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火车站一直使用的是前门火车站,这还是清朝末期建成的火车站,可以拥有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一直是毛主席的愿望,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从1958年北京前门火车站的数据来看,每天在北京上下车的旅客达到3万人,而相对于走过近半世纪历史的前门火车站,已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建造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火车站,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毛主席下令,周总理亲自监督,这个重任被划入迎接新中国十周年的重大工程项目。
耗时十个月的火车站完工后,毛主席于1959年9月的一天来到新火车站视察,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见到我国的第一座新式火车站。在售票口,毛主席拿起来一张车票看了很久,从北京到辽宁普兰店,只要三块两毛五,毛主席重重地点了点头,非常满意。
清朝时期,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我们修建火车站可谓是历经艰险,而北京的第一个火车站,更是姗姗来迟。
光绪21年,即1895年,清朝有大臣提出,修建一座从天津到卢沟桥的铁路,也好服务老百姓。作为皇陵所在地,可以有一座火车站非常重要。但当时朝廷认为,如果铁路经过天津,恐怕是要破坏清东陵的风水。
所以,最后才决定把终点由京东通州改成了卢沟桥,这条铁路被称为是津卢铁路,当时的火车站就是马家堡火车站,现在遗址仍然可寻。
此外,就是人们最熟知的前门火车站了。
1906年,正阳门东站站舍正式启用
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北京沦陷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乘坐马车打算逃往西安,侵略者抢走大量宝物后,打算把宝物运送回自己的国家,所以把铁路从马家堡修到了祈谷坛门内,修建了天坛内站。后来慈禧回京后,马上就把这些拆除了。
但好景不长,一年后,英国侵略者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把铁路再一次修到了皇城脚下,并建立了正阳门东站,因为这里靠近东交民巷,这年12月,正阳北门东站正式开通,因为这里出站不远就是正阳门,所以,这里成为了当年最繁盛的地方。
1903年,也就是光绪29年,正阳门东侧开始修建新的站台,当时这个车站第一次安装上电灯,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火车站,这个新建的火车站替代了原本的正阳门东站,被称为是前门火车站。
1906年,前门火车站正式竣工并开始使用,因为当时参与设计的都是外国人,所以这座气势雄伟的建筑都是欧洲风格,非常气派。
1930年代,北京站货物线及货物装卸站台
从外面看,整座大楼由灰色和红色的砖块组成,中间有白色的石条,还有巨大的拱门支撑,再加上镶嵌着很多龙砖的雕饰,这座火车站成为了当时北京比较显眼的地标建筑。
甚至说,前门火车站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火车站,由于国内很多铁路干线都在这里交汇,所以它也是中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这座火车站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实际上,从前门火车站的变迁来看,它的每次改造和重修都有比较好的基础,这也是前门火车站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1940年代,北平东站
在最初的设计中,前门火车站的总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站内有站台3座,长度为377米,候车室在车站的最西面,这座火车站耗资近5084万元,干线总长849公里。
从当时的数据看,京奉铁路沿途共有87座,成为了北京最大的标志性建筑。民国初年,到了北京站下车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北京的繁华,但是由于旅客的增多,北京的交通从当时起就已经出现拥堵的情况,所以1915年,前门火车站就曾进行过一次大改造。
为了缓解东西两站的拥堵,袁世凯曾下令重修前门站,进行过一次比较大的改造,主要就是增加月台,还有扩大站前广场等,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尽管前门火车站承载了无数的历史伤痛,和中华文明,但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理应建立一座新中国的北京火车站,这也是毛主席一直以来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前后,前门火车站可以说立下了不少功劳,很多来参加开国大典的客人都是坐火车来到北京的,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再加上战争的困扰,可以好好修建一座火车站非常不易。
50年代初,在前门火车站的基础上,陆续修建了很多花池和草木,还有很多大型的雕塑,让火车站焕然一新。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往北京的人已经很多很多,光从1958年的数据看,每天上下车的客人就超过了3万人。
前门火车站
其次,候车室的面积已经远远不能容纳出入的游客,甚至只能容纳在站人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旅客只能在广场或者马路上候车,这已经是好几年的现状,北京市委的领导把这件事给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为了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在1958年夏,毛主席亲自指示彭真,要在北京建立一座新式的,现代化的火车站。
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彭真马上召集了一万多名建筑工作者,开始发布任务,这个想法最后被周总理批示,并列入了迎接新中国十周年大庆的十大工程之一。
当时前门火车站面临的现状是,客运没有一个正式规模的车站,老火车站“前门火车站”已经不行了,所以急着需要有一个,作为首都来往的客流需要的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车站。
为了拿出方案,在最初的讨论中,把新火车站的位置设定在北京市东南角落和建国门之间,东近通惠河,西靠崇文门,北临长安街,距离天安门广场仅2.6公里。
设计定下来后,马上交给中央审核,周总理看到觉得可以,便督促站房大楼的修建,实际上,一个火车站的主体结构就是站房大楼,而站房大楼的质量和安全系数,相比其他建筑,就显得更为重要。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站建设工地视察
作为每天都有几万人活动的地方,这项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说到整个建筑的设计风格,周恩来嘱咐彭真,必要的时候要请最好的设计师。
当时,铁道部请来了南京工学院和建筑工程部第一工业建筑设计院合作承担,其中参与设计的、大名鼎鼎的设计家就是杨廷宝,在近代建筑界,有“南杨北粱”的说法,“粱”说的是梁思成,“杨”指的就是杨廷宝。
杨廷宝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深造,刚回国不久的杨廷宝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京奉铁路辽宁总站,此时的杨廷宝早已经声名鹊起,在参与北京站的设计中,杨廷宝和其他专家一起设计了三十几个平面方案。
杨廷宝
这些方案最初让铁道部和铁路局先选择出比较优秀的方案,最后拿出四套方案给中央领导看。这场讨论经过三天三夜,终于定下初步方案,交给周恩来总理。
曾参与设计的还有著名的建筑大师,陈登鳌,据陈登鳌回忆,方案被中央领导人敲定后,他们便马上开始设计和工作。他说,自从接受了这个任务,我们就把自己的行李搬到了工地上,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陈登鳌带领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难题,使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按照设计要求按时保质地胜利竣工。
而将传统的琉璃瓦顶钟、塔楼、两边琉璃女儿墙、中间琉璃马头墙与中央大厅上35m×35m的预应力大扁壳相连接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
北京站施工现场
在开工前,周总理多次来到北京火车站工地,听取大家的工作汇报,并特别嘱咐大家千万要小心。周总理说:“不要出差错,要搞好建筑的质量,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周恩来的话可谓掷地有声,当然,周总理学富五车,早年曾留学海外,对国外的建筑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周总理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在整体结构出来后,周恩来再次看到火车站广场查看,他看了很久,然后说:“这样长的建筑,东西两侧都要有两个高起来的塔楼更好看一点。”周总理的意见传达给杨廷宝和陈登鳌等人后,大家都觉得周总理这个意见简直太好了。
如果在两边加上两个小钟楼,这样看起来更加好看,更加匀称,甚至显得庄严大气。在我们最后看到的竣工的火车站中,就有这两个小钟楼。
毛主席来到火车站的时候,陈登鳌给毛主席介绍了现在北京站的情况。毛主席说:“别着急,慢慢来。”
毛主席笑着说:“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建设,我们没有经验吧,使用后不知道有什么问题,但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毛主席的话可以说给了设计者和工人很大的安慰。
陈登鳌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平生中最为难忘的幸福时刻,也是鼓舞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动力。”也正是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的关心,北京站在历经10个多月,终于竣工。
1959年9月15日,新建北京站落成典礼
从1958年11月开始设计,1959年1月20日开工兴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开通运营,历时仅10个多月。其建筑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堪称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北京站落成的记者会上,苏联专家鲍尔特说:“和你们共事半年,我懂了,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认为办不到的事,你们办到了。”
北京火车站的建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最后的结果是满意的。
从数据看,在建设北京新火车站之前,拆迁工作面临很大的考验。从1958年的12月开始,拆迁占地约12公顷,拆迁的范围还包括一些高级干部。
以蒸汽机车为牵引的旅客列车驶出北京站
比如,住在这里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将军,华侨陈嘉庚先生等,都以身作则,带头搬迁。整个搬迁工作下来,共拆迁房屋3000多间,被拆迁的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施工中,参加施工人员最多时达2万余人,动用施工机械300多台、汽车近200辆。工程投资5782万元,其中站舍大楼(包括高架)为2392.2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512.26元。
这年9月10日,新站建设竣工,如果只计算建设的时间,可以说只用了7个多月就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奇迹,这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就这样被载入史册,难怪苏联人说,这是一个奇迹。
1959年9月15日凌晨,毛主席在北京市市长彭真的陪同下,来到了刚刚建成的新北京站视察,刚刚走到广场,毛主席就被这金碧辉煌的建筑所吸引,连连夸赞。
毛主席来到北京站后,从车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了一个遍,并说要去售票厅看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也是第一个现代化的售票厅,毛主席要看看新火车站的第一张新火车票。
毛主席在北京站售票窗口向售票员询问售票情况
当他走到19号窗口的时候,看到售票员贾根柱正在忙碌,毛主席笑着说,我是来买车票了。贾根柱看到毛主席来了,高兴坏了。毛主席还和贾根柱主动握手,并买一张火车票。
这是一张从北京到辽宁普兰店的特快票,售价是3.25元,列车车次是129次列车,这种车票正是中国铁路的第一代火车票——硬板式火车票。
图|毛主席看到的车票
看起来只是一张设计简单、纸面泛黄的小卡片,它的票面长度不到6厘米,宽度只有2.5厘米。
毛主席拿起来这张车票看了很久,对我国的第一代火车票很感兴趣,毛主席问贾根柱,这是硬座还是软座,这个怎么区分。贾根柱告诉毛主席:“我们用线条数量和底纹颜色来区分快慢车和软硬座。”
毛主席注意到,在售票的时候,售票员需要手工在上面写上乘坐信息,还有日期,最后贴上座位号,甚至还要计算票价,购买这样一张车票需要10分钟,最快也要5分钟。毛主席饶有兴趣地对彭真说,以后要慢慢改进。
毛主席在北京站视察
毛主席的这次视察,对于贾根柱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天,对于中国人民看来,也是非比寻常的一天。
不久,北京市委的领导希望毛主席可以给北京站写站名,毛主席当时正在南巡的列车上,想起来当时视察时看到的雄伟壮丽的北京站,毛主席提笔写了两幅站名交给了秘书,最后经过铁道部的选定,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个大字:“北京站”。
在这三个字挂在北京站上后,周总理亲自来北京站查看,他又提出意见,说这三个字应该改成红色,并且移到两个钟楼之间,这样更为光彩夺目。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把金黄色的三个字改成了红色,并移在了两个钟楼之间,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北京站。可以说,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每当走到北京站,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奇迹。
图 | 以前的北京站
这三个大字,也成为了北京火车站永久性的标志。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列车班次的越来越多,新时代人们的出行也更为多样化,毛主席看到的硬纸板火车票也已经改为了软纸票、磁介质票、电子客票,甚至现在都不用票,用身份证就可以坐车了。
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站售票厅
木心先生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在千变万化的交通工具面前,我们想去一个地方,时间已经不成问题。
火车票的更新和迭代,见证了中国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传奇,也见证了毛主席那个年代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勤劳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