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南宁油漆工招聘网(4000元起家)

  • 职业人才
  • 2023-08-08 20:00
  • 龙泉小编

01、中国包子第一股

2020年10月12日上午,身着笔挺西服、戴着一条象征吉利以及股票上涨红色围巾的巴比食品创始人刘会平出现在上交所敲钟台上。

伴随着清脆的钟鸣声,这个企业终于如愿插上资本翅膀。

根据巴比食品最新披露的招股书,该公司此次公开发行新股6200万股,拟募集总额为7.44亿元,发行价格为12.72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2.99倍。

根据上周五的股市收盘价,巴比食品创始人刘会平、丁仕梅夫妇身家已经超过55亿元。

这就是从安徽小农村里走出来的刘会平一手创办的巴比馒头,说起巴比馒头,几乎是承包了整个上海人的早餐。

至于创办人刘会平,一个卖包子的,为什么会给自己店铺起名叫做巴比馒头,看上去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其实这跟上海人的方言有关,因为在上海方言中,这种面里包菜的食物,就叫做馒头。

02、中国面点师之乡:江镇

从江镇走出来的刘会平,继承了江镇人做面点的精神,可以说刘会平的成功离不开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江镇有着中国面点师之乡的称呼,据统计,江镇3.7万人中有近2万人从事馒头等面点行业,占比约百分之54,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五个半从事面点行业。

每年,这些面点行业从业人员创造经济效益40多亿元,在全镇收入占比达到75%。江镇农民人均储蓄、存款总额居全县前列,有人称之为“江镇现象”。

安徽人都知道,怀宁出了个江镇,从怀宁县城前往江镇,一路上是连绵的山路、茂密的树林。

以前的江镇下大雨,车子根本进不去,只能走,现在进出江镇都是水泥路了,开车仅需四五十分钟。

江镇这里一栋栋小别墅排列的整齐划一,看的出来,这些洋楼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宽敞的马路取代了十几年前的泥泞土路,一眼就能辨别出与周围村镇有些不同。

在怀宁人的眼里,江镇人有钱,就好像怀宁人都有钱了一样,怀宁以前是个穷地方,是让别人瞧不起的,现在江镇有了钱,外地人也就不太好说怀宁穷了。

是江镇人的努力致富给怀宁长了脸。

03、刘会平的发家之路

江镇在明清时期还曾有着水路码头,但在改革开放之初,江镇确实是由一个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所组成。

因为穷,没有钱修路,交通也极为不便,改革开放后,有着面点手艺的江镇人开始离开家乡,外出打拼。

江镇最早的成功故事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何晓红在江苏开包子铺成为江镇第一个“万元户”。

有了何晓红外出打拼成功的案例,在当时淳朴穷困的江镇人的心中,渐渐弥漫出一种普遍的想法:

有本事的都出去了,回家的基本都是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所以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面漂着,也不乐意回家。

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也激发了只有初中毕业的刘会平,想要脱贫致富的想法。

刘会平坦言,他最初的致富想法并不是做面点,而是养猪:“一年养100头猪,一头猪赚100元钱,一年就能赚1万元钱。”

他说起当初的想法,眉宇间还挂着笑意,但是养猪需要本钱,家里不富裕刘会平只能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辍学后,刘会平看别人大多去做油漆工,挣钱也不少,也就跟着外出学做油漆工了,油漆工不用干重体力活,算是一门手艺,也不要什么投入,一顿饭就能拜个同乡人当师傅。

只要打工就能赚钱,成本更低,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江镇人的首选职业。

不过在当了一年的学徒后,油漆中散发的刺鼻气体让刘会平感到身体诸多不适,挣这点辛苦钱还要搭进去身体,为了身体健康考虑的刘会平放弃了油漆工的工作。

这时,刘会平将目光转向包子铺,这个想法并不是突发奇想,远有何晓红发家的事迹在江镇流传,近有自己家的姐姐已经凭借卖包子挣了钱。

刘会平当时便一眼看好了这条路,他觉得能挣钱。

他的姐姐和姐夫结婚后就已经跑到外地打拼,在江苏常州开了一家包子铺,做了一年的时间,虽说生意不算红火,但也略有盈余。

刘会平不管不顾,就千里迢迢跑到常州投奔姐姐,其实这种现象在江镇很常见,亲戚之间相互提携,是江镇人在外闯荡的处世哲学。

老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做生意,被人找麻烦是经常的事,有了亲戚间的相互帮衬,那些故意找麻烦的人也会收敛很多。

同时,做面点的手艺也在江镇外出打工人的手里代代相传,刘会平姐姐、姐夫的包子手艺,也是从亲戚那里学到的。

为了节约成本,减少租金,3个人的店只有五六平方米,加上包包子的面板很大,面板一支上,整个店铺就显得相形见绌,转个身都费劲。

到了晚上,姐姐和姐夫睡在硬邦邦的地板上,刘会平就睡在雨棚下面,周围没有任何遮挡,天气暖和的时候还好,天气一冷,就像是睡在大街上一样。

在姐姐那里学了三个月后,刘会平觉得自己做包子的手艺学得差不多了。

况且一直待在姐姐这里不是个长久之计,即使是一家人,时间长了也难免心生嫌隙,他便有了独立门户的打算。

本着有困难还能相互照顾的想法,加上在这混熟了,刘会平选择继续留在常州,就又租了一个店铺,摆上一个案板,既当老板,又是伙计,就算自己开业了。

因为成本低,找一块案板、一个面缸,再买点原材料就可以开张,开包子铺确实是个适合的创业项目。

开包子铺还有别的好处,当天可以盈利,投入少、风险低,就是是个出力的活,好在正值壮年的刘会平有的是力气。

毕竟是自己出去另立门户,经验不足,刘会平的生意做得不太行,每次开店,多则坚持几个月,少则只能撑过十天半个月,这让他十分苦恼。

常州生意不景气,后来他就跟着姐姐、姐夫辗转贵州贵阳、云南昆明,又一个人去广西南宁,但始终生意平平。

唯一一次做得不错时,一天能赚1500元,却因为商铺老板临时毁约而终止

首先来到上海的姐姐和姐夫,觉得上海人有钱,上海的生意好做,又一次将刘会平叫到了身旁。

但令刘会平备受打击的是,生意又一次亏掉了,屡次遭受失败的他,开始思考到底为什么做不下去。

仔细分析后,他发现是自己对上海人的口味不够了解;没有产品质量意识,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也没有注意员工形象,卫生上有缺陷。

上海顾客要求高,差不多肯定不行,一定要精益求精,刘会平总结出这一条生意经。

04、刘师傅大包

2001年,带了4000元闯荡上海的刘会平在把家底赔光后,又向着亲戚借了钱,在市口人流量不错的黄浦区南京路开了一家包子铺,起名叫刘师傅大包

开店之初,刘会平就遭到一位安保人员的嘲笑:“你在这里卖包子?喝西北风去吧。”

刘会平当时愣了一下,他与这个保安素未谋面,两人之间更没有什么过节?

几年的打拼磨光了刘会平的锐气,也让他变得成熟稳重,被羞辱后的刘会平第一时间并不是生气地上前和这个安保人员争论出高下,反而是暗自思索。

不由得怀疑起了自己的决策是否真的正确,连一个安保都觉得在这里卖包子行不通,难道自己真的把包子铺开错地方了?

不过刘会平哪会轻易放弃,他要证明给自己保安看,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

刘会平是个聪明人,他懂得做食品生意,不仅要抓住客人的胃,也要抓住客人的心。

有人看到有一家新开张的包子铺,便想上来尝个鲜,那人看到笼子里的大包,牌子上却写着七毛一个。

上海人个个精明得很,这么大的包子,这么便宜,一定是皮厚馅少,要不然根本挣不到钱。

这般想着,便停下了脚步,正在犹豫间,包子上飘来的香味像是勾走了他的魂,就这样鬼使神差地买下了一个包子,可他却没想到,这一口下去,却是满嘴流油的包子馅。

这样的包子皮薄馅大,不仅好吃还实惠,怎么不招人喜欢?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况这是在闹市街头,一传十,十传百,刘师傅大包的名声响彻整条街。

一个包子一毛钱利润的刘师傅大包,一年卖了近三百万个,平均每天卖出去一万个,开张一年便挣了30万,堪称业内神话。

05、上海人的早餐:巴比馒头的行商之道

2003年,已经将刘师傅大包店做大的刘会平,为了使上海人更容易接受刘师傅大包,将名字改为巴比馒头,一个既洋气,又接上海地气的名字。

有了之前的教训,刘师傅大包开张之初,关于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刘会平就严格把控,青菜洗六遍,一遍也不能少。

上海顾客看到刘会平如此,扪心自问:就连自己平常自己家里做菜,菜都洗不上六遍。

这让顾客对于刘师傅大包一致评价道:“这样的包子,吃起来放心!”后来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刘会平就想着扩大生意规模,陆续开了几家分店。

开了分店,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食品卫生问题就不好把控,容易出问题,担心因为分店为了节约成本在食品卫生这一方面做手脚的刘会平,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主意。

2004年,巴比馒头建立了自己的包子工厂,在工厂内建立包子生产线,所有的分店只能卖不能做,就这样食品卫生问题被刘会平牢牢把握在手中。

只有人还不够,刘会平还想到了用机器建立第二道检测防线,他从国外进口了一台监测仪,所有包子馅料都要由这台机器检测,检测不出异物,馅料才算是合格。

在工作人员的记忆中,监测仪有一次检测出异物,是粘在一片海带上的没有洗干净的一颗微小石粒,照样没能逃过机器的“火眼金睛”。

2005年,正是流行商业加盟的时期,巴比馒头想要进一步做大,这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这一年,刘会平开启了巴比馒头的加盟的模式。

从2009年开始,巴比馒头在长三角地区的加盟店就多达3000家,可在那些江镇老乡的眼中,刘会平的生意做大了,但是名声差了。

并不是刘会平有了钱就瞧不起老乡,而是刘会平天生就有一种成为企业家的行事准则。

06、就事论事,不搞老乡关系

“来加盟的人,我不会问是不是老乡。越是喜欢套近乎的老乡,当他做得不对时,我可能惩罚得越厉害。”

刘会平从不去看加盟商是不是江镇人,老乡也得按公司规矩办事。

2007年,就连江镇第一个成为万元户的何晓红也成为了加盟商,少年时代的刘会平不说崇拜何晓红,但肯定羡慕过她。

可直至何晓红退出加盟,刘会平也没有找她聊过,这看起来不近人情,但却是巴比馒头最终成为上市公司的经营之道。

07、江镇人,江镇魂

年近50岁的刘会平再也没有年轻时独自一个人撑起一个包子铺的精力,可他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家乡的教育一直是他关心的问题,吃过没上学的亏的刘会平,决心帮助家乡的教育事业。

2003年,创业初期的他就捐款10万元,用于改善母校江镇初级中学的教学条件,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2014年,他出资500万元,成立安徽怀宁独秀教育基金会用于捐助怀宁的贫困学生。

自2003年至今,刘会平在公益助学金方面一共投入了730万元,带领企业累计投入公益资金310余万元,资助了八百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当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刘会平说他在出来打拼时,就想明白了,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做自己想做的事,为家乡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

“什么样的人生有价值?归根结底,推动社会进步的还是人,所以教育问题是最根本的。”刘会平说起自己的理想,“要赚30个亿来办教育。”

有人问他,公司上市了,这个梦想还在么?刘会平置之一笑,翻出他与江镇相关负责人的对话。

刘会平的建议中除了要改善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以外,还有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改变激励机制等目标。

2017年,他签署了一份承诺书,将他所有股份收益的百分之40捐赠给了国内教育基金,百分之60奖励努力工作的公司员工、帮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

没有给子女留一分钱,近乎于捐出全部家财。

2017年4月,刘会平加入民建,现任民建松江区委副主委。

2018年春节回家,听说他把家产捐出去的母亲十分赞同他的做法,这个受了半辈子穷的老人,怎会不知道钱的重要性,但老人更看重的是儿子有一颗善心。

2021年4月30日,刘会平当选为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和安徽省工商联联合主办的“口子窖新时代新徽商2020年度人物”。

2021年12月19日,刘会平荣获“2021年上海商业优秀创业企业家”称号。

一天早上,程小姐在普陀区怒江路一家“巴比馒头”店买好两只包子,急匆匆地赶往附近的公司上班。

她说,隔三岔五就要在“巴比馒头”店买几个自己喜欢的包子,有时候还会给两个孩子买小猪奶黄包吃。到上海工作生活10年,自己也吃了10年。

刘会平的包子能做到这种程度,离不开他本人深谙这食品行业的行商之道。

顾客们喜欢什么样的食品?这也是他经常思索的问题。

他说:“从一个人的手工到一家企业的运营,我不相信什么偶然,坚持的永远是两颗心——良心树品牌,匠心铸品质。”

关于公司,刘会平也提出新的发展之路,蔬菜的半成品加工,刘会平坚信这其中的广阔前景,并以此为巴比馒头的百年发展之根基。

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将巴比打造成“中华包点世界第一面点品牌”。

参考文献:

1、新民晚报.《每天卖出400万只巴比馒头,这名徽商在上海成就“包子传奇”》

2、解放日报.《人物|差点成油漆工的安徽老板,一手做起了上海人爱吃的巴比馒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60183.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