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招聘短文(疯狂的招聘)

  • 职业人才
  • 2023-09-23 16:01
  • 龙泉小编

2022毕业季,史无前例的1076万毕业生

引自自媒体大佬、一贯正确地站立于紫禁之巅的胡锡进老师的统计数字:2022年,我们的毕业大学生人数将会达到史无前例的1076万人。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解决、解决效果究竟如何,当然会关乎到数以千万计家庭的幸福与否。

除此之外,长远来看,可能也会有蝴蝶效应存在。无形之中关乎到现实风气的形成,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戾气的丛林,或者是友善的桃花源。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好解决,当一些经历了十五年,甚至于二十年寒窗的学子走出学校时,吃惊地发现自己和那些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的人们一个起点——甚至起点还不如人家高;当他们觉得自己付出很多,收获很少的时候,最好的结果无非就是自我反思——解剖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进行自我否定:学习并不代表一切,我是一个高分低能儿。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并不以为我们的教育环境会有更光明的未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进一步降低,知识无用论一定会有生长的土壤,教师的教育环境也会更加恶劣。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这些人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苛责没有意义。他们终将会在不断的自责下幡然醒悟:并不是自己出了问题,而是现实规则和书本知识完全脱节。

如果他们没有成为一名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始终保持一种纯洁的书生意气、劳动人民本色,在自怨自艾的躺平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一种戾气,并且逐渐弥散开来,影响一定无处不在。

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他们的,他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非常重要。

很不幸,我们在他们进入职场之前就给他们上了失败的一课,告诉他们:悠悠万事,以前叫做“关系”,现在叫做“人脉”,或者叫做“情商”的东西,非常重要。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起而行之,或者继续、传承这种衣钵;或者把希望关在潘多拉的盒子里,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这种最坏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结果吧?

毕业季的近亲繁殖——即便不是萝卜招聘,那也一定是近亲繁殖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陕理工的一则疑似“萝卜招聘”冲上热搜:在该学院的教师招聘中,有三名学子一经毕业,就通过招聘,华丽转身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但在这通过招聘计划的【三名教师】中,【学校BOSS的子女就占去了两名!】这怎么可能不让人浮想联翩:究竟是不是典型的近亲繁殖?

因为这么一件事,我码了一篇四千字的短文。没想到,在阅读量刚刚过万的时候,我收到了今日头条的私信:言辞过于激烈,只推荐给粉丝。

想来想去,我的所谓激烈言辞大概也就只有这么一个词语——近亲繁殖。

这难道不是一种近亲繁殖吗?只要一个人的视力不存在问题,被招聘的教师是学校BOSS的子女,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一个生产铁杆庄稼的地方聚集了具备血缘关系的人群,这怎么就不是一种近亲繁殖呢?

或许,你可以否定这是“萝卜招聘”——查无实据,但你根本无法否定这就是近亲繁殖啊——血缘关系怎么推翻?

我始终相信这么一点: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司法一样,是公平道义的最低线。

正是因为它们的这一特点,必须将所有可能的人为干预因素排除出去。在理性占据上风的地方,一定不要相信人性。如果人性可以信赖,我们还要制度和法律干什么?

至少在我们存留地球的岁月里,不可能看到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在同等条件下,选择牺牲血亲的一生幸福,为他人的一生幸福着想。

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不相信:一个人精通水性,这个人的孩子和另一名素不相识的人的孩子同时落水,当他只能救起一个人的时候,他会选择别人的孩子。

当然,这里不排除个例,但你不能拿个例当寻常。

如果个例可以代表一切,守株待兔的成语不会是贬义性的:毕竟,一只兔子真真实实地撞死在了树桩上,那个宋国的农民应该一直守在那里。

我只想问问:如果是你,遇到了上述的两难问题,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我会放弃自己的孩子,那么,我真要感到一种欣慰——这是一个多么昌明进步的君子之国!

再举个例子吧——

湘乡人曾国藩,被称为做到“三不朽”的第一人:完成了“立德、立言、立功”的壮举。他是近百年来,建立了不世之功的名人的心中偶像(我不敢说他们的名字)。

但曾国藩在亲情面前,同样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公平道义。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一员猛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但他生性凶残,杀人如麻,有损曾国藩的清誉。

“曾剃头”,这个并不友善的绰号一度让曾国藩懊恼不已,甚至于见人就解释:自己根本没那么杀人如麻。“曾剃头”这个绰号,很大程度上就是拜曾国荃所赐。

曾国荃的嗜杀有无数例证,他经常屠城,并且还是在打了胜仗之后,对方已经投降,仍然对非战斗人员大开杀戒。

这一点让曾国藩的许多智囊看不过去,赵烈文等左膀右臂经常都对曾国藩提出过意见,希望他能够约束自己的兄弟,不要做出那么惨无人道的勾当。

说到这里,大家总有一种想法,觉得古人就是有妇人之仁,不如您决绝——赵烈文就是代表。事实上,是你不了解赵烈文,这个人可绝对不是什么文弱书生。他经和曾国藩长谈过将来的国运,给出“清王朝已经抽心一烂”,“五十年后必然覆灭”的结论。这些结论,当然都被历史印证了。

除此之外,那个写出“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不爱官、不爱财、不爱命”的彭玉麟,也曾经怒气冲冲地给曾国藩写过一封信,直言不讳地要求曾国藩物理消灭自己的这个亲兄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向来不爱动怒的曾国藩接到这封信之后,气得大骂:你想让我杀了我的亲兄弟吗?!无论他犯了什么错,总不至于要他的性命吧?!他可是我的九弟——亲兄弟!

当然,曾国藩就是曾国藩,震怒之后的他并没有难为自己一手提拔的彭玉麟,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也没有按照彭玉麟的话去做,只是给自己的弟弟写了一封信,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要求他必须有所收敛。

曾国藩尚且如此,普通人难道可以免俗?

总之,永远都不要相信人性!近亲繁殖永远要不得。即便近亲繁殖在一两个个案里不会表现出怪胎倾向,但从总体来看,出现怪胎的概率低不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古人尚且知道“回避”制度,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如果出身可以决定一切,如果生命孕育的时候就要感叹自己投胎技术高超,这是“哀莫大于心死”的一种悲哀。

举贤不避亲?说出这话的人,指定有什么毛病。

一些人说“举贤不避亲”,只要这些人有真才实学就没什么问题,我觉得非常荒诞。这些人如果不是智商有待商榷,就是包藏了什么祸心。

举贤不避亲,这一句话粗看当然没有问题,但这一句话属于断章。断章的话多了去了,每一个断章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如果你把这些话堆叠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强调任何前提的“举贤不避亲”,一定是一种廉价的心灵鸡汤。

举贤不避亲的原话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只强调“不避亲”,“不避仇”在哪里?所有人都非常容易做到“不避亲”,很难做到“不避仇”。

在我看来,举贤不避亲的时代,一定是人才凋零、萧瑟荒芜的时代。只有人才凋零到关乎危急存亡,才可能“举贤不避亲”。我想问一下:我们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时候了吗?

感情每一年高达数百比一、数千比一的招录比(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都没有什么意义,感情里面找不出一匹千里马,只有BOSS的子女才是千里马?

果真如此,那一定是大学的招生制度出了问题,或者是大学的培养制度出了问题。如果是这样,陕理工的“萝卜招聘”事件,所指向的改进方面就大了去了,需要反思的层面可谓惊人。

退后一万步说,在这件事里秉持“举贤不避亲”的那些人,难道没有看到下面的文字吗?

即便那些乌合之众看不到这些文字,陕理工的相关人员却不可能看不到这个《规定》——真拿这个《规定》当“龟腚”了吗?

留意上面的用词——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其他亲属关系,陕理工遵守这些规定了吗?

怕的是这种说法:这事儿,他们不专业。

我在码完关于这件事的第一篇文字之后,收获了今日头条小哥哥小姐姐的回复:文字过于激烈,引导了不好的讨论。

究竟有什么样不好的讨论呢?我又想了想,大概是留言之中的这样一些文字:陕理工的操作不专业。现在流行的是,A把自己人介绍给B,B把自己人介绍给C,C再把自己人介绍给A。这样一来,在人情上形成了一个闭环,组合成了完美的“人脉”圈子。

“不专业”这个词语包含了一些无能为力的幽默,无端让我想起了黄渤主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

剧中,道哥撞破自己女友另寻新欢之后大动干戈,要绑了谢小盟,向谢小盟的老爹索要价值连城的翡翠时,同样给道哥戴了绿帽子的黑皮说道:“这事儿,我们不专业啊!”两者是不是都挺魔幻的?

我的那一篇文字,下面的很多评论在告诉我:如果你的目光投向烟草和电力,你会发现,这种事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司空见惯。

看到这些评论,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小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可是,我又觉得:只有自己不停地码一些字,使之形成一个舆论环境,可能才会改变现实情景。

这件事情不够专业,似乎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有一个出口。如果这件事专业了,专业到我们找不出瑕疵,那才是一种深重的悲哀。

对相关方面来说,应该借助这一次“不专业”的操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或者说,能够对以往清一清帐——就像人教版的教材插图一样:二十年内没有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要倒查二十年。

陕理工的最终结论已经形成,会择期公布

在我码这篇文字的时候,事情不过过去了一周。

原本,我以为这件事情的调查会旷日持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出结果。但这次我错了,陕理工说:已经形成了最后结论,择期公布

我不知道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但我认为:只要这里面存在问题,请一定抱着“杀鸡骇猴”、以儆效尤的想法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或者说,“杀鸡”已经无法“骇猴”了,而是到了“杀大象骇大象”的时候了

我不相信陕理工的那么多BOSS,天天在一起工作、聚餐,会对这件事毫不了解;我也不相信,陕理工的那么多BOSS,天天在一起工作、聚餐,这种风气仅仅是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个例。

只有用重典,只有对这些利益链条上的所有人祭出重拳,并且广而告之,这才可能有效震慑一些蠢蠢欲动者,才会让风清气正。而不是让这些人觉得这就是一种儿戏:有错就改,改了再错,错了再改,千锤百炼。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事情?

如果我的身边没有这种现象,我哪里会关心这个冲上热榜的事情?具体事例我在上一篇文字里已经叙述过冰山一角(这是那个链接)。

此外,这种事情多到罄竹难书,如果我全盘写来,简直是对自己的一种二次伤害,很多时候我也不愿意写——这大概是善良之人的通病吧。

我只希望,今后不要再有这种现象发生。

我只希望,这次“不专业”的招聘,可以受到重惩,千万不要出现人们口中“专业”的招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70817.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