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更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纵然武汉处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强的人才优势,但多年来经济增速却位列重点城市末端。有人戏称,过去的武汉近乎沉睡30年。然而,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好,近5年的发展,使得“大武汉”又再放光芒。
人才吸引力方面,武汉大学生留汉比例从2012年的31.2%,上升到2020年的65.12%,已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
一连串惊天大逆转增长数字的背后,武汉究竟做出了那些改变,企业纷纷加大投资,背后又预示着那些机遇?今天的武汉,又给普通人就业创业带来哪些机遇?
1、武汉之痛
进入21世纪,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人才优势,就拥有竞争优势。各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然而,10年前有着百万大学生的江城—武汉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但选择留汉就业人数却逐年降低。
拥有89所高校的武汉,每年培养百万级的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数量仅次于广州,位居全国高校数量第二。每年毕业季,武汉便会涌现一股“大雁往南飞”的热潮,这座城市为何会面临如此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武汉人才服务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给我们揭露了谜底。
而当年武汉大学生房租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往往超过三分之一,多的甚至会超过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沿海一带的深圳地区,2012年本科毕业生起薪将达到3680元,硕士毕业生起薪将接近6000元。同年广州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上平均工资分别为2700元,4800元,6500元。
武汉的大学生薪资水平为何上不去?
武汉作为传统工业重镇,从“钢城”到“车都”、“光谷”,虽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但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位央企,民营经济相较于开放较早的沿海一带而言,产业基础与民营企业质量上显得较为不足,多年以来一直缺少地方性代表民营龙头企业、科技公司,工资竞争力上很难与沿海一带城市相抗衡。
#我向往的武汉#曾有大学生在网上发文感叹“武汉见证了青春,却施展不了的才华,更装不下梦想”。
这迫使大多数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往往选择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发展,乃至最终在这些城市安家落户。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质的创新型企业,成为摆在武汉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历切肤之痛的武汉,意识到人才流失的危害性。2013年5月,武汉市政府启动“大学生留汉工程”,积极开展众多鼓励政策召唤“楚才回家”,但产业结构调整处于起步阶段,使得效果并不明显,很多优秀高校毕业生仍然选择珠三角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2、武汉之机遇
过去30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武汉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珠三角,再到长三角,随后转为西部开发战略,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武汉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2016年武汉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6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湖北省关于《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国家经济发展重点从东部到西部再到中部,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已到了关键机遇期。
武汉市作为中部唯一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城市,承担中央赋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战略使命。自此武汉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期,痛下决心打造“标杆武汉”。
2017年1月2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明确要求武汉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为支撑,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市政府凭借政策东风,与2017年2月28日召开的全市招商引资大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谋划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新路径,创新性提出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校友招商,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一把手”亲自抓招商等具体举措。
自此武汉政府官员以“店小二精神”,拉开了疯狂“招商引资”的序幕。
长江日报记者张隽玮,记录了武汉招商局副局长翟玉峰的一段经历。
招商成果显著的背后,有时候是坐冷板凳等出来的。翟玉峰回忆,他2017年共出差42次,在客商的门口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想和客商见个面最多一回被拒绝了5次。翟玉峰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对项目要有一种‘盯’的精神。”
一站式保姆服务,让翟玉峰为武汉招商服务赢得良好的口碑。
创新“校友招商”模式,为武汉连接全球优质企业资源。
数十年来,武汉培养了以千万计的大学生,这些武汉校友中不乏耳熟能详的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也有国企、民企500强企业负责人,乃至一线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武汉该怎样发动全球各地的校友资源,为当地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7年5月武汉广发英雄帖,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成立,开启统筹在汉高校校友的组织、协调、联络等工作,让千万校友资源不断向武汉聚集。大会邀约全球5000名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助推武汉赶超发展,犹如“蒲公英效应”的扩散,资源汇聚一发不可收拾。#向往的武汉#
武汉开创性的“校友招商”模式,不仅吸引了雷军、周鸿祎等一众湖北籍企业家的参与,也迎来了一批知名跨国公司的校友的热烈响应,“回武汉”自此成为一股潮流。
为鼓励校友企业家多为当地招商献计献策,引进优质项目,为此武汉还特别聘请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人士作为武汉“招商大使”。对招商引资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以及给人授予重大奖励,并授予“武汉荣誉市民”等荣誉,无形中点燃了“资智回汉”的火种。
截至当年11月26日,翟玉峰积极参与组织“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9个专场活动,签约项目投资额13014亿元,占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额25828.9亿元的一半以上。形成强大气场,开创城市“校友经济”新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汉政府的服务意识以及招商引资的决心,在签约客商的口口相传中,当年美国富华信托银行、新加坡睿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法国家乐福、信中利投资公司、福中集团等企业也纷纷在武汉设立中国区域总部或财务共享中心。
武汉之崛起
十四五规划期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五个中心”——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已然超出了仅仅关注经济总量本身。
武汉作为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千万人口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已经完全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宏观政策上的加码升级,也为武汉持续引进优质项目做保障。
自十三五以来,武汉对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扫清一切负面清单,对外不断借助“资本招商”、“校友招商”、“商会招商”、“招商大使”等一系列举措,吸引了诸多重量级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实力不俗的民企500强落户武汉。
2021年,随着三峡集团总部回迁武汉,在汉的央企总部数量增加至3家。去年上半年,湖北都在呼吁三峡集团回迁武汉,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三峡集团终于回来了!
9月28日,吉利高端智能手机制造工厂(湖北星纪时代科技)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后正式对外公布吉利进军手机行业,对标全球市场。这是自吉利李书福于2018年7月,将百亿级重大项目“路特斯全球总部”落户武汉的又一重大决策。
双百亿重大项目频频落户武汉,从侧面也佐证了武汉的营商环境,值得这家企业再度加大投资。
目前,吉利正在为其武汉的自建工厂招工。在网络招聘平台可以看到吉利武汉工厂正在招聘,职位包括数码产品组装、机器操作、数码产品质检、数码产品包装、物流、运输等。吉利给工厂的员工开出的工资水平在8000-12000元/月,并且提供食宿,这比沿海一带普通电子厂待遇要高出很多,意味着武汉普工的收入将会逐年增加。
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在新一轮发展布局中,都步调一致的选择了武汉作为起跑点,武汉为此又做了哪些功课?
坚持抓大不放小,引进新兴产业,补齐武汉产业链短板。
2021年,武汉市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吸引霍尼韦尔、阿斯利康、三菱等百余世界500强企业及知名跨国公司高管、境外商协会高层等共赴武汉。
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兼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总裁林世伟、康宁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李放、泰雷兹北亚区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贝杰鸿等10名全球知名企业高管受聘为武汉招商大使。
经多年的持续不断努力,包括华为人工智能中心、海思芯片制造中心、腾讯(武汉)数字产业总部、美的(武汉)软件中心、京东方(武汉)基地、小米(武汉)总部、阿里巴巴新零售等2000多个项目落户武汉。
据互联网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2019三年时间,武汉便疯狂吸引资金65928.9亿,过亿元投资项目1752个,过百亿元以上项目30个,过30亿项目超200个。
在最为艰难的2020年,武汉对于招商引资工作并未松懈。4月8日武汉“重启”当天,开启了首场“云招商”,运用“非接触”“云推介”的创新方式,变“现场签约”为“云签约”,实现“不见面招商”,共计签约69个项目,引资2451亿元,历史性的开创了招商会展新模式。
2021年,武汉市政府先后举办了三次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完成招商签约项目共计391个,累积签约金额高达11419.67亿。
近几年,武汉签约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等领域,彻底补齐了武汉过去新兴产业薄弱的短板。
极目智能只是众多光谷高成长企业中的一个缩影,光谷青桐年汇累积已举办100期,路演项目超800例,累计融资近40亿元。2017年-2021年期间,武汉通过每年举办数十次的创业大赛,在全球征选“瞪羚企业”为,武汉未来孵化等多“潜在独角兽”企业做铺垫,一批潜质企业在大赛上被发现、投资并获得快速成长,成为行业翘楚。
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在武汉就业创业,武汉自2017年初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确保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紧接着,一系列针对留汉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政策深得人心,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留汉大学生30.1万,2018年40.6万,2019年超30万,3年共新增2020年超30万人。4年间,武汉累计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由2016年45.5%上升到2020年的65.12%,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
8月20日,武汉市人社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1年上半年武汉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留武汉的高校毕业生由2016年的42.18%上升到65.12%,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得力于武汉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谨以此“金句”为本文的结尾,呼吁各地政府借鉴“武汉模式”,重视人才发展。
备注:本文数据引用来源,均为武汉招商局、统计局公开数据,文中部分内容引用相关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