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的孙子问我:“爷爷你是英雄吗?”我回答:“不,我只是和英雄一起战斗过。”
——美国影片《兄弟连》
张爱萍和彭雪枫的第一次合作是在红军过了大渡河之后。
此前张爱萍在红三军团11团当政委,当时红11团的政治部主任是王平(开国上将),他们合作得非常愉快。
而彭雪枫是红三军团13团的团长。
红军过了大渡河之后,组织决定把彭雪枫调到红13团,让张爱萍去跟彭雪枫做搭档。
张爱萍接到这个任命后并不高兴,因为他此前就听说过彭雪枫,认为“这个家伙英雄主义得厉害”。
推托了几次之后,彭老总(时任三军团长)发了火,把张爱萍凶了一顿,于是张爱萍不敢再推,怏怏地收拾行李去了红13团报到。
军事主官和政委是一个部队的核心和灵魂,他们的性格脾气如果不搭,合作起来肯定不会愉快,这一点可以参考李云龙和赵刚。
而当时大家公认的几个“难合作”的将领,彭军团长是一个,林军团长是一个,刘亚楼算一个,彭雪枫也算是一个,甚至张爱萍也算一个。
晚年张爱萍
彭雪枫和张爱萍虽然看起来都很温文儒雅,上马能扛枪打仗,下马能提笔写文,而且文采斐然,但是他们的脾气都很刚直暴躁,宁折不弯,桀骜不驯。这两个“暴脾气”的将军碰到一起,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一年张爱萍25岁,彭雪枫28岁。
红军过了大渡河,就进入了藏民区。前面的路全是雪山草地,蒋介石地上的追兵都停了,他认为红军前途渺茫,不是饿死也得冻死。
张爱萍后来回忆说,他的骡子在经过泡桐岗的时候跌下去摔死了,自己在翻过四座雪山后,就感觉一点力气也没有,走不动了。
看见张爱萍在不停地喘气,彭雪枫问:“你生病了?这头骡子给你骑。”
这已经是全团最后的一头骡子了,张爱萍坚持不骑,两人你推我让,最后决定谁也不骑,把骡子让给了伤员。
沿途战友们的尸体一具一具地横在地上,尤其是在宿营地附近。很多人睡了一觉就醒不过来了。而后来的战友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尸体挪开,然后继续睡在那里……
红军翻越雪山
他们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叫梦笔山,很多战士都倒在了这最后的难关面前,张爱萍一路看着战友们的尸体,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张爱萍救不了他们,只能把他们留下的枪带走。
彭雪枫先到的山顶,他在顶上等了半天张爱萍才来,见到张爱萍一个人挑了十来条枪,彭雪枫就冲他喊:“我说,你老兄挑这么多枪给谁用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战士损失了那么多,留着这些枪给谁用?张爱萍气得一下子把这些枪全扔进了山谷里……
经历了这段同生共死的征程后,红军最终成功到达了陕北。
张爱萍和彭雪枫被安排进红军大学学习,但刚入学一个月,彭雪枫就消失不见了,走之前他只跟张爱萍打了个招呼,至于自己去哪里,组织有规定不能说。
后来张爱萍才知道,他被组织秘密安排去了山西,在阎锡山的部队里负责统战工作,还一度去过北平、天津、济南等地搞统战。
37年抗战爆发后,彭雪枫担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38年2月,彭雪枫又遵照中央的指示,带着部队去了豫东发展,担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一职。
彭雪枫与夫人林颖
而张爱萍从红大毕业后,毛主席当面交给他一个任务:
“北平战事已开,下一个就是上海。上海沦陷后,你要负责组织起沪宁杭一带的敌后游击队,在郊区一带与日军进行游击战。”
张爱萍得令而去,但不久后武汉来了指示,让他撤出上海,立刻回武汉述职——当时王明等人对敌后游击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张爱萍无奈只得转入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不久后,河南信阳一个叫李应权的团总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他带来了很重要的信息:河南一带都有许多流散的地方武装,希望八路军能派人去帮他们一把,去组织队伍。
组织随即就把张爱萍派到了河南考察,他很快就在河南拉起了一支“新四军挺进纵队”。
然而,就在张爱萍事业刚要有起色的时候,长江局又来电了:命张爱萍速去豫东执行新的任务。
原来,彭雪枫得知张爱萍也来了河南,就向组织提出让张爱萍来帮自己。
张爱萍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部队和地盘,立住了脚,却被安排过来给彭雪枫当助手,他心里实在不愿意。但彭雪枫是和他同生共死的老战友,他这么看得起自己,点名要自己来,张爱萍又怎么拒绝?
1939年5月,豫皖苏根据地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但是这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火药味十足。
之所以如此,最主要原因是张爱萍和彭雪枫对部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不同的意见:张爱萍认为部队应该向东发展,彭雪枫认为应该向西发展。
张爱萍认为,东边虽然已经沦为了敌占区,但日军只能掌控大城市,无力掌管广大的农村,国民党的部队也尚未进入这里,我们抢先一步,占得先机。而且东边地形复杂,各种港湾湖汊交错,树林稠密,不利于敌人大规模行动,但利于我们游击。
彭雪枫认为,向西进入伏牛山一带,可以连通晋冀鲁豫和鄂豫皖这两大根据地,对我们控制中原意义重大。日军一旦南下,我们便可尾随其后,趁机占据河南。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个想法可谓气魄雄伟,前景远大。
双方的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大家吵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张爱萍提出:我可以先去路东,为大部队做点侦查工作。
刚重逢没多久就要分开了吗?是路东还是路西?此事关系到这支5000人的部队未来的命运,彭雪枫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但仿佛上天相助,这时正好来了一位地下党同志,他介绍了路东的实际情况:敌人在那里实力薄弱,据点很少,发展前景确实很大。
儒雅的彭雪枫将军
经过研究决定,彭雪枫带着大部队向西发展,张爱萍独自向东为部队侦查情况。这两位老战友刚重聚没多久,又要分离了。
临行前,彭雪枫对张爱萍说:“老兄,你看看你的鞋都破成什么样子了?”他吩咐供给处赶紧给张爱萍找一双新鞋。
战争年代,没有依依话别,这简单的几句话就算是再见了。
1939年夏,29岁的张爱萍仅带着2个人,一路穿过日军封锁线,进入了皖东北的敌后地带。
当时张爱萍虽然头顶着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驻武汉高级参谋、中原局鄂皖苏省委书记这三个响亮的头衔,但本质上就是个“光杆司令”,既没有枪,更没有人。
但好在毕竟还有这些头衔,让他能够四处活动。当时国民党的一些残余地方部队也在皖东北,山东八路军也正在不断往皖东北试探。
他到宿县后去见了附近某县的一位县长,县长得知张爱萍的身份,立刻就吩咐张罗了一顿晚宴。
青年张爱萍
谁知饭吃到一半,外面枪声大作,有人通报是日军来了,这位县长连招呼都忘了打,带着部队就跑了。
有人闻枪声而逃,也有人闻枪声而来,这个人就是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的营长梁兴初(开国中将,万岁军军长)。
原来,山东的八路军也早就盯上了皖东北,他们不断派小股部队在这里侦查,双方一碰头,张爱萍还是他们的政治部副主任。张爱萍这才在皖东北有了一点帮手。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张爱萍四处召集散落在敌后的民间武装,他们大都是由爱国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只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睢宁救国团、沐阳自卫队、铜山游击队、邳县义勇军……群众们的爱国热情如此之高,国民党却想都没想到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张爱萍当仁不让,迅速把他们拉到了自己的麾下。
这支“乌合之众”、这个“草台班子”就成了张爱萍在皖东北的主力!
张爱萍后来回忆说,自己一生中,最艰苦的时期并不是长征期间,也不是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时候,而是在皖东北发展根据地的那几年。
华中局书记曾去九旅视察工作,看到九旅的情况后,他对张爱萍和战士们说:“我一路走来,所见到的最艰苦的部队就是9旅,你们6月穿棉衣,12月穿单衣,宁可饿肚子,也不拿老百姓的东西……”
但是,在这么艰难的日子里,张爱萍坚持下来了,他不仅拉起了部队,还把皖东北根据地扩大到了5个县16个区!
不久后,中央认为新四军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为向东进入华中,并派出黄克诚的344旅南下支援,张爱萍的部队被编入黄克诚的队伍。
这支部队就是后来著名的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为师长,张爱萍为副师长。
张爱萍在路东搞得有声有色,彭雪枫在路西也干得风生水起。
1941年1月底,日军发起了豫南战役,他们集结了2万多人,分三路发起了进攻,意图一口吃掉在平汉路以东的国军汤恩伯部和李仙洲部。
令人慨叹的是,国军15万人马竟不能一战,扔下豫东和苏北大片土地仓皇而逃!
对于彭雪枫来说,他终于等来了自己多年前预言的那个战局:日军南下进攻平汉线,国军溃逃,他可以发展河南这个广大的沦陷区,然后再连通晋冀鲁豫和鄂豫皖,经略中原!
彭雪枫下令四师(彭雪枫时任新四军4师师长)一路挺进,迅速控制了大量的沦陷区,并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把四师的地盘一下子扩大了一倍有余。
彭雪枫将军
然而,非常吊诡的是,此时的日军突然停止了对国军的进攻,放弃了他们筹划已久的、声势浩大的豫南战役。
日军回缩后,溃逃的汤恩伯部也立马掉头,回师河南。四师瞬间就陷入了日军和国军的合力围剿之中!
在彭雪枫的指挥下,4师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路西反顽战役”,将士们浴血死战,最终才把部队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带了出来。
张爱萍将军之子张胜(曾任总参谋部作战部战役局局长)后来回忆此事时,对国军和日军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提出过质疑,这到底是单纯的巧合还是用心的阴谋?当然,这个问题究竟如何还要留待史学家考证。
在彭雪枫血战路西的时候,华中局电令张爱萍率领部队掩护彭雪枫进入皖东北,张爱萍在津浦路一线布置了2个旅的兵力,全力接应彭雪枫。
见面后,彭雪枫对张爱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逃难逃到你这里来了。”
张爱萍安慰他:“你这是什么话,当初不是说好了,我到皖东北就是来给你建设后方根据地的嘛!你不要多想,这里就是你的地方!”
《国家荣光》讲述彭雪枫故事
张爱萍后来回忆说:“彭雪枫这个人真厉害!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他对我说,路西失于我手,一定还要复于我手。他真厉害!”
在路西反顽战役中,彭雪枫吃了没有骑兵的亏,被马彪的骑兵师一路追赶,回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自己的骑兵。
为了打回路西,彭雪枫卧薪尝胆、秣马厉兵了3年,他一定要一雪前耻,收复路西。
1944年8月,彭雪枫率部西征,准备兑现自己的诺言。然而,在经过八里庄时,他被一颗流弹击穿中心脏,永远地倒下了。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扼腕叹息道:“小小八里庄,竟损我一员大将!”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张爱萍说:“彭雪枫牺牲在了打回路西的路上,他真是一条汉子!”
彭雪枫之墓
由于彭雪枫在4师的影响很大,为了不影响军心,华中局决定暂时不公布这一情况。当时彭雪枫的妻子林颖已经怀孕,张爱萍为了确保彭雪枫唯一的儿子能顺利诞生,还以彭雪枫的名义给林颖发去了几封报平安的电报。
直到45年2月,林颖才知道丈夫牺牲的消息。此时孩子已经出生,林颖给他起名叫彭小枫。
彭雪枫逝世后,张爱萍被调到4师接替彭雪枫的职务。
在彭雪枫的追悼会上,张爱萍手书一幅对联以告诫4师全体官兵勿忘彭雪枫之死:
对于这位老战友留下来的独子,张爱萍一直关爱有加,有时候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儿子。
1960年,彭小枫考入了著名的哈工大,当时哈工大最时髦的专业就是导弹专业,张爱萍的儿子和彭小枫都想转到这个专业去,但由于名额有限,他们只有一人能去。
张爱萍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我可以替小枫说几句话,但你不行。”
看着儿子一脸委屈,张爱萍说:“因为小枫是彭雪枫的儿子,你懂吗?”
彭小枫将军后来成为了中国战略火箭部队的政委,他回忆起此事时曾感慨地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爱萍叔叔。”
彭小枫将军
张爱萍将军于2003年7月5日病逝,一年后就是彭雪枫将军牺牲60周年的纪念日。
在纪念日到来之前,张爱萍的夫人吩咐儿子务必要回来参加这个纪念活动,她说:“你爸爸生前,在众多高级将领中,跟彭雪枫的关系最不一般。”
张爱萍将军晚年回忆起往事时,最常提起的并不是自己打过的那些胜仗,而是那些战死的战友们。
他想起了1936年倒在他怀里的邓萍将军,当时三军团在攻打遵义,军团参谋长邓萍带着张爱萍一起去前沿战地侦查地形,一个警卫员跑来报告,暴露了他们的位置,邓萍被敌人子弹击中头部,倒在了张爱萍的怀里。
邓萍参谋长永远倒在了张爱萍的怀里
彭总得知消息后在电话里大骂了一顿,最后伤心地说:“革命的路还长,你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
他想起了长征路上那些倒下的战士,他想起了一张张士兵的脸……
他常说:“我是为他们而活着的!”
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了张爱萍的大半个人生,让他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百折不挠,他要让他牺牲的战友们死而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