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 职业人才
  • 2023-12-24 17:00
  • 龙泉小编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范益民、丁祎)

一、一站式可靠性试验验证与综合分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一)“设备+服务”双驱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公司前身为 1956 年成立的苏州试验仪器总厂(主营业务为振动台);1998 年成为苏州市 首批改制企业,专注市场化经营;2008 年,由苏州试验仪器总厂控股的苏州苏试试验仪 器有限公司成立;2009 年苏试试验苏州实验室成立,同年研制出国内最大的 40t 电动振 动试验系统;2011 年苏州苏试试验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此后开展全国性布局扩张, 相继成立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南京实验室。2015 年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同年成都、湖南、青岛、广东、西安等实验室相继成立。2017 年苏州苏试试验集团成立; 2019 年 7 月收购重庆四达(主营各类温度试验箱等),2019 年 10 月收购宜特(上海)检 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集成电路检测行业。

(二)主营业务:设备起家,专注环试,积极布局集成电路检测领域

苏试试验是一家工业产品环境与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与综合分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专注于物理性检测,致力于环境试验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及为客户提供从芯片到部件到 终端整机产品全面的、全产业链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及分析服务,主要涉及环境试 验设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集成电路测试三大业务板块。 公司试验设备业务主要包括力学环境试验设备、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综合环境试验设备 及分析测试系统及传感器设备等。试验服务主要包括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含电磁兼 容试验)、集成电路验证分析服务、软件测评服务等。

2021 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 15.02 亿元,其中环境可靠性试验服务占比 43.7%,对 业绩贡献最为显著,截至 2022 年中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46.8%;2021 年试验设备业务占 比 35.4%,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业务占比 14.56%。2015-2021 年间,公司试验服务 业务整体呈上升态势,试验设备业务占比大致呈下降态势。2019 年公司收购上海宜特后, 进军集成电路领域,目前集成电路板块收入占比 14%左右。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从分地区营收来看,2021 年营收贡献排名依次为华东、中南、华北、西南、西北、 东北地区。2015-2021 年期间,东北地区的营收贡献整体较为稳定但占比偏低;华东地区 营收贡献呈下降趋势,由 44.26%下降至 31.60%;西南和中南地区则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趋 势,公司全国化布局成效体现。

(三)股权结构:创始人间接控股,员工持股有序推行

苏试试验仪器总厂持股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 32.24%,为公司的控股 股东;股权较为集中,利于维持经营稳定性。

2019 年 9 月,公司颁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管理细则,激励股份共计票 313 万股,占公 司回购前总股本比例达 2.3%,单价为 12.8 元/股。2022 年 3 月 21 日,公司发布第二期员 工持股计划(草案),预计持股规模不超过 295 万股,单价为 19.6 元/股。两期员工持股 计划,有助于实现个人与公司利益的深度绑定,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保持核心管理层及技术骨干人员稳定性,促进公司基业长青。

(四)财务分析:收入持续增长,利润表现更为亮眼

公司近年来坚定实施“双轮驱动、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战略,2021 年尽管受到疫情及 上游部分原材料价格影响,受益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和前期滚动式投入后产能 的逐步释放,及前期全国性布局基本完成和上海宜特收购后的成果显现,公司试验设备 及试验服务两大主营业务板块均实现持续增长;尤其是试验服务板块,随着下游客户应 用端的不断拓展,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 2021 年同比增长 41.7%。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 15 亿元,同比+26.7%增长,优质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凸显。

2015 年-2021 年,公司营收端增长稳健,2020 年公司营收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50.3%,其 中剔除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收入 1.7 亿元,2020 年营收增速 28.7%,主要系环境可 靠性试验服务营收增长 41.7%所致,其中苏州广博、成都广博、西安广博等子公司为重 要业绩推动主体,2020 年苏州广博净利润同比增幅近 40%,成都广博、西安广博净利润 实现翻倍增长。苏州广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拓整车试验、新能源电池试验 业务,成都广博及西安广博加强市场研判分析、完善内控管理,有效提升营收。 2021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90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54.0%,主要系环试服务收入同比 增长 41.7%、宜特业务占比的提升、客户行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 同时费用端管控效果显现,归母净利润增速首次超过营业收入增速,实现内生式的快速 发展。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6 亿元,同比增长 19.2%,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 利润 1.79 亿元,同比增加 36.0%。上半年公司调整苏州广博运营模式,设立环境与可靠 性检测、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元器件检测和宇航产品检测四个中心,抓住新能源汽车 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前期扩产的南京广博、青岛海测实验室也在 2022 年陆续释 放产能,均反映公司较强的布局前瞻性及经营韧性。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公司毛利率整体维持在 45%左右,主要系公司以设备服务起家,设备自产率较高,关键 技术掌握状况良好,提供技术服务质量高。检测行业的重资产性较明显,公司作为物理 类检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重资产属性比化学类检测公司更高,竞争壁垒高及下游行业 多分布于高端制造因而毛利率水平更高。2021 年随着业务结构改善及集成电路业务毛利 率提升,公司毛利率提升至 46.1%,2022 年前三季度提升至 46.4%,预计主要系毛利率 较高的环试业务占比提升所致。 2015-2020 年起公司销售净利率略有下降,主要系公司加快全国布局实验室进程,扩建扩 产导致固定资产折旧数额上升和资本及研发投入增加导致的费用增加,2021 年以来净利 率重回上升通道。2022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率 14.2%,同比+1.75pct。

公司销售费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规模效应及精细化管控下成本控制逐渐改善; 2017-2020 年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经营管理及研发人员相应有所增长,管理费用率(含 研发费用)整体在 21%左右;随着规模效应的逐步体现,2019 年以来公司管理费用率呈 下降趋势,2019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13.9%,2021 年管理费用率下降至 12.4%。财务费 用率方面,自 2015 年起始终呈缓步上升趋势,主要原因系公司上市以来贷款及可转债规 模增加导致的利息费用增加。2021 年的财务费用率达 3%,主要原因系使用权资产对应 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本期摊销增加所致。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二、“设备+服务”联动筑竞争壁垒,“产能+下游”协同促业绩兑现

(一)设备铸造试验服务壁垒,互为补充灵活调整

公司环境试验设备包含力学、气候及综合环境试验设备等,即通过模拟力学、气候、或 多种环境结合对机械系统进行试验。公司以力学环境试验设备起家,后逐步向气候、多 综合环境设备发展,目前已拥有集振动、温湿度、气压、盐雾等性能一体环境试验设备。

在环境设备业务的基础上,公司于 2009 年成立苏州实验室,开始向产业链中游环境可靠 性试验业务延伸。由于机器设备在运行中需经历自然环境和诱发环境对设备各种性能日积月累的影响,设备可能处于的不同类型的环境中,主要包括噪声、冲击波、细菌、机 械冲击、振动、风、压力、雨、雪、冰雹、温度和湿度变化等;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适 应性和可靠性对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保障国民经济和生产生活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因 此需要在产品的研制及生产阶段对其进行环境与可靠性试验。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产品的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试验是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两类试验。环境试验是考核产品 在极值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即环境适应性的试验;可靠性试验是按可靠性要求 设计和进行的、有可靠性目标并在典型环境条件下的试验, 是验证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 规定时间内能否实现预定功能而进行的试验;环境试验是产品的基本试验,主要应用于 产品的研制阶段;而产品可靠性试验则贯穿产品从研制到生产、出厂的整个生产周期。

相比于行业内其他以物理类检测行业为主的企业来说,公司由上游设备环节向下延伸, 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公司的核心壁垒。一方面公司人员由于具备设备基础,对相关检测的 理解程度更深,专业性更强,在各行各业积累大量数据和经验,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提供 合适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部分此前购买公司试验设备的企业,在经济环境相对较弱 时,可能会降低设备的投入,转而采购公司的试验服务。在 2020 年及 2021 年受疫情影 响下,公司试验业务增速快速增长,进一步体现公司在产业链环节中自上而中的经营模 式的强竞争优势,试验服务毛利率高于设备业务毛利率,试验业务占比的提升进一步利 好公司的利润率水平。

此外,公司从试验设备到试验服务延伸的经营模式优势,在人均创利及人均创收上也得 到体现。

(二)资本开支规划稳健,投入产出节奏把控优异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我们将检测行业通常分类为物理类检测及化学类检测,环境可靠 性试验及电磁兼容被划分为物理类检测。在物理类检测为主的检测企业中,折旧与摊销 占比约占 20%左右,而化学类企业为主的企业中折旧与摊销的占比约占 15%甚至更低, 因此可以判断设备投入对物理类检测至关重要,而高占比的设备投入对应固定的折旧费 用,企业对于成本端的调整灵活性较低。 相比于同业企业来说,公司设备可以内供公司试验服务的需求,在设备采购的成本以及 对设备投入的动态调整上更为灵活;复盘公司 2016 年以来资本开支与营业收入增速情况, 公司资本开支增速与营业收入增速基本呈现滞后一年的同向性,充分反映公司在资本开 支投入及收入实现上的优质节奏把握能力。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公司上市及以来共进行 4 次募资,先后多次对苏州、重庆、上海、西安、广东、青岛、 武汉、北京等实验室进行改扩建,以及对设备等进行补充,实现自 2016 年以来,归母净 利润增速持续增长,实验室稳健布局及保障利润兑现上的较强能力得以体现。 公司自 2018 年以来,约 2 年进行一次实验室改扩建,实验室改扩建周期约为 18/24 个月, 达产周期通常为 3 年,部分项目未公告每年达产进度,我们参考招股说明书中项目规划, 大致为 44%/66%/100%或 33%/53%/100%(参考 2020 及 2022 年募资规划第一年或达产更 多);粗略对应实验室业绩兑现时间约为 2020 年-2026 年,公司试验业务 2020-2022 年上 半年收入增长分别为 26.5%/41.7%/39.0%(预计 2022 年全年增速将高于 2021 年增速), 试验业务收入同比增速持续提升,与扩产节奏基本对应。 我们预计 2023 年公司将进入 2018 年改扩建项目的达产期及 2020 年改扩建项目爬坡期及 2022 年改扩建项目的初步兑现期;预计 2024 年公司将进入 2020 年改扩建项目达产期及 2022 年改扩建项目的快速兑现期;试验服务在 2023-2024 年业绩有望实现较为亮眼的增 长。

(三)布局 EMC 检测,有望带动环试业务毛利率提升

2018 年以来,公司环境可靠性试验毛利率水平大致处于 57%-60%之间,在同业企业中具 备一定优势,我们判断与公司下游行业占比情况及设备业务基础有关。由于公司电磁兼 容业务占比较小,故尚未单独披露,我们通过同业企业可以推断电磁兼容业务毛利率较 环境可靠性试验来说更高;公司 2018 年非公开募集资金 3 亿元用于实验室网络改扩建, 将子公司苏州广博、上海众博、西安广博打造成能够提供“环境试验+EMC 检测”全面 试验服务的实验室,将覆盖一般电子产品及军用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预计 2023 年相关实验室将进入达产期。我们预计公司未来将充分受益民用和军用 EMC 检测需求, “环境试验+EMC 检测”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四)以军工行业为基,前瞻性布局高增长下游

检测行业下游多样,从 2021 年下游行业增速来看,靠前的为国防相关(119.3%),软件 及信息化(40.8%),环保设备(34.1%),电子电器(29.5%)、机械包含汽车(23.2%) 等行业。

军工行业为公司环境可靠性试验占比较大的下游,试验需求充分受益军工行业检测市场 快速增长。复盘苏试试验业务扩张进程,2019 年公司收购上海宜特,较早布局集成电路 检测领域(2021 年电子电器检测行业规模增速 29.5%);2020 年,公司推进建设青岛北 方检测中心项目进一步加强了结构强度与疲劳试验服务能力;2021 年,公司布局宇航产 品实验室扩产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苏州广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拓整车试 验、新能源电池试验业务,2022 年上半年公司调整苏州广博运营模式,设立环境与可靠 性检测、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元器件检测和宇航产品检测四个中心,抓住新能源汽车 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充分受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产能投入产出节 奏的把握,提前布局检测需求高增的下游行业也是公司业绩表现较强的关键点,反映了 公司较强的行业前瞻性布局能力。 2022 年 12 月公司公告变更部分前期募集资金使用用途,将“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 全方位可靠度验证与失效分析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尚未使用募集资金 2.52 亿 元及其利息收入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性 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

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是在公司现有新能源产品检测中心基础上,致力于满 足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的环境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安全类测试、性 能测试和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整车的环境可靠性试验需求。由苏州广博实施,建设期为 1.5 年,预计结束后第三年达产,将实现年收入 1.6 亿元,净利润 3600 万。 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中,是公司现有环境可靠性试验服务业务的 基础上,顺应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需求高速增长的市场背景,全面满足通信、电 子及其他制造工业等下游客户各类环境可靠性试验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 服务平台包括电磁辐射测试(SAR)系统、空中性能测试(OTA)系统、射频性能兼容 性测试(Conformance)系统及电磁兼容测试(EMC)系统四大子系统。由苏试拓为苏州 广博实施,建设期为 1.5 年,预计结束后第三年达产,将实现年收入 1.04 亿元,净利润 2223 万。

(五)环境可靠性试验市场规模稳健增长,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整体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产品质量及可 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试验市场规模自 2013 年的 118 亿提升至 2018 年的 239 亿元,CAGR 约为 15%,我们假定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试 验市场以 15%的增速增长进行推算,预计 2021 年及 2022 年市场规模分别为 365 亿元/420 亿元。 参考我国检测检测市场整体发展趋势,2021 年我国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营收占比为 78.9%,同比 2020 年提升 1.5pct,我国检测检测市场集约化趋势进一步体现。目前 2021 年广电计量/苏试试验/信测标准在环境可靠性市场中市占率分别仅为 1.8%/1.8%/0.4%,市 占率提升空间广阔。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从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业务下游来看,最初源于军用电子、航天系统等,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轨道交通、建筑桥梁等领域。我们预计公司除顺应环境试验与可靠性 试验市场平均增长,受益所布局下游行业(电子电器、军工行业、航空航天、汽车)的 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环试业务增长有望高于市场整体增速。 从行业下游看,2021 年下游行业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电子电器、科研及检测机构、航空 航天、汽车及轨道交通、船舶行业。电子电器行业细分品类多,检测需求广泛,是公司 业绩贡献主要来源之一。公司同时与众多科研院所及高校保持联系,是重要军工上游企 业之一,持续促进科研及检测机构以及航空航天行业需求增长;汽车及轨道交通行业营 收在 2021 年占比回升。

从军工行业来看,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我国 2022 年国防财政支出 14761 亿元, 同比 2021 年增长 7.1%,较 2020 年增速提升 0.4pct。我国军工领域处于补偿式发展阶段, 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相比,中国国防费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有望进一步增加。增加的国 防费使用方面之一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预计研发投入增加及产品性能要求提高 将持续拉动军工检测需求高增。

自 2022 年 2 月 10 日起《军队装备试验鉴定规定》施行,规范了新体制新编制下军队装 备试验鉴定工作的管理机制;着眼装备实战化考核要求,调整试验鉴定工作流程,在装 备全寿命周期构建了性能试验、状态鉴定、作战试验、列装定型、在役考核的工作链路; 立足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改进试验鉴定工作模式,完善了紧贴实战、策略灵活、 敏捷高效的工作制度。装备全寿命周期进一步推动检测范围进一步扩大,从研发端向列 装后进行拓展,进一步拓宽检测范围;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从机械化向 信息化转型,对军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军工检测需求增长进一步 加码;此外军用装备竞争性采购模式增加比测试验需求,检测企业业务量进一步增长。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来看,目前新能源车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销量 688.7 万辆,同比增长 95.6%。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汽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 控、充电装置等部件,在新能源汽车检测层面需要新增动力电池系统检测、电磁兼容性 测试、电机及控制器检测、充电系统测试等项目,且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新能源车企进 行相关部件的更新迭代,新项目、新技术奠定了新的检测业务增量,新能源汽车检测业 务有望继续快速增长。

从通信行业来看;无线电产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应用端移动通信、智能消费、网联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无线性 能技术检验行业的景气度持续提高,未来对无线性能技术检测的需求量或有望大幅上升。 根据公司公告,由于全球 5G 大规模建站,5G 测试市场增速较快,预计到 2025 年,5G 测试市场规模约为 206 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6.08%。 我国于 2019 年正式发放 5G 商用牌照,目前 5G 技术正处于逐步转向大规模应用的阶段, 通信设备厂商、天线厂商以及模块厂商等都需要加大对测试服务的采购,以确保其生产 的产品符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规范。物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商用进一步增加对设 备性能、网络性能、终端安全性等方面测试需求。

从航空航天行业来看,除特殊行业相关的试验以外,民机领域检测需求有望快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民机领域持续进行国产化,随着我国民用飞机制造业的崛起,用于开发新 型号飞机及改进已有型号的研究和试验活动日益活跃;民航适航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 伴随着国产大飞机产业的成长和壮大,贯穿航空器生命全周期的适航检查需求同步增加。 2021 年中国商飞发布了《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预计到 2040 年, 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 9957 架,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 22%,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 场。 我们认为公司设备与服务相协同形成竞争壁垒,产能及高增下游布局相促进有望实现优 质业绩兑现,预计试验服务业务占比有望提升,将拉动公司总体毛利率/净利率水平的提 升。

三、收购宜特进军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第三方检测市场空间广阔

2019 年,公司以 2.8 亿元收购宜特检测 100%的股权,正式进入集成电路检测领域,升级 和开拓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分析、失效分析以及材料分析的技术和业务。2021 年 2 月,公 司出让上海宜特 10%的股权激励上海宜特及其子公司核心技术(业务)骨干人员等,有 利于充分调动上海宜特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集成电路行业主要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封装和集成电路 测试,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应半导体检测第三方实验室具体服务范围也可以 按照以上环节来分类。

目前我国半导体检测行业市场中企业,我们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苏试试验 (收购上海宜特)、胜科纳米、闵康科技等,其检测环节在芯片设计环节实验室中偏多; 一类在晶圆测试和成品测试覆盖偏多,主要包含京元电子、利扬芯片、华岭股份、华天 科技等。

我国半导体第三方检测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划分为 3 个阶段。20 世纪 50-80 年代,1955 年底中国亚热带电器器材研究所在广州成立,即现在的赛宝实验室;20 世纪 80 年代初, 五所成立中国第一个成建制的失效分析实验室,专门开展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工作何相 关技术开发;21 世纪初开始,欧美、中国台湾地区等第三方检测机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并占据中国半导体检测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本土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开始诞生发展。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传统的集成电路产业最早采用 IDM 的经营模式,即将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 测试等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体化整合,业务几乎覆盖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环节,例如英特 尔、索尼、海力士、美光等,其经营模式都是垂直整合型为主。在 IDM 模式下公司需 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生产工厂和购买设备,承担芯片制造的全过程,同时还要持续投 入巨额研发资金追赶先进工艺,风险高、资产重。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和下游应用的多元化,IDM 的问题逐渐凸显,以 Fabless+Foundry+OSAT 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专业分工模式应运而生,并推动集成电路产业 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逐步发展。在专业分工模式中,Fabless 厂商将芯片设计环节独立开 来经营,并由 Foundry 厂商进行晶圆制造的代工服务,之后委托 OSAT 厂商进行封装和 测试,最终将芯片产品交付给终端应用厂商。目前,专业分工模式以其较高的研发效率 和良好的产业链协同,更好地适应了集成电路产品的技术和产品趋势,正逐步成为行业 的主流经营模式。

传统的 In-HouseLab 厂内分析实验室,承担产品纠错、工艺监控、仿真模拟、失效分析、 辅助研发等诸多功能,但在成本控制、人才进步等方面或存在一定问题,芯片检测内容 通常包括一是研发部门可能采用新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特性包括热膨胀、热化系数的匹 配等,在选材上可能遇到困难。二是生产部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污染物(来 自操作员、机器、原材料的各种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生产部门很难鉴别问题来源。三是 分析一个精细的案例可能需要动用成百万上千万的设备,而一年中发生次数较低,对于 企业成本来说并不划算,因此会去寻找有经验、有资质第三方实验室去帮助分析和解决 问题,第三方中立分析机构的需求顺势增加。

从下游需求来看,目前芯片设计公司是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的最大需求方。芯片设计环节 流程需要芯片验证分析,即对晶圆样品和芯片成品样品进行设计正确性、有效性验证并 分析;主要包含可靠性分析、失效性分析、DPA 分析和材料分析等。可靠性分析是指元 器件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通常指标包括可靠度、不 可靠度、失效概率密度、瞬时失效率及寿命;失效分析指通过非破坏性分析技术、静态 电压电路比对实验、热点定位技术、化学法和物理法样品制备技术等技术手段判断集成 电路失效的模式,查找失效原因,弄清失效机理。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是失效分析 的补充手段,主要特点是对合格的元器件做分析。其次,集成电路的生产流程包括晶圆 制造和封装,在这两个环节中可能由于设计不完善、制造工艺偏差、晶圆质量、环境污 染等诸多因素,造成集成电路功能失效、性能降低等缺陷,因此,分别需要完成晶圆测 试和成品测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确定具体失效原因,以此改进设计、生产及封装工艺,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及良率。

苏试试验(苏试试验研究报告)

根据台湾地区工研院的统计,集成电路测试成本约占芯片设计公司营收的 6%-8%,国产 化进程加速推进,大陆芯片设计公司迎来大发展时代,测试需求随之增长。根据中国半 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的统计,截至 2022 年底,我国芯片设计规模为 5346 亿 元,同比增长 16.5%。芯片设计公司的快速增长,使得芯片测试的市场需求随之增长。 我们按照集成电路测试成本占芯片设计公司 7%进行测算,2022 年测试市场规模约为 374 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四、盈利预测

试验服务:公司试验服务业务以试验设备业务为基础延伸而来,检测专业性更强,能够 为客户提供合适的技术方案,具备较强的竞争壁垒;原设备客户转向采购试验服务的趋 势有所显现;试验设备一定程度自供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灵活性。过去公司资本开支规 划稳健,投入产出节奏把控能力强。公司下游行业集中于军工、新能源、电子电器等高 增长行业,检测需求增速较快;同时历史募投项目产能逐步进入投产、爬坡和达产的时 期,产能扩张和下游需求共振,作为环境可靠性试验市场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 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试验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 40%/38%/35%,试验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55.8%/56.0%/56.2%。

试验设备:公司以试验设备业务起家,产品力不断提升,未来或将更多协同公司试验服 务业务发展需要,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试验设备收入增速分别为 12%/15%/15%,试验 设备毛利率预计 32%/33%/32.5%。

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公司 2019 年收购宜特进入半导体检测领域,目前集成电路专 业分工模式趋势明显,从芯片设计企业检测能力及成本角度考虑,预计检测外包比重将 不断提升;同时我国芯片设计厂商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对应我国测试市场规模 2022 年 或达 374 亿规模,市场空间广阔;由于宜特 2022 年受到上海疫情因素扰动,预计2022-2024 年公司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收入增速为 20%/25%/30%;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毛 利率分别为 52%/52.5%/54%。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92591.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