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丽韵(孙竹篱)

  • 职业人才
  • 2023-12-13 17:00
  • 龙泉小编

《画人传》~第545篇

孙竹篱、李道熙等人在成都金牛宾馆作画,受到邓公接见并合影留念


文/卢秀辉


李道熙 (1920-2007),四川犍为县人。

丽韵(孙竹篱)


李道熙出生于四川犍为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幼年便受善于绣花的母亲影响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学堂后,李道熙正式接触艺术,开始发奋学习书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十四岁时,便能镌刻碑文。

李道熙24岁时,认识了广东顺德人梁又铭。梁又铭被称为“史画画师”,以画人、画羊、画史著称。梁又铭酷好读书作画,所画人物必深入探讨史实根据。梁又铭的“吉羊”神韵超俗,其实他的水墨风景画的创作,更能显示其艺术造诣的登峰造极。自此,李道熙正式踏上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留下了许多为世人称道的作品。

李道熙年轻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父子二人常为人红白喜事打杂帮忙,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难。李道熙后考银行再入教育界,生活才趋稳定,又因为子女众多,他在经济方面十分拮据。李道熙常说:“人在生命路上,都有困苦相伴。人生长也罢,短也罢,幸也罢,不幸也罢,总的来说,终归不易。”李道熙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真切地意识到奢求欲望之可笑。

丽韵(孙竹篱)


李道熙后来得到丰子恺、董寿平等人的指授。与陈子庄、冯建吴、李琼久、石鲁、黄胄、费新我、华君武、柯璜、苏葆桢、沈鹏、岑学恭等交游,书画并举,直入堂奥并自成体格。曾在五通桥中学从事教育30年,从事书画50年。李道熙的书画高古整肃、简约凝练、清新爽利。但是,李道熙成名也晚,可算大器晚成。

1966年,“丙午动乱”,李道熙在五通桥中学“学习”。五通桥区,隶属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岷江中游。不久,首都红卫兵“南下”煽风点火,所到之处,一概“横扫”。区委火急抽调教师中善书法者加班加点书写“语录”,李道熙自是首选,和其他几位教师也被点中。从此不再“集中学习”,每日在红纸上用黄色广告色正楷恭录“语录”。“时间紧、任务重”,领导一再强调此是“政治任务”。李道熙谈笑自若,偶有笔误,则伸舌在纸上一扫,然后漱口,干后补写,天衣无缝。李道熙说:“此谓‘一举两得’”。

当时,“破四旧”之风遍刮城乡,五通桥“造反”、“保皇”两派横空出世,“兵团”、“方面军”林立,大小组织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皆恭请李道熙写袖章、大旗之名称。李道熙来者不拒,求者满意而归。一时旌旗蔽空,李道熙笔迹随风飘舞。游行长龙,袖章字形引人注目,为莘莘学子临写提供了绝好范本。一些红卫兵小将义愤填膺,痛批“李道熙的笔没有阶级性”,李道熙呵呵大笑:“都是革命群众,都要革命,我的笔为他们服务,阶级性鲜明得很哩!”

丽韵(孙竹篱)


1980年,李琼久、李道熙创立嘉州画院,李琼久、李道熙世称“乐山二李”,他们书画相彰、雄浑雅健、朴拙空灵的风格被黄胄等称为“嘉州画派”,与谢临风、岑学恭、黄纯尧并称“蜀中四老”。在他们的努力下,嘉州画派成为与长安画派、岭南画派齐名的中国画重要流派之一。在李琼久、李道熙的引领下,画院画家们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出了许多既有乐山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乐山独特自然景观的优秀作品,形成了用笔概括、生辣朴茂、水墨丰盈、色彩饱满、大开大合、明快大气的艺术风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是年,孙竹篱、李道熙等人在成都金牛宾馆作画,受到邓小平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他们皆作画敬赠小平同志,又同小平之女画家邓琳合作花鸟画,一时传为佳话。由是,孙竹篱、李道熙等人名噪蜀中,惊动画坛。

1986年,李道熙赴东瀛交流,书画艺术博得日本友人交口称誉,自此以后,李道熙同全国著名书画人土交往频繁。四川美协主席钱来忠先生曾在《四川日报》上撰文,对李道熙花鸟画的研究和认识,认为还远远没有到位(大意)。李道熙先生的花鸟画点染见笔墨,设色明艳而雅致,传神写照之中不乏文士风韵,在全国花鸟画坛独树一帜。198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在谈及四川画派时,即言四川“分别以石壶(陈子庄)、冯健吴、李琼久、李道熙等为先长,影响这里艺术生息不休的探索”。

丽韵(孙竹篱)


李道熙退休不久,数十年相濡以沫、甘苦共尝的爱妻撒手人寰。李道熙孤苦伶仃、形影相吊。虽求书索画之人每日仍摩肩接踵,然中馈乏人,衣食起居无人照顾料理。李道熙屋内凌乱不堪,衣衫不整,形容枯槁,而午饭尚无着落。友人之妹下厨操作,方有一顿稀饭、油煎麦粑下炒玉米吃,李道熙连称美味可口。饭后,友人又陪李道熙到竹根滩选购棉絮,以备冬日御寒。李道熙仍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李道熙再婚,定居乐山为止。

1997年,李道熙参加“迎接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奖赛”,其作品与董寿平、张仃、刘文西、关山月、何海霞、秦岭云、白雪石、启功等的作品同获“成就奖”。

1998年特大洪灾,李道熙先捐书画数幅参与赈灾义卖,,复又至现场书联。求购者排队等候,供不应求。时暑气逼人,李道熙一上午挥毫不止,汗湿衣衫,当时他感冒方愈,大汗可引发虚脱,多次劝他停笔,李道熙不听。2000年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2001年秋在香港敦煌大酒楼,李道熙现场书写楹联,笔意畅达,大气磅礴,令观者无不心折。

丽韵(孙竹篱)


李道熙先生作为继李琼久后嘉州画派诞生的又一位颇具创新精神的画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他的花鸟画最受人瞩目。李道熙在花鸟画上的造诣颇深,他融百家之长,又师法自然,不但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加入了自身对花鸟画创作的理解,真正做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可以说,李道熙的花鸟画从思想上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家、老庄的美学追求,从技法上融合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和西方各流派绘画的理念,形成了笔墨敦厚、设色雅致、清新温馨、灵动自然的艺术风格,是当代花鸟画创作的典范。

李道熙一次与友人闲谈,论及何谓“心宽”,何谓“德高”,李道熙说:“心宽者,会休闲,有雅量之谓也;德高者,不损人,常知足可也!”李道熙常言:“一个人始终忙碌劳累,也是一种不幸,哪怕你自以为是在干事业,要以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来品尝人生的乐趣。人之一生,身体无痛苦,精神无纷扰,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幸福。”

李道熙的花鸟画清新灵动、柔美秀丽。纵观他的花鸟画作品,笔法生动自然、刚柔并用,呈现出一种有节奏、有气韵的生命美。“骨法用笔”是李道熙在刻画花鸟、草木时非常注重的方法,使得从整体上支撑起画面的框架,实现作品有血有肉的生命力传达。他更注重“书法用笔”,将自己的书法心得用于绘画上,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每一处或斜正、或疏密、或错落的用笔都是书法精神的自然流露。李道熙花鸟画用墨浓淡分明、干湿有度,极富变化感。

丽韵(孙竹篱)


李道熙在用墨方面非常推崇古人, 他悉心研读黄宾虹《画法要旨》中对于用墨经验的著述,将古人“用墨七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除了注重古典用墨思维的表现外,李道熙还将自己对“水”和“墨”的理解融入到了花鸟画创作中,开创了花鸟画笔墨“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水破浓”、“水破淡”的新境界。

李道熙作画,以心运笔,墨随己意,色不碍墨,墨不夺色,或薄施粉彩,或染笔足之,自然妍丽,神采生动。他作画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先从小处着手,慢慢收拾,直至整幅。一幅既毕,其布局、虚实、题款、用印,皆妙在不散不乱,趣味诸多。李道熙晚年,画风由细腻入飘逸,从工笔化为工写兼备,以墨为骨,辅以雅色。丰腴与清幽同在,神韵共典雅一体。行笔用墨,敷彩施粉皆恰到好处,再配以精湛的书法题款,每幅作品皆呈现出一种神韵,一种幽美,是传统的“文人画”。

丽韵(孙竹篱)


卢秀辉有《为李道熙歌》一首,诗云:

古道枯丛行,清心纯如水。

墨随己意禅,风采生绡起。

大器晚闲庭,胸宽量适耳。

困穷长短更,丽韵幽神里。

刚自柔然而,笔锋敦厚似。

趣严飘逸姿,骨法用功使。

朴拙空灵怀,雄浑雅健抵。

浓妆互破时,熟俗力耕毁。

唐宋画名存,文人抱诗比。

殷忧不语情,绝影推君子。

丽韵(孙竹篱)

卢秀辉治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88624.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