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巢湖收银员招聘信息(长临河)

  • 职业人才
  • 2023-07-24 08:00
  • 龙泉小编

作者:凌志

——张靖华《环湖名镇长临河》读后


《环湖名镇长临河》,是张靖华博士最新出版的一本散文随笔文集,里面有材料有观点,有研究有实践,有结论有成果,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形式的学术著作。其中不少的章节,以前在自媒体上陆续读过,收到成书后,又集中读了一遍,感触良多。



我与张靖华是忘年交,他是80后,跟我儿子一个年代的。记不清究竟是什么时候结识他的。之前我在省局和研究所,那时候网络社交工具主要是小企鹅,不经意间,就有一个网名“凌美泉-山口凌”的小企鹅头像,在我的好友列表上亮了起来。退休前我在一个新单位,闲暇比较多,就开始琢磨凌氏家乘,从而与网友“凌美泉-山口凌”有了不少互动,知道了“凌美泉-山口凌”真名张靖华,是个博士,他的姑姑嫁到了山口凌村,他用姑父的名讳做网名,以示与山口凌村的勾连。我们烔炀凌与山口凌同根同宗,自然就对靖华这位山口凌的小老表多了一份亲情。



通过靖华的博客与空间,特别是公众号《最忆是巢州》,读了靖华的许多关于巢湖北岸人文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感受着他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一路进步,对他很是欣赏。尤其是知道他是“巢湖半岛”概念第一人后,更是对他欣赏有加,觉得半岛概念的提出,以及他发现并提炼的半岛古村落“九龙攒珠”传统形制的推介,为巢湖北岸半岛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旅游开发开创了新空间,进而感叹后生可畏。这个期间,我的兴致由琢磨家族家乘扩展到发掘家乡人文历史,写作了以童年记忆为主要内容的《老家烔炀河》系列散文,还陆续采编了一些烔炀河各色家族、人物的传记篇什。由于关注的区域都在北岸半岛,所以跟靖华的线上交流更加多了起来。



虽然网上神交已久,但跟靖华从线上走到线下,却是一波三折。我的第一个集子《老家烔炀河》出版后,靖华索书,那时他在长临河街上布展半岛移民路线与姓氏源流,我正好因为合裕路大修而每周六从环湖大道回烔炀河看父母,长临河是必经之地,就约好在长临河见个面并赠书。那天我一早到达长临河,可他因事要到中午才能赶到,我性子急,就将书交给桥头饭店收银员代转,然后驱车烔炀河了。后来昂云先生约我们一起去柘皋吃过早点,我们也在靠山杨村、吴大海村等地,现场听靖华阐释他的传统村落环境提升改造理念,以及“湖山步道、寻山观海”的奇思妙想;网友李小华还专门攒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合肥小群,只有小华、靖华、汤总(增旭)和我4人,大家轮流做东小聚,好像以随笔文字辅以速写漫画形式记录展现环湖名镇人文历史山川风貌的动议,就是在一次小聚中聊起来的。但究竟哪一次是我和靖华的第一次面对面,还真是掰扯不清了。



学建筑规划出身的靖华有很好的绘画功底,我看过他的许多有关巢湖北岸半岛的速写,非常灵动,感染力很强。但不知道为什么,《环湖名镇长临河》的插图没有使用这些手绘,基本上都是黑白照片,感到很是遗憾。当然,这并不影响该书的魅力,我们跟随着靖华的笔触,走进有关长临河的各种故事里,把一个个迷惑解开,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很自然地明了了长临河的前世今生,知道哪些东西应该保护,哪些东西需要传承,哪些东西必须发扬光大,也看到了长临河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像葛剑雄教授说的那样,“他(张靖华)通过文献考证,查清了一些遗物遗址的来历,纠正了民间的传闻”,“他通过实地考察,恰当地解释了一些没有被文字记载的文化现象,并且发掘出对于今天还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因素,用于文物保护、环境修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


与读靖华的硕士论文《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规划与源流》、博士论著《湖与山——明初以来巢湖北岸的聚落与空间》有所不同,《环湖名镇长临河》的学术意义在散文叙事中娓娓道来,很对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的胃口,普罗大众都能看懂,也很容易吸收消化,并且通过这些故事,能更直接地感受到靖华深度介入的“湖山步道”“寻山观海”等成果的实际效应。



翁飞博士作为著名专家学者,也很欣赏靖华的文学表达,并予以高度概括和肯定:“作者竭力将有关古村落的传说故事、名山盛景、人文历史加以综合整理,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所谓寻山观海,是将四顶山、巢湖、山村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将环境提升工作与文化旅游工作的推进综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靖华开始了将传统古村落文化资源,与新时期文旅开发,相对接、相融合的创意与实践。”时代“为靖华这一辈后起之秀,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据说,靖华是从小喊着“小翁叔叔”长大的,难怪翁博士写靖华,总有种“舐犊情深”的味道。


我感觉张靖华这个年轻人很成功。他以巢湖北岸半岛人文历史为对象,以促进北岸半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目的,用建筑规划专业基础和历史地理研究视角,展开了艰苦的乡村考察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运用于实践,一直坚持不懈,无论是读硕还是读博,也不管是做大学教师还是做长临河镇挂职副镇长,十数年如一日,专注于做一件事。这样的人不成功,老天爷都不同意。当然他很幸运,一路尽遇贵人,理论上有葛教授、翁博士悉心指导,实践中有杨宏星书记(2006.11-2009.7任肥东县县长、2009.7-2015.12任肥东县委书记)保驾护航、朋友昂云倾力宣传,等等。



我是个家乡情结特别浓郁的人,眼里读着《长临河》,心里想着的却是老家烔炀河。烔炀河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增长迅速,乡村振兴显著。但作为江淮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待于更进一步,老街开发与未来发展也需要加大力度。作为烔炀河的游子,我退休后做了一些家乡人文历史的挖掘梳理工作,但主要还是兴之所至老有所乐,没有专业素养和科学方法,也囿于条件难以全心投入,所以收效甚微。



由于烔炀河历史上既不是军事要冲也不是经济重镇,所以见诸于历史文献的记载极为稀少,导致许多重大史实无从溯源与确证。我热爱家乡,也能包容家乡的一些暂时的落寞,但总是有一些现象让人难以释怀。比如,烔炀河镇为什么要改为烔炀镇?还有好多古村落的名字,唐家咀变成了唐嘴,四户许变成了四许,是跟三个字的名称有仇?好像也不是,因为六家滩没有变成六滩,大分李也没有变成大李。还有不能理解的是,那么有故事的腊鹅方村名,竟然被改成了南湖方,先不说什么历史文化底蕴,明明村子在巢湖和烔炀河的西边,这个南湖二字从何而来?估计只能解释为任性、随意和文化、历史的虚无。虽然这些现象可能事出有因,演变繁复,而且大都经年久远,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义,还是要常说和谨记的。



今天是过去的延续,未来烔炀河的振兴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支撑与传承。我一直希望能彻底解开烔炀河的一些历史谜团:烔炀河的人居历史源头在哪里?古镇建置始于何年?烔炀河的烔字为什么是火字旁,什么时候诞生或者改造的?烔河炀河汇合处最早在何处,后来又如何演化?烔炀河的码头有几个,码头兴衰对镇街经济文化有哪些影响?传说中的侨治城父县遗址是不是镇街西郊的堘子头?传说中的大小俞村金花公主确有其人吗?清军太平军为什么要在金鸡桥大战?古烔炀河十景是何人何时提出来的,有什么根据?


这些谜团和问号的解开,我做过努力,但无能为力。所以,需要家乡涌现出更多的张靖华式的才俊,更需要涌现更多的杨宏星式的伯乐。解开谜团和拉直问号,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振兴;不是为了滞留,而是为了前进。正如杨宏星对张靖华说过的那样:我们回不了过去,必须面向未来!



烔炀河与长临河一样,都是环巢湖名镇,各有优势,也各有挑战,未来的发展进步,当然应当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所以,张靖华《环湖名镇长临河》中呈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或许也有益于烔炀河。


辛丑年九月十三,2021年10月18日,星期一,于合肥北城滨河苑卧书斋

最忆是巢州致力于传递乡音乡情,鼓励家乡人书写家乡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55975.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