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最新炼钢厂厂长招聘(鞍钢)

  • 职业人才
  • 2023-07-20 20:00
  • 龙泉小编

曾扬清历史档案

  • 1938年3月,从杭州辗转抵达延安后,进入抗大第四期学习。
  • 1938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一期。
  • 1949年7月,多次向武汉市委书记张平化提出申请,调任华中钢铁公司军代表兼副总经理。
  • 1954年1月,从苏联学习归来后,放弃就任本钢副经理,主动要求来到鞍钢,出任炼钢厂厂长。

1940年,曾扬清(中排右二)在延安“鲁艺”学习期间。

1956年4月16日,微微春风拂面的早晨,鞍钢第一炼钢厂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平炉台上的气氛更加热烈,工人们一个个眉开眼笑,把一件件生产工具摆得整整齐齐,把平台扫了又扫。厂调度室里,电话铃声响起,正在等待通知的厂长曾扬清从电话中得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已从炼铁厂出来了,与党委副书记路政急步走下平炉东头的楼梯,站在道旁迎候。

周总理登上了平炉台,尽管炉前十分炎热,依然兴致勃勃,详细地询问冶炼工艺的每一道工序,仔细地观看着冶炼过程,从最东头的9号平炉一直到最西头的1号平炉,炉前炉后都走到了,甚至连狭窄的炉后出钢槽和烤得通红的受铁口也要看一看。起先,曾扬清迟疑了一下劝说:“那里不太安全。”周总理笑了一下爽朗地说:“这怕什么?炼钢工人不是天天在那里操作嘛!”

看过最西头的1号平炉,曾扬清邀请周总理到炉台拐角处的厂长办公室里坐坐。走进办公室,周总理四处扫了一眼,笑着对市委第一书记杨士杰和鞍钢经理袁振说:“这么大的一个炼钢厂,厂长办公室就这样简单朴素,这个好。”坐下后,周总理先问了曾扬清的姓名、年龄、出身和参加革命后的主要经历,还反复地念着他的名字,让他的心头充满了幸福的温暖。

1947年,时任哈尔滨香坊区区长曾扬清与夫人丁唯坚(时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合影。

曾扬清是江西泰和县人,1919年7月20日出生于一个农商兼顾的家庭,父亲做盐和布匹生意,在泰和、萍乡城有店铺4间,在乡下有房屋20多间,祠堂一座。然而,在他10岁时,父亲病逝,家里殷实的生活遭遇变故。因山乡土匪绑票盛行,母亲为防不测,将他寄养到了扬州的姨夫家。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曾扬清先后就读于扬州中学、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镇江中学、上海复旦附属高中、浙江省立杭州高中。1936年6月,他就读的省立中学发起并联合其他学校开展了抗议日寇增兵华北、强占丰台游行示威。他作为班学生代表参与组织了这场学生运动。当夜,他与200多名学生一起遭到当局逮捕,被关押在雨花台宪兵司令部。一周后,他从狱中出来,又被学校开除,转而考入复旦附属高中读书。在上海,他加入了由沈钧儒任主席、钱俊瑞(后曾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任秘密党团书记的党的外围组织——上海救国会;惊闻鲁迅先生病逝,他全程参加了追悼和出殡仪式。

1937年初,因缺少生活费用,他离开了上海,考入杭州高中。不久,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面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祖国大好河山日渐沦丧,他和徐少甫(后曾任辽宁省委书记)、王进(杭州高中同学)等决意投奔延安。农历的年关已过,曾扬清和远房表兄周游、罗雯夫妇等辗转抵达西安,经燕京大学同学、时任西北青年救国会宣传部长黄华(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介绍,进入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后于1938年3月入延安抗大第四期学习,同在三大队三队学习的同学中有刘坚夫(后曾任鞍山市副市长)、林云侠(后曾任鞍钢副经理)和沙友石(后曾任鞍钢运输部主任)等。

1952年五一节,正在苏联实习的曾扬清,在乌克兰捷尔任斯克与大家一起欢庆节日。

1938年7月,曾扬清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时从抗大毕业,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一期,成为50名学员中的一员。当时,文学系的教员汇聚了周扬、萧三、周立波、陈荒煤、严文井等知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那时,讲演在延安很盛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徐向前等都到“鲁艺”作过演讲。1938年9月,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从前方回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也到“鲁艺”作了一次演讲,并希望“鲁艺”师生到他的部队里去。

11月下旬,沙汀和何其芳带领包括曾扬清等在内的21名“鲁艺”学生,随同贺龙前往晋西北。他们乘坐延安仅有的两辆卡车,3天后来到米脂县,改为骑马前行。贺龙亲自从马厩里为沙汀和何其芳选了坐骑。第5天,一行抵达目的地晋西北小城岚县八路军120师驻地。随后,安排了每个学生的实习去向,曾扬清留在师政治部编委会,与同班同学尤淇一起采写与编发《行军快报》,康濯等同学被分到358旅宣传科担任随军记者,莫耶、成荫、王元方到了师战斗剧社。12月,曾扬清随大部队越过同蒲路,在五台山短暂休整,于1939年元旦后穿过平汉铁路到达冀中军区。此后,在吕正操所部的配合下,贺龙亲率部队大小打了100多仗,队伍由6000人发展壮大到2万人。作为战地记者,曾扬清跟随着贺龙,在战火硝烟中度过了7个月难忘历程,也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写出不少散文等文学作品发表在报刊上。在反扫荡中,他随部队逗留过一个村庄,一位房东老大娘和7岁的小姑娘待他们如亲人,可部队转移后再回来探望她们时,却见不到人,房子也被日寇的炸弹炸得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可亲可敬的房东老大娘和小姑娘,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为寄托无尽的哀思,他写下一篇散文《忧郁的怀念》。这篇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交织在一起的感人作品,后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1956年初,时任鞍钢第一炼钢厂厂长曾扬清(正面)与干部工人在炼钢平炉前。

1939年秋,曾扬清等随沙汀、何其芳回到延安“鲁艺”。1940年5月,毕业后留校的曾扬清,先后任教务科副科长、科长、“鲁艺”图书馆主任。其间,他一直师从著名翻译家曹葆华学习英语。1944年春天,美国政府决定派观察组来延安,为加强与美国军政人员的交流,由中央军委编译局局长曾涌泉(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兼任校长的延安外语学校特招调干生,经“鲁艺”院长周扬批准,曾扬清被选调到外语学校英文系,与凌青(林则徐后人,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何理良(黄华夫人)和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丁唯坚等为首期学员。

抗战胜利,形势突变,党中央作出决定,迅速派出大批部队和干部奔赴东北。1945年9月,曾扬清随队伍到达哈尔滨,参与筹办市委机关报《哈尔滨日报》,并任编辑。后因苏军坚持要求我党的组织撤出城市,哈尔滨市委遂以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为李兆麟)名义,创刊发行《北光日报》,曾扬清任报社副总编辑、党组书记,其间亲自撰写了多篇评论与专论。《北光日报》共出版123期,后并入到迁往哈尔滨的《东北日报》,曾扬清由此转入地方工作。此间,身怀有孕的妻子丁唯坚随部分女同志撤往兴山(今鹤岗),途经一个山坡时,因马受惊摔落滚下山坡。当时,虽是虚惊一场,而孩子出生后还是不幸夭折,曾扬清也因此未能与女儿见上一面。1946年5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决定向各区派出民运工作队,发动群众,组织剿匪,开展土改。曾扬清被任命为第三民运大队副队长,到香坊区开展工作,10月被正式任命为香坊区首任区长;1948年8月,调任哈尔滨市委办公室主任。

1949年3月,第四野战军势如破竹,武汉三镇解放在即,党中央决定调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平化(后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随军南下,并抽调四野第三纵队副政委刘惠农、曾扬清等5人随行,准备接管武汉。5月17日,武汉宣告解放,张平化出任武汉市委书记。两个月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逐步由乡村转到城市,号召全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曾扬清提出申请转到工业战线,张平化多次挽留后,才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到大冶,就任黄石特区党委委员、华中钢铁公司军代表兼副总经理。

1957年,曾扬清(右一)与苏联功勋炼钢工一同表演快速炼钢法取得成功后的情景。

曾扬清满怀激情来到大冶铁厂,可眼前一片荒芜,工厂凋零不堪,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而最急需的是聚集技术人才。当年的11月,他带队前往东北招聘技术骨干。谁曾想,他刚到沈阳,正值党中央决定首先恢复与发展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一行人随即被东北局全部留了下来。1950年初,曾扬清被分配到本溪煤铁公司任生产处长。

一位从延安“鲁艺”出来的文化人,从此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1951年3月,东北工业部从鞍钢和本钢抽调第一批赴苏联学习人员,曾扬清和鞍钢的一批老干部经过半年俄语培训后,于当年9月抵达莫斯科,先后来到第聂伯捷尔任斯克(现在乌克兰境内)钢铁厂和当时全苏最先进的扎波罗日钢铁厂实习。在当地,他一边学习炼钢技术和工厂管理,一边在夜大学攻读炼钢专业,努力使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1953年11月,曾扬清回国,到重工业部报到。当时,组织上准备让他返回本钢,担任主管生产的副经理。“花费了近3年时间学习炼钢,应当去搞专业,而当时的本钢没有炼钢厂。”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组织上和盘托出,并爽快地表示道:“请组织放心,只要让我去搞炼钢,安排什么职务都无所谓。”在他的一再坚持下,重工业部决定将他调入鞍钢,于1954年元旦开始担任鞍钢炼钢厂厂长。

《“厂长到现场去了”》——这是新华社一则电讯稿的标题,文中纪实性地描写了鞍钢一炼钢厂厂长曾扬清,《人民日报》于1957年7月30日全文刊载这篇通讯。“不论是从冶金工业部、鞍钢公司或其他单位有事来找厂长的人,都会得到秘书们这样的回答……他像炼钢工长一样,亲自冶炼过几十种不同性质的优质的钢,第一次在大型平炉上冶炼制造发电机和变压器用的矽钢,是他带领工人们一起炼成的……”1959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又刊登辽宁日报总编、老战友殷参的长篇通讯《我认识的一个炼钢厂厂长》,详尽地介绍了曾扬清奋战在炼钢生产第一线的生动事迹。

1962年元旦,曾扬清、丁唯坚夫妇与长子、幼子在家中合影。

曾扬清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炼钢事业中,在炼钢厂担任了6年厂长后,于1960年8月调任鞍钢公司分管生产的副经理。从此,他始终站在钢铁生产的第一线,主抓了15年鞍钢生产,即使在“文革”中仍先后担任鞍山市革委会副主任兼鞍钢指挥部主任、鞍山市委书记兼一工交组组长、鞍钢党委书记。文革结束后,他于1977年再次出任鞍山市委书记兼鞍钢总工程师。

钟翔飞 撰文 智春山 杨伟平 史料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55063.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