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招聘网站曾发布过一组数据,追踪了各大高校毕业生薪酬排名情况。结果显示学校的“等级”和平均薪酬水平强相关。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份华为2022年校招高校名单中,52所高校里有80%都是985。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可能名校也有水货,有可能名校以外也藏龙卧虎。但整体而言,学校的品牌的背书还是决定了毕业生起步的薪酬状态。学历决定职场起步高低,也影响整个职业生涯。有实力的人不见得有机会,有品牌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
这种事情司空见惯:猎头和HR每天收到海量简历,无法一一深入了解,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就是看学历,看经历,看案例;我们选洗发水,选到的不一定是“品质最好”的,而是最常听到看到的;我们找专家诊治,认为总好过找一个普通医生,哪怕我们对二者几乎都一无所知。
看品牌是最经济简捷的判断方法。个人品牌力,往往比能力更管用。
版权引用:“Seal Sealed Write” 由 Bru-nO 授权许可 PB-SL
驴包和劳力士的硬件通常不怎么值钱,起码没那么的值钱;使用功能也不怎么值钱,跟买菜兜子或廉价电子表没区别,可能还更不实用。值钱的是附着在驴包和劳表上的意义,这种意义带来了巨大的升值空间,远超那点硬件与功能的钱。
版权引用:“Dolphins bags” 由 MaxDeVa 授权许可 CC协议
商品如此依赖品牌,人呢?
众所周知,没啥演技的某爽曾经日薪200多万;实力派的张颂文老师曾经在采访中自曝长达十年时间里年收入2万元,从业19年买不起房子;同样出演一部电视剧,群众演员只要个盒饭就行,大牌明星一集几十万也比比皆是。
功能是有天花板的,但品牌是有巨大的溢价成长空间。
我们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这需要两个条件:我认为有价值+其他人认为有价值。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被别人认同其价值的基本需求。《开拍吧》综艺里的郝杰导演,以坚持个性和自我闻名。在面对大众展映连续两场0票房的现实后,也掩饰不住痛苦的表情。
人的自我属性决定了人必须通过自我认可来获得内心平衡。身边有一些朋友,都在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业和工作,感到枯燥或烦恼。自我不认同,就无法倾注热情与创造力,也无法达成预期的成就。
版权引用: 由 PublicDomainPictures 授权许可 PB-SL
这正是品牌力要解决的问题——塑造被自我和他人一致认同的意义。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
系统建设自己的品牌力,才能赢得激烈的竞争游戏
个人品牌力是一个激烈的战场——人们的注意力有限,必须跟其他竞争者去抢占受众头脑中的某种认知。人们往往只记得最有特点的那几个。中国航天员除了杨利伟和王亚平,很多人怕是再记不住其他,就如同除了李佳琦薇娅, 很多人也不记得其他主播。
这是激烈的“注意力游戏”。认真系统的去经营自然要好过顺其自然。
版权引用:由 FeeLoona 授权许可 PB-SL
个人品牌本质上是”被自我和他人一致认同的意义符号“。在传递的过程中就关联到5个核心要素:“我”是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通过什么媒介传播,要对谁说,以及形成了怎样的反馈,循环调整直至达成“意义共识”。
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性,关键是要找到“最佳输出位”。
首先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如同篮球足球一样,人不是全能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输出位最重要。达尔文学医科和神学都很失败,一度被父亲认为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但他却写出了《物种起源》。薇娅2007年就出道做歌手做组合,无果;转行做电商主播,通杀。
这都是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了正确分析之后做出的选择。了解自己有什么,能为别人做什么,比别人好的地方在哪里,差的地方在哪里,从而在千万条路里选择一条最优路线。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找到用武之地。
说出来不一定行,不说一点机会都没有。
传递有效“信息”是第二个问题。有位医生朋友抱怨说,我们医院某某医生,业务水平还不如我呢,但是他开了个视频号,有很多粉丝,现在在单位影响力比我还大。罗翔不见得是法律专业水准最强的,但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持续输出才是最快的路。
媒介是个人品牌传递出去的唯一途径。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利用媒介。媒介不仅仅是个做自媒体号,或者出本书或者打打广告。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表达有65%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方式实现的。一个人的着装、语言、行为、表情,开的车,坐的办公室,发的朋友圈……无论时间或空间,跟人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是媒介。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这判断自然是武断的,但也验证了一个人的“媒介”是多元的。
个人品牌是需要言行一致的。
2021年是偶像塌房年。王力宏、李云迪、霍尊……一大堆偶像在观众的白菜叶和柿子和口水的攻击下走下光彩舞台。也是在2021年,刘德华轰轰烈烈的宣布庆祝出道40周年。他们都曾有过巨大的品牌影响力,但有人塌房,有人长青,说到底是能否说到做到的问题。
人设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能不能长期做到是另一回事。
个人品牌是动态满足需求的过程
了解别人要什么也很重要。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旋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影《百鸟朝凤》中坚持唢呐手艺的主角们固然值得尊敬和同情,但事实是这种传统艺术无法在现代音乐市场中成为主流,甚至是被边缘化了的。时代在变,大众口味在变,唢呐的技艺、唢呐的音乐内容却没有跟进时代的脚步。与其哀其不幸,不如怒其不争。
满足不了别人需求的事物就不能被认同,固执的坚持换来的也许只是同情。
建设好自己的个人品牌,实在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联到一个人可以获取多少机会,多少社会资源,也关联到一个人毕生努力究竟会留下什么痕迹。
也会是一件非常复杂浩荡的工程。它涉及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聚焦有限资源实现突破,如何去了解别人的需求,用什么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关于这些,未来一个阶段愿与各位探讨和分享。
有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我。
版权引用:由 Maxime Horlaville 授权许可 U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