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北站,出租车正有序候客。(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在铁路厦门北站,一块“出租车乘车指引智慧屏”上,清晰地显示着相关信息:“出租车预计等待时间10分钟,前往厦门高崎机场大概需要24分钟,预估车费为48元。” 同一时间,在一辆出租车的终端机上,召车信息不断滚动。“都是5—10分钟后要到站的动车信息,包括下客多少人。”驾驶员李师傅说。
这是厦门新近投用的“厦门市大型交通枢纽出租车智能诱导服务平台”(简称“智能诱导系统平台”),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提升出租车运营效率,让出行更加顺畅。市交通局运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改变了以往“盲目候客、等车”的传统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打通数据互联互通互享,实现出租车运力与乘车需求的精准匹配,是一项领跑全国的创新之举。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大型交通枢纽的出租车运力供需动态平衡,是一项课题。
“之前,交通运输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尝试用电话、微信传递召车信息应对大客流,但其中有痛点。”市交通局运输中心出租车科副科长张晓阳说,比如,出租车运力不足发生乘客排队时,通常靠工作人员现场发现,导致召车“慢半拍”,乘客候车时间较长;驾驶员仅靠经验判断各大枢纽的高峰客流时段,存在误判“扑空”的情况,不仅影响收入,也降低了运营效率。
分析具体原因,只有打通信息链,将出租车运力供需实时匹配、提前匹配,才能实现“动车航班未进站,驾驶员就知道乘客多少人、枢纽有多少出租车空车”,进而提高效率。掌握了破题的关键点,智能诱导系统平台应运而生。
平台可以实时显示车辆供给情况以及未来需求。(截图)
在市交通局28楼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了智能诱导系统平台在铁路厦门站的运作情况。
屏幕上,共分“今日客流变化趋势”“未来60分钟需求预测”“调度任务跟踪”“厦门站设备实时监控”四大类,清晰显示着出租车供需信息,监控还可以统计车辆和乘客数量。“你看,‘今日客流变化趋势’这一栏,其标注了旅客数和车辆数的波峰波谷,两条线基本是同步起伏,说明调度情况较好。”张晓阳说,“未来60分钟需求预测”的功能,则通过联动铁路信息实现:某一班车何时抵达、下客多少人、运力是否足够,均一目了然。
目前,这套系统平台已覆盖铁路厦门站、厦门北站,厦门高崎机场T3、T4航站楼,这些枢纽的出租车供给无需“人盯人”,平台自动会根据客流情况,提前5—10分钟发布召车指令,疏运效率明显提高。出租车驾驶员黄师傅说,接到指令后,他会查看运力情况,再决定是否把车开过去。“可以说是精准载客,非常直观可靠。”他说。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数字厦门建设时指出“智慧交通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安全和效率”“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要求,该局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打造“人民满意交通”,推动出租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智能诱导系统平台的建设运营,直观展示了厦门智慧交通的创新成果,也是我市交通运输部门扎实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的最新工作成果。
除了智能诱导系统平台,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铁路厦门北站的出租车候客区已同步完成改造提升,有效改善候、乘车秩序,提高安全运营水平。
昨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厦门北站巡游出租车停车场。在调度营运区,停着一排排等候乘客的出租车,秩序井然。
“我们对原有的调度区、行车流线进行优化,外场蓄车道从6道增加至8道,并前移原上客位作为备用区,用于应急疏导。” 市交通局运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改善后,巡游出租车停车场拥有173个蓄车位,能够有效应对客流高峰。
出了站,如何快速找到巡游出租车候车区?这一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交通运输部门重新设计了指示牌,导引信息更清晰明了。“一出站就有指示牌提示,还有维序人员提醒,可以说是无缝换乘。”旅客陈女士告诉记者,大家按次序排队,没有喊客、拉客、抢客现象,乘车体验感很好。
除此之外,出租车上车点还新增了照明设备、排队护栏,进一步改善候车秩序;蓄车区增设了一组生态公厕,方便出租车驾驶员就近使用。
网约车停车场也迎来了优化提升。此前,驾驶员与乘客在沟通上车点是个头疼事,时常无法互相确定各自的位置。此次在网约车候车区停车位地面及上方设置了定点编号,规范停车次序,方便乘客司机联系。
(本组文/厦门日报记者 徐景明 林钦圣 通讯员 张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