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是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核心系统,而ERP解决的问题就是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在数字化的环境下,传统ERP和业务财务一体化理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传统的业务业财一体化,更多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在业务发生的同时产生财务信息。但今天,从业务发生到记账凭证再到会计报表,业财融合更多是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对业务进行分析。随着企业业务越来越复杂,对业财一体化数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本期「此企彼服」,我们邀请了波士顿咨询Platinion董事总经理陈果、雨轩股份 CDO 罗明霞、赛意业财财务解决方案副总经理姜喜峰、先胜业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胡彦轩以及云钠科技CEO鲍雨,共同探讨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好业务财务一体化。
罗明霞:回顾会计的发展史,可以用56个字来概括:天生一体、从未分离,高度概括、一直发展,货币计量、分类归纳,万物互联、前后贯通,数据爆发、洞察全局,辅助管理、智能决策,深度融合、合二为一。
“天生一体”是指会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记录了。早期人们以结绳记事的方式进行记录,核算内容根据用途进行分类,例如以狼牙、果核等不同类别的物事进行区分,进行汇总核算。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货币出现,诞生真正的会计,以货币计量为标准,可以全面的、连续的、系统的记录和核算经济活动。
之后,因核算越来越精细,业务和财务慢慢开始分离,甚至变得抽象。会计成为一门学科,对所核算的内容按照目的进行分类,产生一堆会计准则;又对每一项业务进行规范,产生一堆指南,中国对行业还有会计制度,变得越来越抽象。
后在美国,精益化的生产使管理会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分离后,财务主要是财务报表,管理会计主要是做内账供内部查看。
现在随着大部分的国际跨国公司越来越成熟稳定,以及数据标准电子化,采用财务共享和业财BP的方式,业务财务和核算会计、管理会计划分地更加清晰。
在中国对于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非常关注企业的增长以及内部管理,精益管理会计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使得会计凭证由人工转向自动生产,核算空间缩小,会计人员需要转型,更多要看数据背后的经济问题,以及如何为企业赋能,管理会计将迎来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如今,更多企业通过各种数据分析,也即是业财一体的方式搭建各种各样的服务,打通系统数据,进行全局的洞察。在数据爆发的年代,数据是最大的资产,CDO有一个天生的优势,就是能够洞察全局的数据。
因此,CFO要转变成 CDO,把所有的数据利用起来,进行挖掘、分析,为决策做贡献。从辅助管理的 BP 以后,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智能决策,最后将是深度融合,合二为一。
姜喜峰:业财一体主要分成两个阶段:
1.0阶段,也即传统意义上的业财一体。无论是在ERP内做,还是在业务系统对接核算的实现方式,处理的都是企业内部人、财、物相关的业务活动,然后到财务记账的一体化。其体现形式是业务活动到财务核算结果的自动产生,更多是企业内部的一体化,或者说是“内循环”,是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到财务账务生产的过程。
虽然会兼顾一些财务管控规则的落实,比如说预算的管控、支付的管控等。但对财务部门而言,更多关注的是财务凭证的产生,没有太关注业务本身的合理合规。
2.0阶段,是全价值链的业财一体化。随着企业的交易链条越来越长,交易形态越来越复杂,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已远远不够,需要从内部价值链走向外部价值链的协同,同时满足业务和财务共同诉求。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多口径的数据,要能够沉淀出业务财务需要的信息,核算财务需要的信息,管理会计需要的信息。
从深度上,比原来的1.0阶段增加了很多外部的循环,是一个内部循环加上外部循环的全价值链的变化;
从宽度上,不只是关注财务结核算结果的自动化,更关注一些业务过程以及业财过程中的协同。
胡彦轩:业财分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自动化的核算,是稳态的来源数据;
另一层是分析,也即企业绩效管理或者管理会计,是越来越敏捷的一种数据治理的决策形态。
分两层的核心逻辑在于,当发现要横着看问题时,要看整个企业价值链,面向客户的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看投资回报时,所动用的数据不是以前 ERP 的任何一个模块,应该是很多模块,从销售到采购到供应链到人力,可能贯穿所有的业务系统,做一个横向的以新的管理视角为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或以投资回报为核心的一种数据建模。
所以,有一种概念就是业财融合看起来是业财融合,其实做的是业业融合,是拿财务当做一种翻译的语言,解释业务和业务的环节之间数据孤岛如何打穿,如何以一个更高维的商业化视角看问题,也即是通过数据治理的方式最终达到商业洞察。
此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场景化业财,上层的商业洞察不再是一个稳定的报表,而是可能和领导人的观点、行业的发展、短时间的倾向性、想搞清的问题有关。而这些问题背后所动用的数据是一样的,就是企业实际发展的全量业务数据。因为业务数据本身是客观的,只是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支撑最近的商业决策。
陈果:业财一体化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一体化,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横向的一体化,就是业务和财务把信息或数据实时处理。从上到下,纵向的一体化,当交易数据都记录之后,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可能对数据的丰富度要能够排列组合起来,产生对业务洞察的结果。
罗明霞:在企业里面,作为 CFO 要推动一些数据治理,最难的问题之一就是数据本身的准确和实时。尤其在民营企业、创业企业,因为业务不规范,导致很多数据面临断点、不准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的搜集,影响数据分析和洞察。
第二就是数据治理和数据标准化难。有些企业不一定有组织变革的能力,数字化管理部门可能也缺乏一些管理和考核的手段,很难统一进行数据的治理和分析。
姜喜峰:一些企业在做完 ERP 或者管理会计后,又要去做业财一体化。因为当时ERP 处理的还是交易层级的,是财务核算层级的业财一体化,而且过程不完整,没有做2.0阶段,得到的依然是核算的结果。
第二,业务口径、财务口径、管理口径对不上。因为过往 ERP 处理核算的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可能处理管理口径。
今天更多是提“业财融合”,《会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和《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企业加强“业财融合”,拓展财务的职能。这与原来讲的业财一体化有较大的区别。
现在的“业财融合”有三层的含义:
一是原来的业财一体化,就是业务到财务核算口径的过程。
二是业管融合,就是管理会计要和业务融合,把业务流程和管理的诉求、管理会计的规则融合起来,满足管理上的过程管控以及管理口径数据沉淀的要求。
三是管财同源。每一个业务流程既要考虑业务口径,又要考虑到财务口径,还要考虑到管理口径。
这几年,只有把三层含义的业财融合做出来,才能满足业财一体化的流程。
胡彦轩:目前的挑战有两点:
一是流程断点。因为各种的信息化的原因或者管理的问题,导致没有按照同源的数据输出财务数据和管理数据,口径对不上。
二是很多公司在上信息系统的时候,用上法定报表的思维方式做管报。可能法定报表有正确的答案,但管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停变化,包括颗粒度的差异、时间点的差异、多分类口径的差异等,是不稳定的。
从此视角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数据治理所需的工具要越来越敏捷,低代码式,分析人员自己要有能力抓数据,横向竖向看问题,管报可随时查看,从中能找到一些信息。
另一个是面向价值的组织结构。很多数据不一体,主要是过去组织结构是面向流程的,而财务要回答老板,面向客户的投资回报,面向产品的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等,本质问题是有没有一个部门是面向拉通整个价值链去负责的。
比如,一些制造业有履约管理部,为保证合同履约产供销协同由一个部门来负责。还有项目管理部,以项目为价值链拉通,所有的环节、成本都向项目收集,这个可能就延展到信息化架构里,以前做SAP ERP,有一个特别的模块PA(项目管理模块),把整个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一个商品从研发、投产、量产、售卖、售后,按照PA里的项目号进行全部归集,打标签。横向拉通后,可以按照项目、客户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也即是有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反向可以向大家提要求。
管理报告最难的也是没有人提要求,和ERP的人说清楚到底按照哪些分析维度,以后会怎么变化,然后再反向去做数据底层的抽取、治理。
鲍雨:财务过去是一个比较偏稳态的应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业务其实是敏态的应用,业财一体化背后的底层逻辑更多是如何用敏态的方法打通,在稳态和敏态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的渠道。
例如,不同电商平台会开不同的店铺,平台后台会把每天的销售数据开放给店家。如果只开一家店或者有t+3/t+5统计分析维度需求时,可以登录后台下载数据,根据自己需求做成各种财务报表。
但随着现在人货场体系的变化,以及线上化,多店铺的发展,每一家店铺有不同的后台账号,分析维度变成t+1/t+0。如果按照传统ERP方法建立运营分析报表、财务分析报表,比较费力。通过RPA、API或者爬虫的方法,可以迅速抓取数据,再通过一些分析的维度或者BI的展示,可以建立敏态的应用。
业财应用可能未必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或者单一的场景,更多的是可以联想的空间,怎么通过敏态的方式打通稳态和敏态中间的界限。
陈果:财务的本质是稳态的,因为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会计准则,是有底线规范的。而业务却是随时在发生变化,不过也有些业务先天性质是稳态的,最典型的是制造业,有很多制造工艺的标准。另外,金融行业业务也没有太多创新,更多的创新在客户服务形态。所以,业财一体化的稳态和敏态,实质是业务的稳态和敏态。
不同行业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特性各不相同,例如制造业的ERP作为核心业务系统,业务流程的业财融合实时程度就比较高。早期做 ERP 有个说法叫三流合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一,这种特性在制造业中才有。
电商行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实是不合一的,因为下单意味着信息流发生,付款表示资金流产生,但送货也即物流并未发生,是不同步的。业务和财务之间存在割裂,解耦关系较大。
罗明霞:不仅要做敏态的系统,还要关注数据的开放性。
比如专门做会议的企业,会议费用要计入公司的收入,如签订一年的合同,一次付清和分次付款时,会计要有规则进行收入确认,这时就需要把眼光放在外部,打通外部平台,拉通对方数据。
另外,像快消品,如电商淘系有数据管家,当电商平台店铺在双十一有几个亿的成交额,而客单价仅是几十元时,要把全部数据拉通,数据量和工作量都很大,拉通外部的数据更为重要。未来的发展不仅是内部产生的数据,外部前端的数据更及时、更重要。
会计最后是要给企业增加价值的。所以,我们需要和自己的生态伙伴,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要做价值共创,打通数据,上下融通,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在决策方面的价值信息。
姜喜峰:传统制造业业财一体化更多是纵向,如应收应付都是纵向的。现在慢慢发现一些横向的价值链,比如某公司有几千个销售,从销售任务的分解到销售资源的配置,销售费用的消耗,到销售目标的达成,传统ERP、CRM不能很好的解决,因为它不是纯业务或纯财务,而是一个业财融合的场景。
对于复杂的交付场景,从合同履约到回款,里面可能涉及多口径的应收、对账、催收、回款、应收责任转移等。如企业每年有 50 亿的收入,但应收账款有80/90亿,回款周期长,无法跟踪责任人。所以,未来要建设从合同到履约完整的链条,解决长周期应收无法跟踪的问题。还有如重资产行业,现在越来越多地要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跟踪,这也是非常典型的业财一体化的场景。
无论什么行业,在做业采一体化的时候,要考虑两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每个价值链都要完整,满足业务和财务共同的诉求。
胡彦轩:业财一体化更多是财务分析的方法论。一个企业可能是制造过程短一些,销售链长一些,但任何一个经济体最终都是面向客户创造价值。
连锁零售以门店或者经销商为单位,保险以客户为单位,拉通整个公司全价值链。在价值链上有投资回报数据的归集和无限的优化,整个价值链与制造业有很多共性。共性的背后,有稳态和敏态的逻辑体系。客观存在是稳态,主观洞察是敏态。
客观存在就是企业的经营业务,相对是比较稳定的。而敏态,如连锁零售不同品牌有不同玩法,如麦当劳品牌很好以开店为核心,星巴克认为增加附加值很重要,瑞幸咖啡以客群场景化的价值为导向……在不同思维模式下,对于业务的洞察,在做管理会计时候算投资回报,再沿着投资回报进行精益化管控的方向可能就会不一样。
区隔稳态和敏态之间的分界线叫知识图谱,业财也有一个概念叫业务知识图谱。财务是业务的描述语言,业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网络,如今天收款是因为昨天开票,开票是因为上周发货,发货是因为之前签订合同,是一个网状关系,是稳态的。在业务网上,通过搜索、查询、BI分析等,基于不同视角,在知识图谱上做各种假设、分析洞察,就是敏态。
这样的架构放在各行各业,从方法论的角度是一样的,无非是不同行业的业务链条不一样,所思考的攻击点不一样,上层敏态的结构差异就会很大。
Q1:RPA 、API能实现业财一体化吗?
陈果:RPA、API其实是不同的系统集成方式,没有 API 的情况下,用 RPA 来集成,通过屏幕抓取;有API的话,自动实现服务与服务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就是间接的数据通讯和直接的数据通讯。
无论是RPA,还是API都只是技术实践方案,最终目的实现两个应用之间或数据服务之间数据通讯的问题,一个是业,一个是财。
鲍雨:RPA、API本质上解决的是一体化中间的问题,API 是结构化的方式去解决一体化的问题,在数据库层面通过接口打通。但有一些情况无法通过接口打通,就要用RPA打通,解决连接的问题。从效率上,API 效率高,RPA效率低一些,但可能成本更低廉,更敏态,更柔性。
华为2022年出版的《企业应用现代化白皮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未来的基础架构底层首先是去 IOE 化,之后应用架构也会发生变化,API层面会做厚,很多公共组件会放到API层面。这样在敏态的环境下,可以通过低代码开发平台,构建各种各样不同的应用。
但目前国内API 生态并不像美国那么丰富,RPA解决的是在 API 生态不丰富情况下系统打通的问题,打通后就可以通过低代码开发平台,加上BI、业财一体化的产品,完成业务财务一体的应用。所以其实它是一个底层数据连接的手段,只是解决一体化的问题。
Q2:财务 BP、管理会计和FP&A(计划预算和财务分析)之间的关系?
陈果:像IBM这种大型国际公司,财务一般是三套体系:
第一套是财务共享,主要是做操作性财务处理;
第二套是总部财务,主要做投融资,库产管理等;
第三套是业务单元,主要做计划预算,财务分析等。
而无论是财务BP、管理会计,还是FP&A,其实都是一件事,做计划预算、财务分析的工作。
罗明霞:我看到未来一个方向,已经没有那么多分别了,只有数字化管理部,为企业所有的业务、财务数据进行服务。如每一项食材购销,在路上的损耗预警数据,成本核算等,数字化管理部人员可通过BI进行数据展现。
另外,数字化管理部还可以代替原来资金部,把数据业务数据抓取出来,赋能金融服务。如公司接受到授信,把前端买方和后端卖方业务交易数据通过 API 的方式对接到银行系统,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管控风险成本,提高行业效率。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管理往往是后置的。未来要看业务往哪个方向发展,管理也要跟得上,不要局限于财务BP、管理会计和FP&A分类,可能接下来财务BP不再有,数字化管理部就是公司最大BP,或者也没有数字化管理部、财务、IT,只有业务,业务根据数据编制自己想要的报表做核算规则,自动记账。或许以后的时代就是无财务、无IT。
Q3:从业财一体化角度,为什么组织结构的设计是面向价值,而不是面向流程?
胡彦轩:过去传统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终极目标是站在整个产业链的一环中完成该环节的使命,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都在一环一环的创造价值。每一个环节也就是流程,通过一个部门,比如生产的某一环节无限地做深做细,通过规模量产之后,形成一个规模效应,上下环节都进行优化,进行一个价值创造。在企业形态管理中,是纵向过程,面向流程。
但现在很多数据,可能上下游之间并没有拉通,部门之间数据也有流程断点,没有一个横向贯穿的部门。当把整个公司完整的价值链当作一个环节,比如企业整个环节最终是向客户提供一杯咖啡,咖啡就是价值链;最终是开店挣钱,店铺就是价值链……这种以一个品类或店的全生命周期为单位,对客户、项目、门店负责,完成里面所有的事情,就是一个横向拉通的视角。这种矩阵式、网状结构的组织形态,背后是面向价值,面向客户、为客户最终成果负责。
鲍雨:简单的说,就是组织、流程是刚性的。比如创业公司或者企业服务公司去做产品,UI 部门、前端部门、后端部门这些都是刚性的组织或者流程。
但如果把PNL(产品损益) 直接放到产品,产品经理要负责从产品原型的设计,到 UI ,到前端后端的开发,以及产品运营、go to market。以此来看整个产品线,PNL就是以价值为中心的核心点。
Q4:财务中台和业财一体化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国外软件不讲中台?国内软件在讲中台?
陈果:做事情的话应该把事情一次性先做对,do right things before you do things right。
目前,做财务中台的企业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所谓的财务中台其实就是财务数仓,从 ERP或其他的一些业务系统中把数据提取出来,在财务数仓里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各种报表。但财务数据是不能二次加工的,而是应该在业务中间就把财务特性讲清楚,二次加工之后已经不再是业务财务一体化,因为业务已经发生。
第二个观点:传统ERP 软件本身业财一体化的特性很强,业务做完之后财务马上就有。但一些大型企业集团,ERP难以一杆子插到基层单位的业务上,存在财务信息管控割裂情况,在中间就做了财务共享,做手工账,这是业财一体化的退化。
姜喜峰:财务中台不只是一个数据的概念,而是具备交易和数据分析的双重能力。
从交易的层面来看,业财一体化是全价值链、全业务的,ERP处理的只是价值链的一部分,如何补充缺失的部分是第一个问题;另外,面对前端复杂多变的业务,如何敏捷地接入是第二个问题。
靠ERP伸到各种各样的前端业务系统其实不是特别现实,基于此,应用低代码的财务中台概念产生。因此,从作用来讲,一是补充 ERP 上缺少的交易能力,也就是价值链上缺失的部分,比如费控共享是ERP上没有;第二就是补充ERP内外的协同能力和外部前端业务快速变化的适配能力;第三就是利用财务中台承载不同口径的一些管理数据,如核算口径、业务口径、财务管理口径数据。
从分析的角度来讲,财务中台本身承载了价值链上基本的交易级的数据,具备实时数据的呈现和计算能力,可解决原来分析系统和交易系统数据分离的问题。
这就类似足球场上, ERP是偏后台,中台要走向足球场的中场连接前端的业务,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实,对财务部门来讲,财务中台(或叫业财融合的共享平台)是财务能力中台化的一个载体,能够帮助财务快速与业务协同,对前端业务有支撑和数据赋能能力,是补充企业现有 ERP 的业务处理和分析能力,共同完成业财一体化,与ERP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反 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