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示我省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今年,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开展了省道德模范宣传推选活动。经属地推荐、系统推荐、群众推荐和专家初评,省道德模范宣传推选活动组委会确定了72组省道德模范候选人。按照工作程序,现将候选人主要事迹材料面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公示从即日起到2019年5月12日止。对候选人如有意见,请在截止日期前向省道德模范宣传推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通讯地址:合肥市中山路1号省行政中心1号楼东483室。
联系电话:0551—62608372;
传真:0551—62609713;
电子邮件:anhui30@126.com;
邮编:230091。
安徽省道德模范宣传推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2019年5月6日
A01王子洲 男,汉族,1962年4月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太和县宫集镇宫大村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子洲美术馆馆长。
王子洲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97年开始参与公益活动,20多年来,王子洲奔走奉献的足迹遍布甘肃、陕西、四川、安徽、新疆等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聋哑学校、孤儿院以及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地……
王子洲自小家境贫寒,但一直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后来被一个画年画的民间画匠发掘,为他开启了绘画之门。心怀感恩的他,从1997年开始参与公益事业。 2002年,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将近5年的王子洲在安徽举办了康复后的首次个人画展,并将全部66600元的收入捐赠给基金会作为启动资金,成立“安徽希望工程子洲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及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20多年来,王子洲为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近2000万元人民币,援建希望小学6所,其中在安徽援建子洲希望小学3所、图书馆1所,资助贫困家庭学生419名。他还义务到黄山脚下支教,让从未出过大山的孩子们分期分批到北京参观学习。
王子洲获评“中国好人”、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中国青年群英会”全国英模代表、中国希望工程20年杰出公益人物、第七届全国优秀校长、中国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安徽省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等荣誉称号。
A02左泽旗、唐玲 左泽旗,男,汉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青阳县木镇镇双云村村民;唐玲,女,汉族,1977年11月生,预备党员,青阳县木镇镇双云村村民。二人系夫妻关系。
左泽旗、唐玲夫妻二人热心公益事业,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达数百小时。2017年10月21日,唐玲因患舌癌与世长辞,遵从她的遗愿,遗体无偿捐献供医学研究。
2015年,左泽旗、唐玲夫妻二人先后加入池州市三献协会、青阳县向日葵爱心协会,经常组织和参与走访慰问敬老院、困难家庭、贫困学子志愿服务活动。虽然他们经营的养殖场收益并不好,但每年依然捐资、捐物达数千元用于助学救病、敬老扶贫。 2016年底,唐玲不幸罹患舌癌,左泽旗变卖家产,四处筹资带爱人远赴上海求医。 2017年春节,为了感恩社会,也是为了体现生命的价值,夫妻二人签下了眼角膜、器官无偿捐献协议,成为青阳县第一例夫妻二人共同签定捐赠协议的志愿者。 2017年10月21日,唐玲因病情恶化,经多次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经过持续地化疗后,唐玲的器官和眼角膜无法达到捐献要求,为了能给医学提供帮助,研究出治疗这种病的方法,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唐玲努力说服其父母兄弟同意在她走后捐献遗体。
左泽旗、唐玲获评“安徽好人”、“池州好人”、池州市道德模范、最美池州人等荣誉称号。
A03叶连平 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40年如一日坚守乡村,1991年退休后仍心系教育,自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义务授课。
从教时,他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首创中学语文“四步教学法”并在省内推广。退休后的他经常因农村学校缺员去代课。看到孩子们因学不好英语而厌学、许多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时,他于2000年在家里开办“留守儿童之家”,平日里辅导孩子作业,周末集中给孩子们上英语课,这一干就坚持了19年,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700多名是留守儿童。他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因担心手术失败再也不能站上讲台,一直就这么将就着。每每批改作业都佝偻着背,眼睛几乎要贴在本子上,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有的地方还加上批注。他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孩子身上。自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以来,有超过100名孩子在他家免费吃住。他成立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他自掏腰包购买教材,还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开拓视野。他对别人慷慨大方而自己却十分节俭,所住平房是三十多年的老房,没有装潢、没有卫生间、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节省几角钱不惜骑自行车到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至今身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衣服。
叶连平获评“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省优秀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A04刘明亮 男,汉族,196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站合肥南站客运值班员。
工作30年以来,刘明亮用劳动温暖、感动着别人,把旅客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时时刻刻想着旅客,千方百计为旅客排忧解难。截至目前,刘明亮帮助旅客找回行李物品350余件,共计价值60余万元。自2006年以其命名的“明亮服务台”挂牌以来,刘明亮共帮助困难旅客8642人次,其中救助危重病人1200余人。
多年来,刘明亮接到的表扬电话不计其数,感谢信341封,锦旗29面。在合肥南站,“有困难,找明亮”已成为很多旅客的口头禅。此外,刘明亮不仅温暖了乘客的旅程,还点亮了无生活自理能力智障哥哥的生命,悉心照料30年无怨无悔。客运服务工作细小而琐碎,刘明亮却有着一颗火热的心。“每次看到有困难的旅客,都想着上前帮一把,累是累,但是快乐。”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朴实敦厚的刘明亮在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奉献,用雷锋精神鼓舞着成千上万的人一同参与到助人为乐的服务中去。
刘明亮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第二届“文明职工”、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A05李宏祥 男,汉族,1956年4月生,中共党员,滁州天长市公安局退休民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宏祥40多年如一日,坚持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心系困难群众和需要帮助的人,赢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却很难,但李宏祥做到了,他用爱心感染了身边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带动一群人感动一座城。
40多年来,李宏祥坚持以雷锋精神为人生的标杆,扶危济困、乐于助人。他常年关爱福利院几十位孤残老人;他多年为灾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30多万元;他发动爱心人士为患重病的学生家庭募捐达400多万元;他是未成年人的守护神,先后担任18所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如今在天长,以他乳名注册的“李二宝”热线成为当地民间“110”,以“李二宝”命名的爱心团队已经发展到8个分队,共有爱心会员500余人,16家社会志愿者服务队5000多名志愿者主动加盟,成为“李二宝志愿服务队”旗下的“小分队”。在“李二宝志愿服务队”感染和号召下,40多家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5万多名志愿者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李宏祥获评“全国尊老、敬老、助老先进个人”“中华慈善楷模”“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红十字优秀志愿者”“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A06李娟 女,汉族,1985年12月生,砀山县唐寨镇唐寨村村民。
李娟因患脊髓性空洞症而全身瘫痪,卧床10余年,几近“植物人”。她自强不息,用嘴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做成了一单单交易,不仅帮助家里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帮助贫困户销售水果40万余公斤,直接带动12户贫困户走上电商脱贫路。
2008年,李娟被查出患有脊髓空洞症,从此瘫痪在床。 2012年,李娟被确诊7节脊髓已空,没有康复可能。 2015年冬天,接连不断的大雪造成家中水果滞销,李娟全家都犯了难。李娟心中焦急万分,十分想为父母分担压力。李娟想起曾经看过一则关于网络销售的广告,于是决定试一试用互联网销售家里的水果。第一笔订单李娟足足用笔“戳”了半个小时才完成。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李娟开了微店“砀山特色馆”,成立了“砀山娟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了“祥奥娟”商标,通过网络卖了20余万斤酥梨、苹果等,还收购附近乡亲的水果,积极带动镇里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脱贫,成为远近闻名的“励志网红”。
李娟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中国好人”、2018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志愿者”、“感动安徽十大新闻人物”、2018年CCTV年度全国“慈善人物”等荣誉称号。
A07许惠春 男,汉族,1932年3月生,生前系原安庆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职工。
2019年3月20日,88岁的许惠春去世。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本子中夹着许多汇款单,上面写着“李记”二字。根据汇款单的信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惠春便化名“李记”开始捐款,每次都金额不菲。当时的安庆石化报、石化电视台、安徽电视台都作了跟踪报道……但“李记”从未露面。“李记”的事迹曾两度入选安庆石化“讲奉献10件好事”,但却是唯一一个从未前去领奖的人。
许惠春的家简陋朴素,存放衣物的还是一个个老式的木箱……但他就是在这里,把钱一点点叠好,寄给需要帮助的人,已找到的28张汇款单的数额,加起来总共有10万元左右,每笔在当时都不是小数目。最早的一笔是1984年1月17日,“李记”汇出了20元。在这之后,几乎年年捐款,为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向甘肃舟曲县中国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尤其是1993年两笔10000元的捐款让人颇感意外,那时候厂里工人的平均工资每月还不到200元。最后一笔捐款是2016年7月18日,向安庆民政局捐款5000元。据家人回忆,当时老人已经85岁,刚刚脑梗出院不久。老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存款,只有这些沉甸甸的捐款单。
许惠春2019年3月获评“安庆好人”荣誉称号。
A08季必林 男,汉族,1979年6月生,中共党员,郎溪县人,退役军人。
季必林自强自立奋力撑起贫困的家庭,2019年2月因突发脑干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其家人遵照其生前意愿,捐献其所有能救助他人的心脏、肾脏、肝脏、胰腺、眼角膜等器官,成功匹配7人。
少年时期就有从军志向的季必林,1996年光荣入伍,将青春年华献军营。入伍5年,他素质过硬,勇于争先受到了全连官兵好评。 2001年12月,他退伍返乡。当时家庭非常困难,是村里的贫困户。父亲中风之后卧床,生活难自理,母亲是一名聋哑人,弟弟刚7岁,还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季必林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自力更生、勤劳脱贫,筹集资金承包了村里闲置的20亩土地,种植大棚芦笋,走产业脱贫致富之路。热心公益的他,看到电视上器官捐献的报道,多次表露意愿,要用生命的余温为他人点亮希望之光。 2019年2月25日,季必林因突发脑干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9岁,留下了卧病在床的父母、深爱他的妻子、10岁的女儿和刚刚3个月大的儿子。季必林家人遵照其生前意愿,捐献其所有能救助他人的心脏、肾脏、肝脏、胰腺、眼角膜等器官,成功匹配7人。季必林获评“安徽好人”、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A09郁蓬山 女,汉族,1919年5月出生,原蚌埠市第三玻璃厂退休职工。
百岁老人郁蓬山,年轻时当过老师,做过工人,她乐善好施,收养过孤儿,帮扶无家可归的残疾人直至临终。 40年前就萌发死后捐赠器官的想法,如今终于实现了心愿。
解放前,郁蓬山曾是一名老师,艰苦条件下,郁蓬山用土坯堆成课桌,让学生趴在上面写字。由于战乱,她带着学生一边躲避日寇一边学习,直至解放。郁蓬山教语文、算术、音乐等学科,从教十余年,桃李满天下。上世纪80年代,蚌埠市八大集农场小朱的残疾哥哥朱某从农村老家过来投奔他。到农场不到半年时间,弟弟小朱突然去世,一时间朱某的生活没了门路,吃饭都成了问题。郁蓬山知道后,便把朱某当成了家中一员,照顾了近20年,直至朱某去世。上世纪90年代,郁蓬山收养了一名4岁的小女孩小秀。老太太将小秀抚养大。因为户口问题,小秀到了蚌埠市福利院,并在那里考上了大学,之后郁蓬山又帮助小秀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捐献遗体是老人一大的心愿。 2018年4月,郁蓬山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成为蚌埠市第649位遗体捐献志愿者。
郁蓬山获评“安徽好人”“蚌埠好人”“蚌埠市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A10胡晨 男,汉族,1987年9月生,生前系铜陵市枞阳县雨坛镇双丰村村民。
2004年入伍,2016年不幸患上了病毒性脑炎,2018年5月10日逝世。他将自己的一个肝脏、一对肾脏、一双角膜无偿捐献给了五位患者,受到国务院及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
胡晨出生于军人世家,因部队裁员他把留在部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 2015年妻子因怀孕导致心衰,剖宫产后病情恶化抢救无效过世。为赡养老父、培养孩子,他只身一人到北京打工。 2016年,他患上了病毒性脑炎,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重症监护室里度过的。弥留之际,胡晨最终说服家人捐献器官。2018年5月10日,胡晨去世,在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他的1个肝脏、1对肾脏和1双角膜,被成功移植给5位患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胡晨事迹,国务院及省委领导接见胡晨家人,并批示学习胡晨精神。
胡晨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2018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优秀退役军人”“安徽好人”“铜陵好人”等荣誉称号,被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A11俞细文 男,汉族,1985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96812部队51分队班长。
入伍以来,俞细文持续扶贫济困传播爱心,累计无偿献血达7000毫升,捐款14万多元,帮助87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目前,有12人考上大学,17人考上重点高中。
俞细文的爱心行动点燃了扶贫助学的“思想火炬”,身边的亲戚、朋友和战友在他的感染下,也自发加入其中,2013年7月“俞细文扶贫爱心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6年来,志愿队常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暖冬行动”“圆梦工程”等精准扶贫项目。先后32次走进社区、乡镇、农村,维修家电1200余件,义务诊疗186人次,义务理发387人次。筹措35万元,为安徽、西藏等8省(区)32所学校1986名贫困学生送去爱心。筹措19.6万元,为宏村学校、黟县中学等9所学校援建37个“爱心书角”,捐赠图书8700余册,文体用品6832件。2017年2月,志愿服务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俞细文获评“中国好人”、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安徽省拥政爱民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安徽省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安徽好人”“黄山好人”、黄山市道德模范、黄山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黄山市十佳网络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A12袁兴书、刘颖 袁兴书,男,汉族,1981年10月生,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郭万小学教师;刘颖,女,汉族,1978年5月生,在亳州市区经营一家早餐店。二人系夫妻关系。
6年多来,每个周末为光荣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孩子送免费油条,每天为附近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和茶水……被誉为“油条夫妻”的袁兴书、刘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用平凡善举演绎着“小店大爱”。近日,夫妻俩还签署了捐献遗体(角膜)志愿书。
2012年夏,刘颖在曹操公园附近开了一家早餐店,主要经营油条、粥和菜饼等。当年10月起,每个周末,他们夫妇都去为当地光荣院的老人和社会福利院的孩子送免费油条,风雨无阻。早餐店每天还为附近的环卫工人免费提供早餐,冬供暖心茶水,夏送清凉绿豆汤,夫妻小店成了环卫工人的“温暖驿站”。曾有一位七旬流浪老人,在他们的店里吃了两年的免费早餐。在节假日,夫妇二人经常带着儿子袁恩泽,组织学生及其家长,带上礼物走进光荣院、乡镇敬老院,陪老人聊天、表演节目,让老人们颐养天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今年12岁的小恩泽与父母结对帮扶的小姐姐史丽、小哥哥王娇成相处很融洽。
袁兴书、刘颖曾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亳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A13黄万香 女,汉族,1965年9月生,中共党员,芜湖市星火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一名地道的农民,到成功的女企业家,她始终不忘回馈社会,19年如一日扶贫济困,先后解决160多位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带领家乡群众一起脱贫致富。
黄万香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人生的意义在于能给别人带来多少帮助和笑容。 22年前,她满怀爱心收养因事故致父母双亡的同村孤女瑶瑶并将其养育成人。她通过勤劳诚信,创业致富却始终不忘积极回馈社会。她带领同村失地农民和自己一起干,不仅让近百位村民走上致富路,还解决160多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2000年以来,她坚持每年定期去福利院、敬老院看望和帮助孩子与老人。 “5·12”汶川地震,她捐款4万元。 2008年的一场大雪让她将目光关注到身边的困难户。从那时开始,每年春节前她都会自掏腰包,采购大批米、面、油、鱼、肉等年货,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户。 19年来,黄万香累计捐赠善款和慰问品34万余元。 2018年,她把爱心接力棒交给儿子儿媳,希望将扶贫济困的好家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黄万香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安徽省“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A14黄薇 女,汉族,1972年7月生,淮南市孤独症联谊会负责人。
黄薇是位患儿母亲,她创立孤独症家长联谊会, 11年坚持公益属性,用无疆大爱守护星星的孩子。
黄薇的儿子2003年被确诊为孤独症,为了给孩子治病,她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四处治疗。 2008年5月,在爱人以及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下,黄薇创办了“淮南市孤独症家长联谊会”。她一方面不辞辛劳地租赁场地、装修布置,一方面加大专业教师招聘和培训,而这所有的投入都是黄薇自掏腰包。在黄薇的苦心经营下,联谊会已发展成为安徽省成立较早、有一定影响力的孤独症康复机构。黄薇和她的同事收治的孤独症患者也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如今的256人,专职教师也从1名发展到35名,累计康复训练患儿和接受咨询服务2000余人次。联谊会坚持公益属性,除国家补贴外,对所有患儿不收取任何费用。她通过开展孤独症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让社会更加了解、包容这个特殊群体。
黄薇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淮南市孤独症联谊会也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省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儿童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A15程剑 男,汉族,1968年3月生,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人,黄山云海楼总经理、黄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黄山市肢残协会主席。
程剑,以截瘫之躯,摇着轮椅,趟出创业致富路,演绎着励志人生;以火热之心,温暖他人,助残济困近千人,助力轮友圆梦黄山之巅,走上自理自强之路,彰显了道德的力量和志愿者精神。
他怀揣梦想,坚持创业。 1987年,他因车祸造成高位截瘫后,拖着曾先后动过十多次手术的身体,创办了黄山云海楼旅行社、云海楼旅游网站和云海楼宾馆。他助残扶困,感恩社会。先后为残障、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等捐款捐物达30余万元;他帮助轮友,走上自强之路。发起并连续12年组织了“爱我中华·轮椅黄山行”活动,帮助港、澳、台同胞在内的600多位轮友,实现了登临黄山之巅的梦想。
程剑获评“中国好人”、全国自强模范、“十二五·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自强模范”“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称号。 “爱我中华·轮椅黄山行”获安徽省2018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十佳项目。
B01王浩 男,汉族,1992年8月生,中共党员,池州市消防支队贵池区大队战斗班班长。
2018年6月15日下午7点半左右,休假的王浩和弟弟乘车回老家,路过濉溪县双堆集镇卢沟街北头一个加油站旁,发现距离加油站不远处一房屋起火。他立即下车与弟弟朝着火点奔去,得知是液化气钢瓶起火,王浩与弟弟不顾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冲进火场,将还在泄漏的液化气瓶拎了出来,成功处置了险情。
王浩和其弟弟当时不顾自身安危,在没有防火服保护下,弯腰进入火场,用灭火器对起火的液化气钢瓶一阵猛喷,随后他们冒着浓烟、忍者双手被烫伤的剧痛,将还在泄露的液化气钢瓶转移至安全地带。入伍7年来,王浩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忠实履行一名消防战士的职责和神圣使命,他一直战斗在灭火救援保卫第一线,把7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消防事业。王浩在艰苦的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与肆虐的大火拼杀搏斗,用青春、汗水和热血保卫着人民生活的安宁,体验着追求理想的艰辛与幸福,展现着自己人生的价值。
王浩荣获安徽省消防总队三等功、淮北市第七届见义勇为三等奖,获评“池州好人”、最美池州人等荣誉称号。
B02王计划、吴彩霞 王计划,男,汉族,1972年10月生,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陈集村村民;吴彩霞,女,汉族,1972年10月生,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陈集村村民。二人为夫妻关系。
2017年1月24日晚7点多,王计划和妻子吴彩霞带着孩子出门洗澡,发现邻居宋德江家院内浓烟滚滚。
“快往外跑!”王计划连声叫喊,屋内的一家8口才回过神来,向大门口跑去。老宋的儿媳妇抱着一个孩子,手里拉着一个孩子往外跑。老伴、女儿抱着孩子也紧跟着向外跑,慌乱中女儿宋雪梅摔倒了。 “救命!我的腿断了。 ”宋雪梅喊道。
王计划急忙调头跑了回去,先把孩子抢过来,送到妻子怀里,自己又扑进火里把老宋的女儿抱出来,送到安全地带。此时,王计划身上已有几处着火。“还有一个孩子在屋里!”老宋的儿媳妇急着哭道。此时,火势更加凶猛,屋门上框都着火了。王计划毫不犹豫地再次冲进火海,顺着孩子的哭喊声跑到里屋,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这时,大火已经封住了出路。万分危急之下,王计划将孩子藏在棉袄下,从火海中冲了出来。这时,王计划才发现,他的鞋跑丢了,袜子着了火,脚底烧出了泡,棉袄、帽子也着了火,裤子烧出了几个大洞。
2017年5月,王计划、吴彩霞获评“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B03史晓水 男,汉族,1945年7月生,中共党员,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狸桥社区居民。
2017年9月,史晓水不顾自己年逾古稀,面对凶残的歹徒,不顾尖刀的伤害,以身挡刀救下陌生母子,并坚持自付医药费。
2017年9月19日上午,正在家看书的史晓水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呼救声,他立刻放下书跑出去,看见同村的陈某在殴打一位女子,女子弓着身子护在一辆婴儿推车前,车里还有一个婴儿。史晓水上前呵斥陈某,陈某看到史晓水后就走了。然而,没多久陈某又跑回来,而且手里还拿了把尖刀。 “你把刀放下! ”当时已经73岁的史晓水一边张开双臂挡在门口,一边正气凛然地呵斥陈某。就在两人对峙时,陈某突然一刀刺向史晓水身后的女子。千钧一发之际,史晓水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刀,鲜血瞬间流了出来。陈某见状,惊呼一声快速跑开。史晓水看着身后安然无恙的女子和孩子,跌跌撞撞地走出家门呼救。闻讯赶来的村民立刻将他送往医院。据医生说,如果尖刀向左或向右再扎一点点,那老人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在医院刚治疗一周伤势稍微有些好转,史晓水就提前出院了,原来听说因为陈某情况特殊,自己的治疗费用由政府垫付,史晓水不愿意花国家的钱,一再坚持由自己支付医药费。
史晓水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荣誉称号。
B04朱守忠、李炎、季益文 朱守忠,男,汉族,1963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第三十七监区主任科员,助理园艺师。李炎,男,汉族,1987年1月生,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机关车队职工,警务驾驶员。季益文,男,汉族,1974年3月生,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第十七监区职工,物资配送员。
2017年10月11日,朱守忠、李炎、季益文三人在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东风桥附近,路遇一辆黑色轿车不慎坠河,三名群众被困,三人毫不犹豫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并联手将三名群众救起。
事发当天,朱守忠经过东风桥十字路口时,突然听见有人落水求救的呼喊声,他急忙跑到事发河岸边,看到一辆黑色轿车坠入河中,并迅速下沉,情况十分危急!他迅速跳入冰冷河中,奋力游向落水车辆,但由于水压太大,车门无法打开,而车辆失控一直往河中陷去。同样路过的李炎灵机一动,找来钢筋撬棍,跳入河中救人,两人联手用撬棍敲碎了车窗,随后接力将车内的两名女子和一名儿童救出。此时季益文也跳入水中,并与朱守忠和李炎一起将三名群众托扶上岸。
朱守忠、李炎、季益文三人获评“安徽好人”“安徽移动弘扬正气奖”“合肥好人”等荣誉称号。
B05朱明哲 女,汉族,1981年6月生,安徽龙润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管理员。
2018年9月,朱明哲不顾自身安危,与持刀男子斗智斗勇,勇救陌生女子过程中被砍数刀身受重伤。
2018年9月14日上午7点50分左右,朱明哲在芜湖市镜湖区棠梅园小区门前准备给孩子买早餐时,看到人行道上有许多围观群众,一名壮硕男子将一名女子打倒在地后,又用金属链条,紧勒她的脖子,女子被勒得无法呼吸,其生命危在旦夕。面对此情此景,朱明哲觉得男子的行为已经危及到女子的人身安危,她抱着女儿冲上前去,大声制止正在行凶的男子,当她上前推开正在行凶的男子时,该男子转身从路边摩托车后备箱里取出一把长刀,冲过来向她的头部连砍数刀,其中两刀砍在额头和面部,最凶狠的一刀在右边耳侧,整块皮肉翻开,顿时鲜血流淌,模糊了她的眼睛,她忍住巨疼,一把抱住凶徒,用手死死握住刀,同时进行规劝。拼尽全力将男子手中的长刀夺了下来,一场可能造成更多群众受伤害的危情被化解。朱明哲被送往医院后,经诊断,鼻尖被削,脸部头部身中数刀,失血过多,先后输血1200cc,缝合伤口106针,经过四个多小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她的事迹先后被安徽电视台、新安晚报、人民网、腾讯网等众多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朱明哲获评安徽省保安行业优秀个人、第五届芜湖市道德模范、镜湖区第五届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B06刘祥明 男,汉族,1981年3月生,含山县陶厂镇司徒村村民。
2017年1月,在上海市务工的刘祥明得知租住房二楼邻居家中着火后,毫不犹豫,两入火海救出邻居家三岁大的女孩,撤离时不慎摔断右腿。
2017年1月10日上午9点左右,在租住民房内的刘祥明,得知二楼邻居家中着火后,毫不犹豫地冲进屋内,迅速将在床边哭泣的小女孩抱起,冒着浓烟冲出屋外。安全救出孩子后,他想到大火烧起来会要殃及其他居民,于是又迅速跑到打工的网吧里拿起灭火器,再次冲进火场,估算着向床铺着火点喷洒,但火势仍未减小。他想冲出房屋,可眼前只有黑烟一片,由于当时房间里仅有的一个窗户也没打开,烟雾越来越浓,刘祥明顿时感到呼吸困难,寸步难行。情急之下,他只能用手在黑暗中摸索,顺着一点亮光的方向,摸向了房间通向阳台的路,他迅速打开通往阳台的门,随即抓着2楼阳台的不锈钢栏杆,从4米多高的阳台跳了下来,不慎将右腿摔断。他忍着剧痛,仅靠左腿的支撑,蹦跳着进屋,及时拨打了求救电话并呼喊人来救火。终于,在闻讯而来的居民、消防队员和民警的齐心协力下,将大火扑灭,火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蔓延出去,没有让周围任何一家邻居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伤害和损失。
刘祥明获评“安徽好人”“马鞍山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称号。
B07张新国 男,汉族,1963年11月生,安徽省蚌埠闸工程管理处保卫科工作人员。
工作34年来,他用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坚守在蚌埠闸安保一线。 2007年2月至2012年8月,张新国先后三次不顾个人安危从湍流不息的淮河中勇救落水群众。
2007年2月的一个上午,张新国带领队员在新节制闸管理区巡逻,一个5岁左右小男孩不慎滑落到湍急的河水中,张新国顾不得脱掉自己的棉衣迅速跳入冰凉河水,成功将孩子救起,送到值班室,用棉被将孩子紧紧地包裹住。就在当天下午6点左右,张新国带领队员巡查节制闸口时,忽然发现一位约60岁左右男子站在十米多高的节制闸栏杆并纵身跳入河中。张新国和队员跳入寒冷河中迅速托起老人,老人转危为安。 2012年8月17日中午11点20分左右,有人在河里呼喊救命,张新国带领同事立即拿上救生衣跑向冲锋舟,冲过激流,用尽全身力气将一位因家庭琐事酒后自寻短见的虚弱中年男子拉救起,成功挽回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张新国获评“中国好人”“蚌埠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B08林逸 男,汉族,1999年5月生,共青团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
2017年1月25日,高三学生林逸看到歹徒行凶伤人,挺身而出空手夺刀斧勇救人,救下伤者后镇定送医受称赞。
2017年1月25日下午5时许,当时未满18周岁的淮南二中高三学生林逸去小姨家送东西,突然听到六楼传来一名男子的呼救声。六楼电梯间门口,一对年轻的男女正在地上激烈地厮打着,女子手中握着一把刀,情绪十分激动,一直要刺向男子,而男子倒在地上,奋力抵抗,脸上、脖子上、身上、手上都是鲜血,门内门外的地上也全是血。当看到女子再次挥舞着刀砍向男子时,林逸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夺下女子手中的刀,看到女子身后还有一把带血的斧子,他又奋力将其夺下。看到男子浑身是血,林逸要来电话,和受伤男子的父亲取得了联系,然后带着受伤男子到小区附近的医院治疗。医生建议立即转往大医院,林逸把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受伤男子,帮着他拦下了一辆出租车,让司机将他送去医院。林逸再次和伤者父亲联系,让他直接赶到医院。事后,受伤男子的家人通过各种方式向林逸表示感谢,但都被他婉拒了。
林逸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全省见义勇为第十四届“安徽移动弘扬正气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B09柏青、张士杰、刘明恩 柏青,男,汉族,1975年3月生,泗县山头镇大柏村村民;张士杰,男,汉族,1981年10月生,泗县山头镇宋圩村村民;刘明恩,男,汉族,1972年4月生,泗县山头镇大柏村村民。
2018年5月30日,一辆水泥罐车翻入河沟,车内人员生死不明。泗县山头镇柏青、张士杰、刘明恩3位村民水中合力托举被困司机2.5小时,成功挽救了司机的生命。
2018年5月30日下午,泗县山头镇大柏村柏西路发生一辆水泥罐车侧翻河沟事故,车内人员生死不明。柏青、张士杰、刘明恩三人闻讯赶到出事地点,来不及脱下衣服和鞋子,直接跳入水中,打碎前车窗玻璃,不停地和驾驶员说话,以缓解驾驶员情绪,同时站在水里用手稳住驾驶员的头部,使其头部露出水面。刘明恩急速回家取来两根撬棍,合力撬开驾驶室左侧门。虽然撬开了车门,但是由于驾驶室已经变形,驾驶员被卡住不能动弹。此时,车子还在慢慢向水中滑动,眼看水位就要没过驾驶员的面部。村民柏青把手伸进水中,把驾驶员腰部尽力托扶水面,保持呼吸顺畅。就这样,三位村民轮流托举了两个半小时,并一直鼓励被困驾驶员不要沉睡,救援队伍赶到后,驾驶员被送往医院并最终得救。
柏青、张士杰、刘明恩获评“安徽好人”、宿州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B10饶俊生、田跃明 饶俊生,男,汉族,1951年8月生,中共党员,霍山县供电公司退休职工;田跃明,男,汉族,195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霍山县建筑公司退休职工。
饶俊生、田跃明,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不顾生命危险跳入十几米深的水库中,成功营救落水母子。
2016年4月28日晚,65岁的饶俊生和64岁的田跃明老人饭后散步至南岳山立新水库附近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呼喊救命。随即,两位老人看到了正在水库中挣扎的二人,危急时刻,他们毫不犹豫跳入了十几米深的水中,合力将落水的母子救上岸边,并对他们进行了现场抢救,最终成功挽回了两条生命。两位花甲老人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母子的英雄事迹,传遍当地大街小巷,受到广泛赞誉。虽然已年过甲,但饶俊生仍然尽心尽力地赡养着90多岁高龄的母亲,不离不弃体贴地照顾着半身不遂的爱人;而田跃明也经常帮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不求回报。
饶俊生、田跃明两位老人获评“安徽好人”“六安好人”、六安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六安市“第五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B11闻仲 男,汉族,1995年2月生,共青团员,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闻仲路遇车祸现场,不顾个人安危,运用其在学校和多家医院实习期间掌握的急救知识,积极救治伤者,不幸在二次事故中受伤。
2018年10月5日晚,104国道浙江省绍兴市陶堰路段发生一起车祸,一辆从越城区开往上虞方向的车辆撞倒1名女子。路过的闻仲立即对伤者进行救治。闻仲首先确定伤者尚有呼吸与脉搏,然后便试图唤醒伤者的意识,继而对伤者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施救中的闻仲,被对面开来的车辆当场撞晕,直到6日早才苏醒过来。经医院检查认定全身擦伤,头部疼痛,颈部僵直,上唇撕裂且内外部缝了针,脸部擦伤肿胀,并有脑震荡,失去部分记忆。面对伤者,即使在有可能发生二次事故的国道上,闻仲第一反应是积极救助伤者,并运用所学医学知识使伤者的伤情得到初步缓解。闻仲的事迹经《绍兴晚报》等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被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分局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闻仲用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医者仁心的职业担当,也用见义勇为、不计得失的光荣事迹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闻仲荣立浙江省绍兴市三等功等。
B12贾石帅 男,汉族,1991年6月生,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镇宋圩村村民。
2012年、2016年和2017年,贾石帅曾先后3次在利辛县四干沟奋不顾身跳水救人,挽救了6条生命,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见义勇为之歌!
2012年春节前夕夜晚十时许,王草庙庄村民王同春骑着三轮车途径贾石帅家附近时,连人带车摔进沟里,贾石帅穿着睡衣跳进冰冷的水中,几经周折从车子底下把落水者拽了出来;2016年3月的一天下午,宋圩庄的张桂敏开着三轮车接俩孙子放学回家,不慎连人带车落水,贾石帅听到呼救立刻扑到水里,在水下用力打开车门,把头伸进去,一个接一个地把祖孙仨救了上来;2017年12月27日下午五时许,杜桥庄56岁的李芳接两个孙女回家,她骑着电动三轮车,途中停车想顺便带些柴草回家,不料调皮的孙女拧开了钥匙,电动车载着两个孩子冲入沟内。此刻,正在附近捕鱼的贾石帅闻讯急忙跳水救人,来回几次搜寻救上来第一个孩子,当救出第二个孩子时,他自己已冻得满脸乌紫,浑身哆嗦,几乎无力爬上岸。贾石帅救人的事迹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沿四干沟十多公里的河岸因此全部安装了护栏,乡亲们的安全从此有了根本的保障。
贾石帅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亳州市道德模范”“亳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B13温光民 男,汉族,1984年12月生,中共党员,阜南县鹿城镇腰庄村人,驻鄂空降兵上甘岭特功八连四级军士长。
2018年2月18日,在阜南老家休假的温光民从冰冷的河水中救出坠入3米深河面包车中的5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大年初三,17时左右,在家休假的温光民正准备和家人吃晚饭,听到门外有人呼救便迅速冲出屋子。只见一辆面包车翻到河中正在下沉,他二话不说脱下羽绒服便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将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拉上岸。当听到车中还有个孩子时,温光民又再次跳入河中。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在3米多深的冰冷河水中硬是用木棍撬开了车门,钻进车内将被困男孩抱了出来。当时,小男孩已面色发青,意识昏迷,温光民迅速对孩子进行胸部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直至救护车到来。温光民救人事迹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后,点击量超2亿余次,视频播放量2779万多次,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温光民一家是当地有名的拥军典范,祖孙三代从军,家族共有9名军人。 2002年温光民参军入伍,分配到上甘岭黄继光英雄部队,当兵16年多来,先后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和平使命”联合军演、国庆60周年及“胜利日”大阅兵等数十次重大任务,培养出数百名业务尖子。
温光民获评“中国好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获得嘉奖和优秀士兵称号10余次,3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B14潘超 男,汉族,1987年4月生,滁州市琅琊区清流公共服务中心来安路社区居民,现为滁州市南湖水面承包人。
潘超,一个从小在水边长大的淳朴男孩,他传承良好家风,用心默默坚守,不求回报,勇救多名落水者,用善行义举守护美丽南湖、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2018年1月19日上午9时许,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划破了滁城的宁静,在南湖中,一名落水女子正不断挣扎下沉。千钧一发之际,潘超赶到湖边,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抓起女子奋力向上托举。落水女子终于被救上岸,此时潘超浑身发抖、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没留下一句话就走了。潘超的父亲也曾是南湖水面的承包人,潘超子承父业,21年来,潘超和父亲在南湖救下至少15名落水者,是名副其实的“南湖守护者”。潘家救人的传统从他爷爷那辈就有了,虽然救过很多人,但他们总是婉言谢绝被救人的感谢。纯朴的潘超说:“救人是出于本能,并不图别人回报什么,只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够珍爱生命,把日子过好。 ”
潘超获评“安徽好人”“滁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滁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C01王光晋 男,汉族,198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界首市光武镇徐寺村人,安徽万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14年前,他受人之恩,圆了即将破碎的大学梦;创业成功后,他返乡报恩,捐款捐物40余万元用于家乡旧路改造、捐助学子、慰问孤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爱的传承与延续。
14年前,王光晋参加高考,拿到了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录取通知书》,但当时他家经济条件很差,上大学几乎无望。就在王光晋决定弃学打工的时候,同村的残疾人士王辉毫不犹豫地拿出3000元,送到王光晋家,使得他顺利入学。毕业后,王光晋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从2012年开始,王光晋多次捐资用于家乡旧路改造、捐助学子、慰问孤老等,对于帮助过自己的王辉,王光晋更是不遗余力地解决他生活中的困难。 2016年,王光晋回到家乡创办万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解决了周边村镇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其中36位是贫困群众。他几乎是将温饱和日常消费之外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家乡建设、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善行义举之中。王光晋还牵头组建了当地的志愿服务组织——常青树志愿服务队。
王光晋获评“中国好人”、安徽省“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杰出贡献企业家、阜阳市道德模范、阜阳市十大杰出农民、阜阳市返乡创业扶贫标兵等。
C02王守文 男,汉族,1980年1月生,中共党员,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中心小学体育教师。
为了圆家乡孩子的冠军梦,王守文回到家乡小学担任体育教师,成立全省首个“小小举重队”,十年来,他用诚信之德,托起了“举重之乡”孩子们的冠军梦。
2009年2月,作为一名从乡村走出来的省级举重冠军,为了家乡孩子的冠军梦,他放弃省城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体育教师,发起成立了全省首个“小小举重队”。由于学校经费紧张,举重队买不起培训器材,他就自己掏钱买来钢材,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为了不影响队员的学业,他将所有的训练都安排在课余时间、假期,每次训练完都将小队员安全护送到家。为了让队员们有充足的营养,他坚持从微薄的工资中定期为他们购买营养品。十年来他为“小小举重队”奉献了5000多个小时的业余时间,他创建的“小小举重队”所输送和带队参赛的小运动员,共摘得省赛20金11银10铜,全国赛1金2银的佳绩。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王守文获得安徽省第八届运动会(59kg级)男子举重冠军、安徽省农民体育先进个人、铜陵市师德标兵、铜陵市少先大队优秀辅导员、“铜陵好人”等荣誉称号。
C03方继凡 男,1965年1月生,中共党员,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继凡是一名企业家,也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位退役军人。他始终心怀感恩,致力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他不断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先后成立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农人均年收入超过2.4万元以上,其中核心区茶农人均纯年收入超过25万元,惠及周边基地茶农近万户。
1986年方继凡从部队退役,四年的军营历练,造就了他锐意进取、百折不饶的品质。方继凡相继办过饲料加工厂、养鸡场、农业技术服务部等,均以失败告终,并带来不少债务。屡败屡战的方继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次次爬起来重新战斗,生意终于渐有起色。到2000年,他终于连本带利还清了债务,事业蒸蒸日上。 2005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方继凡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大家希望他能给全村带来改变。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他为此持续努力着。他时刻惦记着贫困户,除自己每年都拿出10-20万元用于村公益事业、帮扶贫困群众外,还动员党员干部帮扶因病因灾致贫群众。猴坑村自2011年起设立党员互助基金,累计帮扶780余户,发放帮扶资金5万余元。
方继凡获评全国科普带头人、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中国茶行业十大年度经济人物、第十届全国创业之星、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优秀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C04李文传、李学成、李杰 李文传,男,汉族,1933年8月出生,2004年去世,中共党员;李学成,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李杰,男,汉族,1991年12月出生,共青团员;三人为淮南市凤台县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三代守墓人。
李文传、李学成、李杰祖孙三人信守部队首长临行前的嘱托,71年薪火相传忠诚守护烈士墓。1948年10月,为解放凤台县城而牺牲的十多名烈士被安葬在板张集西的一片荒滩里。部队首长临行前嘱托李文传照顾好这些他乡的英魂。多年来,李文传牢记嘱托,义务在墓地添土植树,精心守护,让烈士安然长眠于此,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儿子李学成从1977年跟着父亲护墓,他牢记父亲的临终重托,把守护好陵园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为了让陵园整洁,李学成白天清理卫生,晚上就睡在陵园里,剪枝、修叶、除尘、擦拭,只为一家人的红色信仰和父亲的嘱托。每年春节、清明节,李学成像祭拜祖先一样祭拜烈士,义务向扫墓的同志宣传烈士事迹,弘扬红色精神。 2014年春节,他在护园过程摔到后脑勺,通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护园的决心。李杰心疼父亲,只要有时间,就会帮父亲一起看守烈士陵园。
李文传、李学成、李杰祖孙三人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
C05李华松 男,汉族,1948年生,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村民。
作为淮海战役小李家总前委旧址四合院的第三代传人,李华松从20多岁起就接过了守护旧址的重任。这一守,就是半个世纪。
2007年,小李家总前委旧址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漏水、土墙断裂坍塌,李华松多次向镇、村反映情况,并争取到市、县相关部门下发的维修经费。修复周期整整224天,他每天吃住在工地,全程看护管理。小李家成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后,李华松一家依依不舍地从四合院搬了出来。人搬走了,心却留在旧址。每天一早,他会骑着自行车赶到离家1公里的老宅子,巡视一遍后,把门窗、玻璃、陈设物件擦一遍,把院内外清扫一遍,每天足足工作两个小时以上。作为四合院的守护人,李华松对院内的一草一木、每一件物品都倾注着真挚的情感。
小李家曾接待过数以万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领导和参观学习的师生及游客,由于没有配备专业讲解员,文化程度不高的李华松就认真学习党史资料,自己撰写讲稿。讲稿里的内容,既有淮海战役的知识,更有小李家旧址的内容。更多的时候,李华松则是结合自家经历来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让游客们久久沉醉其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李华松获评“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C06杨春秋 女,汉族,1964年3月生,涡阳县春秋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春秋从事商贸运营20多年,销售产品几百万件,无一假货。她三次拒绝暴利“诱惑”守住信用底线,五次拍卖房屋提前还贷,捐资100多万元回报社会。
1997年,杨春秋下岗后开了一家烟酒店,坚持诚信经营,所售货物全部打上“货真价实、假一罚十”承诺标识。曾三次拒绝从高仿烟酒小贩低价进货谋取暴利的“好事”。 2003年,春秋商贸公司成立伊始就立下铁律:所有贷款必须提前一个月还。 2015年,公司资金短缺,她果断五次低价拍卖自家房子偿还贷款。涡阳农商银行对春秋商贸公司给予好评,把其贷款额度从900万元调至1500万元。一路走来,杨春秋感触颇深:“做生意和做人一样,要凭良心,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人品,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是给生命最好的礼物。”她坚持打造爱心品牌,回馈社会,累计捐资100多万元;累计资助96个困难家庭儿童完成学业,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春秋妈妈”。
杨春秋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三八”红旗手、亳州市道德模范、“亳州市十大巾帼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C07谷常新 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当涂县李白墓园管理所办公室主任。
1200多年前,谷氏先祖与李白交好,离世之前交代子孙,世代看护李白之墓。谷家人代代接力,践行诺言。 1985年,谷常新成为第49代守墓人。 34年来,他恪守先人遗愿,精心守护着李白墓园,并主动担当义务导游讲解员。
1985年初,李白墓园首次进行扩建时,谷常新放弃了拿1000元/亩土地征用补偿费当“万元户”的机会,进入墓园工作,接过叔叔守护李白墓的重担,便成为谷氏家族守护李白墓的第49代传承人。 34年来,谷常新一直居住在李白墓园的工作房里,每天做好墓地及周围的保洁、管理工作。墓园扩建初期,投入资金少,景区景点一无所有,为节省资金,谷常新跟随叔叔以及墓园其他工作人员,乘坐手扶拖拉机,带上干粮,走进周边山区,寻找绿化树木、古桩紫藤、青山点坡石。为做好李白文化的宣传,谷常新先后与各地的李白专家们联系,向他们求学,了解李白一生的传奇故事,并参加省市旅游讲解员培训,提高自己的讲解水平。每届中国李白诗歌节举办期间,谷常新认真做好讲解及祭拜诗仙活动的工作,向中外佳宾宣传李白文化、讲解景区内容,同时也和中外佳宾一起互动祭拜诗魂,吟诗唱颂。截至目前,他已累计为中外佳宾、大专院校学生、中小学生讲解近万次,接待游人近百万人次。
谷常新获评马鞍山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C08查正严 男,汉族,1975年2月生,中共党员,怀宁县月山镇复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008年,查正严高票当选月山镇复兴村主任。 11年过去了,他带领复兴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用11年的坚守兑现“为复兴做点事”的承诺。
1998年,勤劳肯干的查正严便拥有了年入百万的石子厂。富起来的查正严牢记父母教诲:“能帮人时帮一把”,为困难乡亲筹资捐款100余次近20万元。 2003年,查正严承包镇办林场,在5000亩荒山掀起一场“绿色革命”,留用安置了原镇办林场的20多名工人,季节性招收100余名困难村民进场打工。 2008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关闭了一手创立的石子厂,接受组织建议并于当年6月高票当选村主任,挑起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重担。他上任后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投资翻耕荒山,开沟、打垄、修路,做好基础设施,提供树苗,让农户以劳动力入股获取收益。 11年来,他和村“两委”一帮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改水改厕、关爱困难群众,复兴村“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查正严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色小康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庆市先进工作者、安庆市“青年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C09胡兆伦 男,汉族,1934年10月生,中共党员,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永佛村村民。
1948年底至今,胡兆伦志愿守护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中牺牲的34位无名烈士的陵墓。
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在怀远地区打响。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就近安葬在陈集镇的几个村子里,胡兆伦参与了当时的安葬工作。胡兆伦所在的永佛村胡刘庄西边安葬了34名烈士,怕烈士墓被破坏,胡兆伦在心里默默许下誓言:要守护这些烈士的英灵。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望这些烈士坟冢,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自己的承诺,这一守就是71年。 2012年,胡兆伦老人的事迹引起陈集镇政府高度重视,陈集镇安排人员对全镇的烈士墓进行详细排查,查清了散葬在陈集镇6个村83位无名烈士的烈士墓。 2013年6月,陈集镇政府对83座无名烈士墓进行抢救性迁移,将烈士遗骨安葬在新建的胡刘烈士园(又称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烈士陵园),胡兆伦又义不容辞地做了陵园的守墓人和解说人。他教育子孙,在他死后继承他的做法,继续守护着烈士的英灵。在老人的精神感召下,永佛村村民把烈士陵园当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悉心呵护。
胡兆伦获评“中国好人”、蚌埠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C10姚先红 男,汉族,1987年4月生,中共党员,东至县大渡口镇杨桥村支部委员。
大学毕业的姚先红怀揣梦想独自在外闯荡,就在创业小有成就时,他却卖掉工厂返乡,干起父亲的老本行——养白鹅。 2013年,姚先红考上大学生村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带动700多农户发展养殖业,2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顶着多方压力回乡养鹅的姚先红,没有想到遇上了禽流感爆发,活禽市场相继关闭。养殖户手中的大鹅没有经销商愿意收购,急得纷纷找上姚先红。姚先红信守承诺,拿出家中积蓄30万,贷款24万,毅然将所有白鹅按保底价收购,帮乡亲们渡过难关。禽流感事件后,乡亲们更放心的跟着他养白鹅。几年下来,姚先红直接带动700多农户发展养殖业,年增收达3000多万元。 2017年,他成立东至县首家扶贫驿站,举办两期就业扶贫培训班,58名参训者中,25名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他还建立村级网络销售平台,将村里农特产品通过网络向外销售,带动农户致富。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带领乡亲一起致富,才是真正的富。”姚先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返乡创业的初衷。
姚先红获评“安徽好人”、“池州好人”、最美池州人、池州市第三届创业先锋等荣誉称号。
C11宣恒 男,汉族,198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宁国市公安局情报大队副大队长。
宣恒担任“打拐寻亲安徽联络员”5年来,秉承信念、践行承诺,让30多个失散家庭圆了团聚梦。
“行,我尽力试试。”五年前,面对担任“打拐寻亲安徽联络员”的邀请,宣恒郑重点头。这一句“行”,既是他对职责的承诺,也是他对无数个破碎家庭的承诺。 “我既然担任了联络员,就是对寻人求助的家庭许下了承诺,完成这些诺言是我不可推卸的任务。”宣恒说。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积极热心投身于打拐、寻亲等公益事业中,协助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志愿者(宝贝回家寻子网)开展寻人线索的落地研判工作。 1800多个日夜里,他努力为400多位亲人寻人求助提供了有价值线索,也助力圆了60多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团圆梦。 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特地发来感谢信,感谢他为打拐寻人这一伟大公益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018年7月,中央电视台、启东警务平台为其联合授牌“宣恒工作室”。宣恒用行动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通过情报平台下发各类情报线索单1500余条,直接指导基层派出所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724人,先后参与侦办了“3·14”故意杀人案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件,其总结提炼的“视频+”情报研判八战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宣恒获评“安徽好人”、全省杰出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C12高青旺、高红 高青旺 男,汉族,1951年10月生,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高红,女,汉族,1977年12月生,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护林员。二人系父女关系。
父女接力护林,一家四代坚守承诺、不畏艰难,60个春夏秋冬,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护林,让荒山变身林海。
1957年,6岁的高青旺随着爷爷、奶奶、父母从肥东县举家搬迁到皇甫山,加入到植树造林的大军,16岁时,高青旺正式成为一名造林工。60多年来,许多林场人嫌种树太苦太累,陆续离开了林场。但高青旺牢记爷爷当年“要对得起当初的誓言,再难都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的承诺,一直坚守在山里植树造林。 1985年,高青旺在间伐树木时,为救工友,被大树砸伤,落下残疾,转岗成为一名瞭望员,守护60000亩林场,一守就是18年。高青旺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播绿护林的接力棒,又将它传至自己的后代。 1998年,高红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林场唯一的女护林员。 20年来,她和爱人一起坚守在林场。高红说:“看着这里绿起来的林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儿子学的是机电专业,毕业后我也想让他回林场工作,现在都是机械化了,他一定有用武之地。 ”
高青旺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心动安徽·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
C13高述红 女,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芜湖耿福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
高述红诚信经营,精心维护百年老字号“耿福兴”品牌,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地方风味小吃风靡全国,被誉为当代“女徽商”中的一面旗帜。
2001年,高述红出资拯救了濒临倒闭芜湖本土的老字号“耿福兴”,使一个省级“非遗”得以起死回生。多年来,她始终坚守“信义为本”,企业一直保持着“零投诉”记录,为芜湖名小吃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耿福兴小吃“三大件”(蟹黄汤包、酥烧饼、虾籽面)作为芜湖餐饮业唯一品牌被列入安徽省非遗名录。央视“走遍中国”“一城一味”等多部电视专题片走进店堂实地拍摄,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诚实守信换来了酒店的勃勃生机。她热心公益事业,倾情回报社会,让许多下岗职工在耿福兴稳定再就业,连续16年为困难职工及家庭免费提供爱心年饭,以个人和耿福兴的名义参加114次捐助,捐助资金130余万元,并成立耿福兴“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积极投入到社会爱心活动中。
高述红获评“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餐饮业优秀企业家、中华老字号优秀传承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C14唐永飞 男,汉族,1978年4月生,肥西东羽羽绒有限公司董事长。
22岁,身无分文的他扛下父亲欠下的100多万元债务;35岁,正处事业上升期的他宁愿自己亏损,也不让客户承担损失。
2009年,唐永飞的父亲因病去世,留给唐永飞的,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羽绒厂和120多万元的欠条。 “做人要诚信,欠人的,一定要还。 ”唐永飞义无反顾回乡创业,历经艰辛创办了肥西东羽羽绒有限公司,自创业以来,唐永飞始终坚持“诚信经营、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 2013年禽流感期间,他可以选择以不可抗力终止合同,但唐永飞选择了诚信,带领工人加班加点,按时按量完成订单,以个人亏损1700万元的代价给客户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能拥有今天这番事业,都是父老乡亲帮忙的结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唐永飞始终不忘回报家乡,回馈社会。 10多年来,唐永飞共投入近30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先后录用下岗工人15人、失地农民45人、残疾人6人、贫困户45户,救助贫困学生20余人。
唐永飞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第四届合肥市道德模范、合肥市十大诚信标兵、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D01王吉军 男,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蚌埠皮肤病防治院医生。
1990年医院招聘,王吉军就来到了“麻风村”,以院为家,视病人如亲人,在那里坚守了近30年。王吉军走进“麻风村”患者心里,沉淀了一份难以割舍的医患情缘。
不惧大山偏远、不畏险难脏臭,眼中惟有患者,心中满怀善良。因为“麻风村”收治的患者大都发现较晚,身体多已畸残,四肢溃疡极为常见。面对着面容毁伤皮肉腐烂,甚至有的部分截肢身体残疾的麻风病人,他继承父亲“医者父母心,积善行德是本分,要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的医德家风,视麻风病患者为亲人,悉心照料。面对麻风病人的孤独、绝望,他以善良温暖的医者情怀,让那些常年生活在偏僻荒山之中的麻风病人,没有感觉被社会抛弃,人人心情坦然平静,减淡了病患与生命的胶着之痛。每当有病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王吉军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亲人”的责任,陪伴在病人身边。从医近30年,王吉军共治疗麻风病患者65例,其中,住院患者33例,分散在社会上的麻风病患者32例。
王吉军获评“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D02尹成友 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教授。
尹成友教授三十多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以崇高师德启迪人,以渊博学识教化人,以无言行动感染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作为一名军校教员,尹成友全身心投入教学育人事业。电子对抗学院首次开设“数据融合”课程时,在师资急缺、资料急缺、基础急缺的条件下,他本着对教学岗位的忠诚和对电子对抗事业的热爱,在受领任务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查阅各类型文献300余篇,编写高质量教案20余万字,出色完成了授课任务,课程一经推出收到广泛好评,并成为该院经典课程。作为电磁微波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始终紧盯部队打赢需要和实战需求,深入一线部队授课讲学,带领科研团队开展攻关,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三等奖15次,研制出了3项新装备,并成功列装部队,为电子对抗作战能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尹成友获评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员、总参优秀共产党员、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带领教研室荣立集体三等功。
D03许开学 男,汉族,1946年4月生,潜山市五庙乡程冲村村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传承人。
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自己晚年中风偏瘫,他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为弹腔的传承和发展无私默默奉献。
潜山弹腔已有270年的历史,被誉为“京剧的母体艺术”。许开学从小就热爱弹腔,成年后的许开学积极组织“许家畈业余弹腔剧团”并担任团长,组织人员复排弹腔大戏。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活的压力许多人都放弃了弹腔,但他仍不改初衷,钻研剧本、琢磨唱腔,再次组建班社,“许家畈弹腔剧团”重新开演。 2009年的一天,许开学突然中风。为了将老剧本整理传承下去,他用砖头压住纸张,单手撰写;用嘴巴咬住线头,用能活动的一只手和嘴巴的配合来装订剧本。每次排戏、演出,他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亲临现场指导。谈到弹腔,许开学表示:“虽然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但我还会继续发光发热,我们传承人要齐心协力,致力将弹腔保护好、传下去,这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我也希望尽快看到潜山弹腔能够成为国家级非遗,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正因为许开学对弹腔艺术的坚守与传承,潜山弹腔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许开学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D04朱景科 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蒙城县篱笆镇姜刘小学教师。
1988年,朱景科不幸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背部渐成90度弯曲,但他忍痛带病坚守讲台30余年,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弯腰老师”。 2019年2月17日,因医治无效去世。
朱景科于1978年高中毕业后被聘为民办教师,参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却患上了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的强直性脊柱炎。医生建议要长期静养和休息才能缓解病情,但是想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偷偷出院又登上讲台。由于背部深深弯曲,关节多处疼痛,从家到学校仅200米的路程,朱景科要靠扶着自行车完成。他每天两次服用止痛药,依然坚持任教两个年级的数学课程,并承担学校教务工作。 2014年,朱景科的病症已是晚期,只能通过小分子微创手术抑制病痛。术后,朱景科又迫不及待重返讲台。 2018年12月,因病情恶化,朱景科不得不暂别讲台,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朱景科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同事眼中,朱景科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面镜子;在学生眼中,朱景科老师就是一座桥——一座引领他们通往知识殿堂的桥。
朱景科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标兵、“安徽好人”、亳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D05朱恒银 男,汉族,195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从事地质钻探野外工作长达44年,攻克了定向钻探技术难关,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m以浅推进至3000m以深,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被评选为“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他始终不忘初心,秉承着“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理念坚守在皖西大地,从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 2003年,上海市地铁四号线隧道出现大量涌水、涌沙,黄浦江大堤受到威胁。朱恒银临危受命,采用先进的定向钻探技术,经过7天7夜鏖战,圆满完成了这次特大地面塌陷事故抢险工程,被上海媒体赞誉为“安徽地质神兵”。 2004年,他将定向钻探技术运用到琅琊山危机矿区中,成功发现10万多吨铜矿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30年。
朱恒银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地矿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安徽省创新争先奖、安徽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D06孟影 女,汉族,1971年12月生,阜南县演艺中心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孟影作为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7岁随父亲学唱琴书,8岁开始跟父亲走南闯北。在近40年的从艺生涯中,荣获了各类国家级大奖。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后,她仍坚守在农村舞台,说唱新时代,弘扬正能量。
孟影多年来始终坚持在农村基层演出,每年平均演出不少于200场,不图名利,不计报酬,常常是这里脱下演出服装,就往那里跑,累得她腰酸背痛,口干舌燥,但想到群众渴望听琴书的心情,她就浑身是劲,又走上了舞台。孟影的琴书表演贴近生活,注重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她一次次为农民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孟影在传统淮河琴书的基础上,把当地淮词、大鼓、坠子和民间小调融进创作中,同时还把黄梅戏、嗨子戏、京剧和豫剧等揉进演唱中。近年来,孟影先后创作了《买巴掌》《喜事多多》《邻里之间》《恶梦》《轧狗风波》等作品,反映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冒热气接地气唱好故事。
孟影获评第三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中国首届职工艺术节(琴书)表演金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新中国曲艺60年优秀中青年曲艺家、第十七届中国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安徽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D07张雪松 男,汉族,1974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任合肥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一大队侦查员。
从警23年来,张雪松始终战斗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先后侦办各类案件2500余件,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00余名,审查审核移送的案件无一起被退查、起诉。张雪松无论是在刑侦岗位,还是在法制岗位,始终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经常加班加点,审讯、关押、报捕、移送起诉;他发挥专长走在前,摸排、蹲点、守候、抓捕;他牢记使命,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冲在一线。
2018年10月23日,张雪松在对网上逃犯实施抓捕,逃犯手握尖刀疯狂逃窜,面对尖刀张雪松毫不畏惧,一把将逃犯死死抱住。在被尖刀刺穿肺部时,张雪松仍死死抱住逃犯,不让其逃脱,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44岁。为了城市的安宁、为了正义的力量、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警徽的光芒,张雪松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人民警察对这一职业和万千百姓的爱与忠诚。张雪松牺牲后,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分别作出相关批示,经省政府批准评定为烈士。张雪松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3次。
D08张涛 男,汉族,1973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北供电公司带电检修班班长。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张涛一直从事高空高压带电作业。他在工作中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为公司培养了大批青年技术人才,被同事们誉为“创新达人”。
不是科班出身的张涛深知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从上班第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笨鸟先飞”。他留心观察师傅的每一个动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师傅请教。有一年,在公司更换输电线路绝缘子瓷瓶时,张涛发现传统的操作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于是他在拔销工具上动起了脑筋。经过潜心钻研,他自制的“钳式拔销器”使绝缘子带电侧碗头内销子一次性拔出成功率达到90%以上。目前,“钳式拔销器”已被公司命名为“张涛拔销器”。
2011年,淮北供电公司以张涛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张涛创新工作室”,通过对输电线路检修工器具的研制、改进,对施工作业方法的改进和优化等,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工作室已经形成32项颇具影响力的革新成果,拥有19项国家专利,其中6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张涛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
D09周福庚 男,汉族,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型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周福庚一直从事汽车的设计开发工作。他发明了“周福庚产品开发工作法”,获得专利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培养了大批汽车设计和管理人才并担任多项行业及社会各类职务。
2003年,面对着设计经验缺乏,技术积累薄弱,设计开发人员紧缺等不利因素,他带领10名新员工组成设计团队,投身到中重卡产品开发工作中。他率先垂范,带领团队成员克服种种挑战与困难,建立了多系列多品种的中、重卡产品体系,使得江淮汽车的中、重卡产品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开创性地提出了“周福庚产品开发工作法”;他在技术上经常帮助指导中小型企业,兼任高校教授和认证专家,为培养人才、推动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周福庚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D10周会明 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宣城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周会明主动援藏5年;他执着坚守,从检30载;他敬业奉献,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从2011年到2016年,整整五年时间里,周会明作为选派的检察业务专家,连续两任挂职于西藏山南地区检察院。他克服了山南地区高寒、低压、缺氧的恶劣环境,毫无怨言,用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为边疆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广大藏族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牦牛”。他以“业务援藏”为抓手,向职务犯罪宣战,查办职务犯罪数量连续四年位居西藏自治区检察机关榜首,连续三年占据整个西藏自治区的“半壁江山”,同时带出一支能征善战的检察队伍,扭转了当地检察机关办案力量薄弱、缺乏经验的局面。援藏归来,周会明又来到宣城接受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他将“群众最喜爱检察官”的所有奖金全部捐献给了素昧谋面身患肝癌的驾驶员。2018年1月12日,周会明积劳成疾,猝然离世,年仅53岁。
周会明获评“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检察官、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D11胡太平 男,汉族,1959年1月生,中共党员,南陵县何湾镇龙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6年,胡太平毅然放弃在外经营红火的药材生意,回村委会工作。 23年来,他带领龙山村民在岩壁上掘路、石缝里找水、贫地里淘金,铺就新时代山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为了解决地处深山的龙山村的行路、吃水、用电三大难题,胡太平一根竹杖,一把柴刀,攀岩越岭,敲定路线规划;一根铁钎、一把铁锤,叩石垦壤,自考爆破证,打眼放炮,曾数次晕倒在工地上,并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哑炮。 23年来,他积极争取项目、筹集资金720万元,打通全村13个村民组出山的道路,通车里程达22公里,建成了环形公路网。他带领村民穿密林、钻荆棘,寻找水源,建成南陵县海拔最高的自来水工程;带头扛电杆、翻山岗,架设电网,完成电网改造,惠及全村居民。他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建立龙山牡丹生态基地,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为村民带来收入500余万元;特色林果药项目种植面积突破500亩,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近20万元,带动32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就业脱贫,其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胡太平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经济人物、安徽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安徽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芜湖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D12曹杰 男,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铜陵三佳山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机电正高级工程师。
曹杰是一名甘于寂寞、潜心科研的技术人员,也是一名敢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全国劳动模范。在从事集成电路封装模具及设备研发工作的20余年间,他带领技术团队顺利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为打破国外对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工艺的技术垄断、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提升和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杰先后主持了多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并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其中,在2009年负责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的子项目——自动塑封压机模具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中,他带领团队历时2年,开发出了适合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的自动化封装设备。该项目被业内专家评价为:“对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提高整体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我国电子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曹杰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D13曾翙翔 男,汉族,1989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
2017年9月,曾翙翔任支河乡路湖村扶贫专干。2018年8月18日,曾翙翔在抗洪抢险、转移群众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
为了改善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水平,曾翙翔积极争取资金30多万元,先后为路湖、城孜和湾里3个村的卫生室添置了就诊床、血压计、电脑、空调等医疗和办公设施,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2018年8月18日,安徽北部遭遇罕见风雨,曾翙翔所在的路湖村险情严峻。当天是周六,他本可休息,但他只是前一晚回到城里的家中,看望怀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第二天一早又匆匆回到了防汛抗洪一线。他和村干部们一起冒着大雨排查受灾情况,帮助滞留村里的老人紧急撤离,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没有停歇。当天下午17时许,曾翙翔在西学自然庄转移了贫困老人之后,得知王海孜自然庄有群众需要紧急转移,立即只身冒雨驾车前往,此时正是雨下得最急的时候,曾翙翔的车被一根雨中垂落的电线挂住,他下车处理电线时不幸触电,29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抗洪抢险的路上。
曾翙翔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扶贫干部、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D14鲍志斌 男,汉族,1980年6月生,中共党员,淮南市公安局山南新区分局曹庵派出所所长。
鲍志斌从警18年始终战斗在基层一线,2012年因出警遭遇车祸导致左臂截肢,但他克服病痛,坚持回到一线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鲍志斌2001年3月参加公安工作,他在2012年一次处警任务中遭遇车祸,在抢救中左臂被完全截肢,被评为“因公三级伤残人民警察”。组织上为了照顾他,安排他到机关工作,他却坚持要求回到一线。 2018年2月15日,一居民家中液化气罐起火,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他拽起悬空的左衣袖,捂住嘴、用牙齿叼住左衣袖,拎起灭火器第一个冲进起火房屋。经过近20分钟的扑救,大火被彻底扑灭。类似的救火、救人、缉捕歹徒的场景还有很多,2012年以来,独臂的他主办各类刑事案件70余起,处理治安案件800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400万元。2017年他担任派出所所长以来,辖区侵财类案件发案率下降70%,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发案率下降50%,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鲍志斌获评“安徽好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全省公安机关“十大爱民模范”、安徽省优秀人民警察等多项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D15路丙辉 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路丙辉二十七年如一日,忘我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在做好课内功夫的同时坚持狠抓课外功夫,使他的思政课成为“关注学生接地气、深入浅出有张力”的金课。
1992年7月,路丙辉留校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婚后不久却接连遭受妻子临产不幸亡故和亲人先后离世的重大打击,长时间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沉重压力。但为了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他多次毅然放弃重组家庭的机会,砥砺前行。曾先后8年兼职担任辅导员,做过5个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深入一线感知学生所思所想所需。自费数万元创办“丙辉漫谈”个人讲学平台,义务为学生服务。如今,丙辉漫谈已有三种形式。现场版做到了323场,受众6万余人次;网络版的专栏笔谈达到20余万字,年点击率逾百万人次;手机版的个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个人笔谈近30万字,数千万人次浏览。 2008年,“丙辉漫谈”获评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成为安徽师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精品项目。
路丙辉获评全国首届十大最美思政课教师、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好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名人物、安徽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类道德模范推报候选人事迹】
E01王福荣 女,汉族,1948年12月生,广德县柏垫镇柏垫社区居民。
自幼患有腿部残疾的王福荣,悉心照料三个相继患上肌肉萎缩症的儿子达52年,始终践行着那句“有我在”的诺言。
王福荣自幼患有腿部残疾,与丈夫蔡天源结婚后先后生育了三个儿子。 1982年,16岁的大儿子被查出患有遗传性肌肉萎缩症。 12年后,她的二儿子和小儿子也相继患上了同样的疾病。“只要有我在,就一定要把三个儿子照顾好”。她坚定信念,也开始了她照顾儿子的心酸历程。虽然日子十分艰辛,但有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资助,王福荣觉得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可是“祸不单行”,2013年,她的丈夫被查出患上了胃癌晚期。忍着巨大的悲痛,王福荣一边劝丈夫坚持治疗,一边拖着残疾的腿四处筹钱。就在丈夫被查出癌症后的第二年,王福荣自己也被查出子宫癌。 2016年4月,王福荣丈夫撒手人寰。她尊重丈夫生前遗愿,将丈夫的眼角膜捐献给了需要的人。父母的举动,对儿子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2018年4月,王福荣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也主动在《中国人体捐献器官自愿书》上签了字,决定死后捐献自己的所有器官,以此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王福荣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E02王新具 男,汉族,1964年8月生,淮北市濉溪县供电公司工人。
1995年8月21日,王新具的妻子张翠红被化学物品二甲苯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7%。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王新具不离不弃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妻子重新站立了起来。
预防感染是烧伤患者初期治疗的关键。为了护理好妻子,王新具就在妻子的病床边“安了家”,每天悉心照料。在长达101天的住院时间里,他每隔两小时为妻子翻一次身,张翠红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在她烧伤后恢复的前两年里,王新具每天都要给她洗漱、按摩,锻炼肌肉。夏天,张翠红全身的伤痕痛痒难忍,王新具就每天给她挠痒痒,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冬天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张翠红的腿、脚凉得像石头一样,王新具就把妻子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胳肢窝里,一暖就是一夜。为了让妻子站起来,王新具通过按摩、拉伸,使妻子变形粘连的四肢能够伸展开来,他还做了一副双杠安放在院子里帮助妻子训练。
20多年风雨兼程,王新具的家又变得幸福温馨起来。儿子成家了,小孙子的到来,更是让家里充满了快乐。张翠红虽然还需要治疗,但已逐渐走出了病痛的阴霾,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王新具获评“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E03卢湘君 女,汉族,1955年1月生,中共党员,宿州市埇桥区人,退休检察官。
卢湘君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的奶娘——保姆周玉玲,用真心的付出汇聚爱的力量,温暖着周玉玲老人的心灵。她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平凡真切,却又感人至深。
上个世纪50年代,曾在卢湘君父母家做过保姆的周玉玲因丈夫和养子相继去世,生活变得无依无靠。先是经人介绍去食堂做临时工,后来食堂裁员,她再次陷入生活窘境。卢湘君父母知道周玉玲的情况后,将她接到家中居住并照顾她。 1984年底,卢湘君从灵璧县人民法院调到原宿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她的爱人叶兆富当时在武警宿县支队工作,儿子仅10个月。卢湘君父母年事已高,无力照顾周玉玲,卢湘君和爱人商量后,便决定把周玉玲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当时,卢湘君还需要赡养年事已高的公公,生活相当拮据,但是卢湘君并没有因为这退缩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这一照顾就是30多年。卢湘君夫妇儿子从小受父母影响,把周玉玲老人当亲奶奶一样孝敬,工作后经常打电话关心奶奶的身体情况,出差回来行李箱里全是给奶奶买的礼物。现如今老人已经90多岁了,卢湘君依然天天为她做饭洗衣、洗头、洗脚、剪指甲,为她求医治病,每天晚饭后都会陪着老人去散步。周玉玲常常动情地对别人说:“我没什么可回报她的,就让我下辈子来做她的亲妈吧! ”
卢湘君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最美宿州人等荣誉称号。
E04兰家萍 女,汉族,1957年4月生,滁州市南谯区珠龙镇北关村南小庄组村民。
兰家萍34年不离不弃,照料血友病养子张店明,一家人演绎了一个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
1985年7月,兰家萍和丈夫在回家路上的草丛里捡到一名男婴,见一直无人认领,便抱回家中喂养。后来,孩子被发现患有血友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兰家萍流着眼泪抱着孩子说:“俺既然把你带回了家,就会把你抚养长大! ”为了给养子看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亲戚朋友都被借了个遍,往往老账没还清又要借新账。兰家萍对养子张店明的付出,感动了丈夫张蔡林,他默默坚持,陪伴和支持着妻子。后来,张店明每一次犯病都需要输血,养父撸起了自己的袖子,成了张店明的救命“血库”。朴实的张蔡林说:“只要孩子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输点血不算啥!”为了减轻家庭重担,让父母有更多的钱给“弟弟”看病,两个亲生女儿早早出去打工,挣钱给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看病。 34年来,虽遭遇各种艰难,兰家萍一家从未放弃对养子张店明的呵护,省吃俭用,不惜一切代价给他看病,花去医药费达30多万元。
兰家萍获评“安徽好人”“滁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E05江爱元 女,汉族,1946年9月生,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林村村民。
因为一句承诺,江爱元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80岁失明邻居余国英,诠释了一段大爱无疆的邻里情,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孝老故事。
余国英,长风乡柘林村的五保户,出生时因病致残,双目失明,无儿无女,无生活自理能力。1998年,家住隔壁的江爱元主动提出由她来照顾,从此,她成了余国英的眼睛和拐杖,小至洗脸、刷牙、穿鞋袜,大至生病照料,点点滴滴均是江爱元亲力亲为。随着年岁渐长,她将老人接回家中,方便照料。尤其是余国英生病的日子,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她用旧衣服当尿布屎片,老人无法洗澡,她就端一大盆热水跪在床沿边为她擦洗。院子里一年到头挂着的都是洗过的床单、衣服、尿片。
20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江爱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从青丝到白发,从脊背挺直的壮年到弯曲驼背的暮年……她谨守诺言,倾心照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老人收获了最安详的晚年。不仅如此,江爱元还用长期的言传身教,让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在子孙辈心中生根发芽,原先子女的“不理解”转化成不自觉的孝老行动,江爱元同样收获着子女们敬老尽孝的幸福。
江爱元获评“安徽好人”“安庆好人”等荣誉称号。
E06纪道明 男,汉族,1964年11月生,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仓房组村民。
他十六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瘫痪妻子,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不仅实现自身稳定脱贫,还带动当地贫困户增产增收。
2003年12月17日,妻子外出务工时发生车祸导致瘫痪,从此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也受到刺激,四肢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整日整夜卧床不起。十六年来,给妻子按摩、擦身、喂饭、清理大小便就成了纪道明每天生活的必修课。由于妻子需要照看、孩子需要养育,纪道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2014年,他们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人穷志不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多方协调帮助下,新建了黄牛养殖基地和皖西大白鹅养殖基地。纪道明还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了舒城毛竹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房仓家庭农场,当年,纪道明不但稳定脱贫,而且还成了全镇闻名的养殖大户。纪道明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不忘记父老乡亲,先后带动25名贫困户参与黄牛养殖基地的有偿劳动,带动30户贫困户、低保户等入股村合作社养鹅,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增加了贫困户的日常收入。
纪道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提名、“安徽好人”、“六安好人”等荣誉称号。
E07许长荣、许长琴 许长荣,女,汉族,1958年12月生;许长琴,女,1946年7月生,姐妹俩是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居民。
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许张氏照料瘫儿许金义(又名许全意)42年,多次婉拒社会各界捐助,感动国人,被誉为“最美母亲”。许张氏去世后,两个女儿许长荣、许长琴传承好家风,接力照顾瘫痪兄弟许金义,演绎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深。
48年前,不到18岁的许金义患重病后瘫痪在床。许张氏照顾儿子42载,2013年10月辞世后,其女许长荣、许长琴接过爱的接力棒。许长荣姐妹常说:“没有再生的父母,没有来世的兄妹。我们不照顾他谁照顾呢? ”许金义患病伊始,13岁的许长荣就边上学边挖草药、逮虫换钱为二哥治病。出嫁后不久,为方便照顾二哥,许长荣即在母亲家旁买房。每天早上上班前,先到娘家帮二哥擦身换洗,晚上下班后再去擦洗一次。如今,61岁的许长荣还在打工补贴家用,她与73岁的姐姐许长琴合租房子共同照顾许金义。姐妹俩多次婉拒当地政府让许金义住进敬老院的提议。“我能活一天就亲自照顾二哥一天”,许长荣说。 66岁的许金义这些年来没生过褥疮,身体和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许长荣、许长琴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亳州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E08李立兰 女,汉族,1942年2月生,和县善厚镇皂角行政村村民。
李立兰含辛茹苦抚养捡到的两名弃婴,竭尽全力悉心培育,用爱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2015年高考,两个孩子均考上大学。
1996年冬天,李立兰先后捡到两名弃婴,她没有多想就把孩子抱回家。因为儿媳妇没有养育孩子的能力,从此,李立兰一边照顾患有间接性精神分裂症的儿子,一边含辛茹苦抚养这对孩子。2008年,丈夫去世,抚养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落在李立兰一个人身上。靠着几亩农田的微薄收入,她一个人艰难地支撑着这个贫寒的家,但她却尽可能的用坚强和微笑给这个家更多的温暖,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想方设法给孩增加营养。2012年,兄妹俩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和县第二中学,年逾七旬的李立兰跟去陪读。为给兄妹俩改善伙食,她利用空闲时间在县城里走街串巷捡拾垃圾卖钱,换取碗头上的一、两道荤菜。在照料好孩子生活的同时,她还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她对两个孩子说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好的将来。 2015年高考,两孩子都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一个考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个被厦门大学录取。
李立兰获评“中国好人”、马鞍山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E09张家丰 男,汉族,1988年7月生,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
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张家丰放弃学业和工作,默默坚守在病床前。通过精心呵护,张晓宇从植物人到慢慢苏醒,从全身瘫痪到能够慢慢行走,并终于走向婚姻的殿堂。张家丰用忠贞爱情缔造了生命的奇迹。
2008年7月,张家丰的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张晓宇仍处于重度昏迷状态,后来成了植物人。张家丰每天6点开始抬高床位换尿不湿—翻身—洗脸、刷牙—料理菜饭—放流行音乐—洗脸、刷牙—说话给她听,每天夜里大约2个小时翻一次身体,空心掌拍背无数次等。一天天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家丰和晓宇妈妈的细心陪护下,晓宇的脸色渐渐有了光泽。2010年9月底,晓宇再一次住进了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在做引流泵取出手术几天后,生命的奇迹出现了。当晓宇第一时间认出张家丰,第一时间喊出妈妈的时刻,在场的家人都流出激动的、幸福的眼泪。如今,已经成为老公的张家丰和晓宇妈妈经营着一间小吃部,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对晓宇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照顾和感情从来没有减少。
张家丰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E10张海香 女,汉族,1987年6月生,青阳县朱备镇村民。
11年前丈夫因病离世,身怀有孕的张海香诞下女儿,照顾公婆替亡夫尽孝。为更好地奉养老人、照顾孩子,她与方东兴走到一起,又添一子,此后夫妻二人一起悉心照顾公婆、养育儿女。
2007年,原籍安庆市宿松县的张海香和青阳县的伍建华迈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彼此承诺:孝顺照顾双方父母。 2008年,伍建华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张海香恪守结婚时的承诺,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这个家。有好心人主动给她介绍对象,张海香提出:跟她结婚必须和她一起照顾公公婆婆。方东兴倾慕她坚强善良的品格,主动帮助张海香忙前忙后,最后走到了一起。后来,夫妻二人生下一子,他们主动提出让这个儿子姓伍,给伍家传承香火。年迈的公婆被感动地潸然泪下。一年后,公公不幸患上肠癌,夫妻俩四处筹钱、联系医院安排公公手术。治疗期间更是不眠不休、忙前忙后,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近日,婆婆又得了肾结石,住在医院等待手术,张海香形影不离地陪伴在她床边。夫妻俩对老人的照顾比亲生儿女还周到,可是谁能想到,他们和老人竟然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张海香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池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E11郭清玲 女,汉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选煤化验班班长。
郭清玲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侍奉公婆,用无私的爱温暖着命运多舛的家庭。她的坚强和爱心,让濒临崩溃的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1996年6月,郭清玲和丈夫结婚后,接踵而来的家庭不幸和灾难,没有击倒她顽强的毅力和孝老爱亲的情怀。 1997年4月,因照顾脑血栓住院的婆婆,她劳累得早产下仅2公斤重的儿子,看着皮包骨的孩子,郭清玲内心充满愧疚。 1998年9月,婆婆的小儿子不幸遇害,公婆不能接受现实,神情恍惚,痛不欲生。为了抚慰老人的伤痛,郭清玲把公婆接到自己家,让出家中唯一的大床给公婆用,自己带着儿子睡了近一年地板。 2002年2月,丈夫遭遇车祸,昏迷近30天,郭清玲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把丈夫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2011年9月,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婆婆身患癌症,住进医院。医生断言:即便下了手术台,也抗不过化疗。郭清玲没有放弃,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再次挽回了婆婆的生命,如今婆婆精神状况良好。
郭清玲获评安徽省学比创争先进个人,淮北市百名孝心劳动模范,淮北矿业集团劳动模范、最美家庭、巾帼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E12崔世宽 男,汉族,1966年5月生,临泉县陈集镇联建行政村村民。
2010年到2014年崔世宽陪大儿子在沈阳看病期间,得到当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虽然大儿子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但崔世宽没有忘记好心人的恩情。为报恩坚持留在沈阳义务献血,9年时间捐献全血量超10万毫升,回乡后签下器官捐赠协议。
2010年5月下旬,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读大二的大儿子被查出恶性淋巴瘤。在陪大儿子看病住院期间,他们得到不少沈阳人的“热血相助”,有的捐钱、有的献血,还有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然而遗憾的是,大儿子最终没能救过来。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他无以为报,为了报答帮助过他们的人,他曾许过两个心愿:这辈子捐献全血量至少达到10万毫升;尽可能多地陪伴救助过儿子的好心人。为了兑现自己许下的心愿,崔世宽干脆在沈阳住了下来,成为了一名献血志愿者,并加入中华骨髓库。崔世宽献的最多的是“成分血”,目前已经完成10万毫升献血量,达到100多个治疗单位。两年前的春节,崔世宽来到阜阳红十字会,填写了器官捐献协议,如果哪天不在了,他希望能最后做点贡献。
崔世宽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安徽好人”、安徽省十佳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E13董得兰 女,汉族,1942年6月生,肥东县元疃镇杨祠村老花园村民组村民。
从跨进婆家门到现在,董得兰一人服侍行动不便的婆婆陶传英长达50多年,每天端茶送水,端屎端尿,搀扶婆婆上下床,从来不敢有丝毫松懈,想着法子哄老人开心,做老人喜欢的菜肴,希望婆婆健康开心。婆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活到100多岁,成为当地最长寿的老人。
董得兰不仅仅要照顾婆婆,还要拉扯孩子以及承担繁重的农活。尽管如此,她从没有诉过苦,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半个多世纪。婆婆在94岁时,意外摔了一跤后便卧床不起,董得兰一人照顾婆婆的起居。为了让婆婆每天吃得好,睡得香,心情好,董得兰总是想着法子哄老人开心,一天三餐做老人喜欢吃的菜肴,在满足老人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搭配饮食。由于长期的劳累,董得兰身患腰肌劳损20多年,但因婆婆离不开她的照顾,董得兰便放弃了在省城合肥住院治疗的机会,常年吃止痛药片来缓解疼痛。董得兰抱婆婆起床都非常吃力,腰部疼痛令她汗流浃背,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咬牙坚持着让婆婆过好每一天。
董得兰获评“中国好人”、合肥市道德模范、合肥市首届十佳好婆媳等荣誉称号。
E14蒋荷芝 女,汉族,1970年11月生,安徽楚源工贸有限公司职工。
蒋荷芝二十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弟弟,姐姐用爱换来一个奇迹,手足情深令人感动。
1999年3月4日,刚参加工作的弟弟因为一场事故,昏迷7天7夜后成了植物人。从那时起,蒋荷芝就一直守护在弟弟身边,一守就是20年。弟弟出事后,已经成家的蒋荷芝将弟弟接回家,每天为弟弟做一日三餐、清理大小便,还带着弟弟求医问药。清晨,蒋荷芝给弟弟打来一盆热水,帮弟弟洗脸洗手。当看到弟弟的胡须和指甲较长时,蒋荷芝会熟练地给弟弟剃胡子、剪指甲。在她的照顾下,弟弟在一点点好转,从喂水、喂饭到现在能自己吃饭,从完全不能动弹到现在能单独行走,从不能讲话到现在能听懂家里人说话,从不能活动到现在能基本自己穿衣服,从严重智力损伤到现在智力相当于8岁的孩子,姐姐用爱换来一个奇迹。弟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姐姐对我真好。 ”2017年8月弟弟又被查出肾癌中晚期,蒋荷芝拖着已经严重胃病的身体,为弟弟辗转5次手术,终于有所好转,2017年,以蒋荷芝为原型的微电影《阿姐》开拍并上映,受到广泛好评。
蒋荷芝获评“安徽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