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书华
人才是城市发展最大的动能。
如何把人才引来,还要让人才来了留得下、过得好,青岛一直在努力。
3月15日,青岛发布 《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来了就是青岛人”的落户新政几乎将落户降到了“零门槛”。
学历上放宽至大专学历,技能人才上放宽至初级工,住房上取消面积限制,并取消父母投靠年龄限制,设立社区集体户口“兜底”无合法固定住所、无近亲属家庭户、无单位集体户等人员落户,也就是你在青岛没有近亲属、没有工作、没有房子、还在租房子都能落户。
数字是最直接的体现,截至4月7日,已办理本市外落户青岛14410人,而据最新消息,截至4月14日,全市共办理本市外落户18909人。
新政一出,20天里青岛的人口落户呈现井喷式增长,青岛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看得出城市留人引才的迫切。
招才引智大战,早已不新鲜。大城市感到危机的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压力愈来愈大。为了吸引留住人才,各大城市八仙过海、各出其招,争相出台政策降低落户门槛,好占得先机。
不管是放宽人才落户限制,还是家属都可随迁落户,各地引才政策背后的意图值得深究,说到底,青睐的是人才,更多是青年人,这也是城市的未来。青年人口尤其是受教育的青年人口,将是未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青年人是重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青年人的经济是缺乏活力的,因为青年人需要购物、结婚、买房、买车、孩子教育等,是当地消费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是吸引人才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青岛常住人口仅为585万人,到了2019年,增加到约950万人。40年间,增长了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
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经济和电商的发展,一大批同级别的南方城市开始崛起,青岛目前也正抢占工业互联网高地,把青岛做大工业互联网产业,也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来青。可以说,青岛是整个山东、甚至是东北部沿海地区人才最向往的城市。
面向“十四五”,青岛提出了更加高远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相当规模的人口作为支撑。快速扩大人口规模是包括青岛在内的前排城市“十四五”期间的“必选动作”。同样,在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提到了强化人口发展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集聚策略,适度扩张,持续推动人口规模壮大。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人。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招才引智青岛也当仁不让,多次降低落户门槛。先是2018年以来青岛出台政策放宽落户条件,将学历降低到专科学历;本科学历人员落户年龄上限从40周岁调整为45周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设年龄限制;同时推行“先落户后就业”,积极推进人才公寓的建设和启用;并且根据学历给予两年内发放租房补贴政策。
“吸引储备青年人才”,已成了不少大城市的未来五年目标。
据了解,得益于“先落户后就业”购房政策的推行和门槛的放低,已落户的青岛在校(毕业学年)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们,都可享受青岛市购房政策,无须等到毕业后,也不必先有工作,符合条件即可申请人才公寓,实现学历人才落户“秒批”。截至2020年7月底,青岛已经为5.2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安家费、住房补贴、小微企业就业补贴资金3.05亿元。
2021年3月,青岛又推出落户新政,在中心城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学历上放宽至大专学历,技能人才上放宽至初级工,住房上取消面积限制,并取消父母投靠年龄限制,设立社区集体户口“兜底”无合法固定住所、无近亲属家庭户、无单位集体户等人员落户,也就是你在青岛没有近亲属、没有工作、没有房子、还在租房子都能落户。县域三市则全面放开落户。这个新政,基本达到了想落户就能落户的程度。
所以,才会迎来了一个月接近两万人的井喷,但也有分析认为,现在的落户只是前期存量转化,落户的人基本都是本身已经在青岛的人,以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落户,现在落户只是常住人口转化为户籍人口。这种存量转化并不是外部流入,等到转化结束,落户高峰期也就结束了。
但仔细分析,选在春招季降落户门槛,新政的目标人群意在毕业生,存量转化流量先来一拨,这拨流量过去,毕业生流量将会席卷而来。所以,青岛新政还是把橄榄枝抛向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无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职校生,6月底高校毕业潮将至,到那时再见真章。
那大中专毕业生最爱选择哪里就业呢?
一份2020年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最高(本科:25.8%,高职: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本科:21%,高职:20.4%)。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19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具体到山东,青岛这座城市颇具留人的魅力。数据显示,青岛、济南两地的留存情况留存率为62.59%和53.33%。
从中国海洋大学2019届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看,在山东省就业的比例最高,占56.27%,其中36.71%在青岛市就业;其次是京津沪粤和东部其他地区。本科毕业生中,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44.25%,其中29.19%在青岛市就业,到京津沪粤和东部其他地区就业的占37.03%,到中部地区就业的占5.20%,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占13.51%。
近几年,青岛布局大学的步伐加快,无论在西海岸新区还是蓝谷,一座座大学项目先后立项入驻,抓住了大学就是抓住了年轻人。近20年,青岛已经用实际行动拉来了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光吸引本地大学生还是不够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909万,同比增加35万人。
如何让近者悦,远者来?
降低落户门槛只是第一步。有专家指出,一个地方吸纳青年人口的关键,是“三业”,即就业、置业、学业。其中,就业又是其中的重点。如果能提供相对有竞争力的岗位和薪酬,就可能吸引更多青年人。
说白了,就是要增强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在工业化的早期,青岛抓住产业机遇,实现了“上青天”的辉煌,对人口的吸引力足够强。近年来,青岛全力打造现代开放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让世界看到一个大湾区国际都市的光明前景。
无论是想留住人,还是要吸引外来的人,产业都是关键中的关键。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产业对人口调控的源头作用,坚持事业聚人、环境留人,以产业转型带动人口结构优化,集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是找准了“穴位”。
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这是青岛的未来之路,也是青岛增强人口承载力、集聚力的关键所在。
“引人留人”是个系统工程,是综合的考量,仅有诱人的政策还远远不够。产业的升级换代、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社会保障能力的加强,乃至城市的包容性、舒适性,都在比拼的范围内。
近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分解下达2021年公租房和人才住房建设筹集任务的通知》。在人才住房建设筹集方面,今年我市计划建设筹集人才住房6万套,其中租赁型人才住房3万套(含租赁住房新建改建2.2万套)。
为了进一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强市战略,提升青岛人才竞争力,根据《关于实施“青岛菁英工程”的意见》,青岛启动2021年“行业拔尖人才计划”遴选工作,从教育、体育、卫生、金融、财会等重点行业领域,选拔300名德才兼备、业绩突出、业内声誉较高的优秀人才,为青岛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月19日,全国首个数字金融支撑下的人才产业互联网平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建成启用,“赋能人才产业的聚合协作平台”冰鉴人才产业云平台总部同步揭牌,将高水平打造链条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人才产业生态协同平台,推动人才、产业、科研、金融等资源“上云用数赋智”。
2021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青岛站巡回招聘会于4月10日上午在青岛农业大学成功举办。遴选参会企业660家,涉及制造业、农林牧业、建筑业、教育业等15类行业,其中山东省内557家,外省企业103家。注册资本过亿元的有中粮集团、青岛啤酒、华大基因研究院、海信集团、鲁花集团等189家。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4.1万个,所需专业涉及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8个学科门类。
今年是项目落地年,人才工作也要围绕项目落地谋划开展,重点从政策落实、高端引领、赋能发展三方面来开展,全面提升人才政策知晓度、产才融合匹配度、政策兑现感受度、人才服务舒适度和人才配置市场化水平,释放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和人才对项目的引领效应,以人才集聚促进项目落地、引领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青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工作会议,就2021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安排。会议强调,要不断提升政策制定精准度、人才政策知晓度、政策兑现的感受度,强化政策落实,助力项目落地。要坚持高端引领,促进产才融合。重点产业部门要针对头部企业、重点项目拉出清单,落实好产才融合政策。要通过人才培训、联合培养、实习见习等方式,积极搭建场景,引育产业基础人才。要加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大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力度,实施好“青岛菁英”工程。要构建阶梯式资本赋能模式,完善创业要素整合平台,加快开发推行无感服务系统和菁英码,积极推动服务升级,赋能项目发展。
国家战略叠加,发展前景可期。眼下,青岛敢于打破制约发展的藩篱,以人为中心,拿出了足够的诚意,一定可以留住人,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到青岛,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与这座城市一起携手前行,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