之多的适配岗位,必有一部分博士要寻找新的出路。
博士生当中小学教师,是不是人才浪费?民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需要有多高的学历,高中毕业即可胜任。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学历越高越好,而且不应该有上限。
从知识占有量的角度看,高中生似乎确实可以胜任中小学的学科教学工作。然而,在正常年代,我们并没有直接聘任高中毕业生当教师,而是从师范院校招聘教师。这是因为,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需要育人。
育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言传,教师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一种是身教,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本身的综合素质越高,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越大。相比专科生或普通本科生,博士生无论是智力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知识总量,都要强很多。
至于博士生当中小学教师是否浪费人才,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其他更重要的岗位上需要博士生,让博士生当中小学教师,就是人才错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浪费。
如果博士人才有富余,博士本身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这种情况下去当中小学教师,反而是最有意义的选择。如果都去卷烟厂流水线上当工人、去大城市体制内当公厕管理员,那才是真正的人才浪费。
清华北大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公众对清北学子有很高的期待,觉得他们将来会有大出息,虽然比不上封建时代的举人和进士,但一定有个锦绣前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如此,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后,一般分配到中央部委、省直单位或央企工作。起点高,又能得到单位的重点培养,很多人在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再加上公务员改革逢进必考,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身份渐渐褪色,清华北大毕业生的荣耀也大不如往日。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很多清北学子纷纷出国留学。
时至今日,清北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并不比其他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强很多个层次,甚至仅仅只是略胜一筹。这并不是因为清北毕业生的质量显著下滑,而是因为现代人才选拔机制越来越完善,已经摆脱了身份标签的桎梏。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只要足够优秀,同样有机会在职场竞争中胜出。而清北毕业生中的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者,去当中小学教师也是很正常的事。
人中附中李永乐老师在一次访谈中讲到,他有个学生毕业后去深圳某小学当老师,月工资达到了3万元。清华北大博士生当愿意当中小学教师,主要还是因为收入高。广东经济发达,这些年也非常重视教育,给教师开出来的工资很可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包括很多内地的特级教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入职的教师,每月到手工资普遍不足3千元。这么低的工资,完全没有吸引力。为了招聘到足够数量的教师,只能将招聘门槛一再降低。小学教师只需要专科学历,不要求师范专业,甚至暂时没有教师资格证也可以。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师招聘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说起教师工资这个话题,观点更是非常撕裂。在网上抱怨工资低的教师很多,但并不代表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工资都很低。这是“幸存者偏差效应”,工资高的教师通常不发声。说教师工资高、不懂得满足的人也很多,他们同样是盲人摸象不见森林只见树木。
整体上,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一样,极不平衡。高的如深圳的中小学教师,年收入普遍达30万以上。低的如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年收入一般只有五六万元。即使在同一个省,县区的教师工资跟省城、地级市的教师工资,也有很大的差距。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中小学教师工资不平衡,并非“存在即合理”,教师工资地区差过大,必然导致人才单向流动。虽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但教育本身一项慢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还要再等的话,实在是等不起。
教师月工资多少才合理呢?我认为也不能“削峰填谷”,建议通过全省统筹,实现省域内平衡。房价因素可以放在住房公积金中考虑,不需要在工资性收入中拉开差距。其实除了房价,一线城市的物价并不比县城高,甚至因为物流成本有优势,综合物价还更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