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到每日财经的一则数据:
整份儿名单包含着上市公司,还有没有上市的公司。
从17年末到18年初,我们不断听到裁员潮的新闻。
我们也听到很多企业一边裁员,一边放出招聘的信息。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做程序的友人聚餐,他们公司同样印证了这种现象,一边大批量裁员,一边招聘。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思维是错误的。
企业在不断的发展,有些坑已经不需要人了,但是又有新的坑,这个坑以前的萝卜填不了。
这间接的说明了,这些坑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如果采用现代机械化的管理,产生新的工作岗位是熟练机械化,懂得AI制作和操作的岗位,这就相当于,新的“坑”产生了。
问题是:这个“坑”,以前流水线的工人根本无法胜任。
这就是老萝卜填不了新的坑,老员工胜任不了新的岗位的道理。
所以,企业就会采用一种方式,裁掉被砍掉岗位的员工,重新再招聘能够担任新岗位的员工。
被淘汰的人,你们也不要骂企业,做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盈利,而不是慈善,如果不淘汰适应不了新岗位的员工就意味着,企业很有可能被拖死。
要怪只能怪自己,不与时俱进学习。
这种边裁员边招聘,不是老员工胜任不了现有岗位的工作,而是用人成本太贵了。
但是,如果这个员工要求再加薪到8000,这个时候公司就得考虑,如果这份儿工作招聘一个新人薪水大概是四五千,这份儿工作的技术含量又没有多高,都是按部就班的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儿。
这个时候,企业就会考虑到裁员,裁掉性价比低的老员工,重新再招聘性价比高的新员工。
从本质上讲,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交易,一方是支付劳动力,一方支付报酬。
但是劳动力和报酬之间的交易是有市场价的,企业和员工都会按照市场价来衡量自己的性价比。
当我们把员工付出的劳动力和企业支付的报酬之间看成交易的时候,自然会理解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做。
我曾经在做企业咨询案例的时候,遇到一家这样的企业。
但是企业不允许员工贪图安逸吃老本的,每一个老板都希望业绩越做越好。
这种情况怎么办?
企业通过换人的方式解决,把没有激情的老油条们砍掉,然后重新换新人拓展更多的市场。
听起来确实有些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老板如果没有这股狠劲儿,不推动企业发展,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为了企业不被淘汰,老板只能给员工们施加压力,逼迫着员工前进,养一群好逸恶劳的员工,意味着企业在慢性自杀。
华为就是一个案例,定期考核,不管你工作多久,一旦考核不通过照样被开除。
曾经有媒体报道过华为的“清理”机制:
华为有一个警戒线:
阿里同样如此。
每一个企业家们都有危机感,如果你们的老板没有危机感,不会给你们施加压力,那么代表你们的企业迟早会倒闭,而且在这样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倒闭不需要太久,半年、一年就足够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埋怨老板,等你们到那个位置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不逼迫员工成长的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这是间接的让他们成为一个被社会淘汰的“废柴”。
因为甲骨文让员工们在温床中舒服的呆着,提供极好的福利,在甲骨文工作的员工们严重缺少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导致甲骨文的员工们就如同温水里的青蛙。
甲骨文最后大批量裁员后,这些员工在其他互联网的企业看来就是鸡肋,他们在互联网的人才市场里,在能力上被其他企业的人才吊打的没有还手之力。
其实,间接来看,也是甲骨文公司的用人制度,让这群人最后被人才市场淘汰掉了。离开企业,或许他们会在心里骂企业,当初为什么不让他们多成长一下,导致人到中年被市场淘汰掉了。
以上是为什么企业边裁员,边招聘的原因。
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样无论你到任何企业都不会轻易被淘汰,不会轻易被替代。
更主要的是你不会被社会淘汰掉。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你被淘汰的时候,与其你再埋怨企业,不如反省自己,你自己都没有危机感,不为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去学习成长,凭什么让企业为你的人生买单?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如此现实,要想生存和立足必须在残酷的现实中,提高你的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的去充电。
近期热文:
李子柒:你凭什么这么红?
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4种方法必须掌握
董明珠的一则演讲,揭示了:管理高手都是从小事儿做起
你的朋友圈,隐藏着多少骗局
毕业生就业,3条建议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