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教授针对的,是学术圈一霸,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
最近一波“反爱思唯尔浪潮”,由布罗德研究所的医疗与人类基因组负责人Daniel MacArthur点燃导火索。他说:
爱思唯尔赚着40%的利润率,却不让罕见病患者家庭访问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
于是,Twitter上的讨论一路扩散开来,从罕见病患者家庭究竟能不能获取爱思唯尔上的论文,到学术出版商究竟该赚多少钱,再到该不该为爱思唯尔审稿……
在这一波浪潮的推进过程中,爱思唯尔学术沟通主管(Director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威廉(William Gunn)的嚣张态度功不可没。
他的种种言论,为爱思唯尔(和他自己)狠狠地拉了一波仇恨。
在讨论学术出版平台赚多少利润率合适时,爱思唯尔学术沟通主管William Gunn说:
对这些“想要免费东西”的群众非常不屑:
于是,也有网友真诚建议:爱思唯尔催你免费审稿的时候,就把这个截图扔给他们。
甚至有群众抬出了著名的抵制爱思唯尔运动The Cost of Knowledge:
△ thecostofknowledge.com
在这里签名抵制爱思唯尔的学者,已经从2012年刚刚上线时的2600多人,增加到了17191人。
他们说,要拒绝在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发表、评审论文,甚至拒绝引用爱思唯尔旗下论文。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上个月开始,爱思唯尔成了欧盟官方签约的开放科学监督者。Yann LeCun评论说,这就像让黑帮来监督警察和司法机关。
△ Yann LeCun
现在,学者们大都非常推崇开放科学(open science),认为学术成果就应该是公开的、共享的。在开放获取研究成果这方面,人工智能领域更是走在前列。
NIPS、ICML、ICLR、CVPR、ACL等等人工智能相关的顶会,论文都是开放的,从业者几对“开放科学”习以为常,更多在讨论的,是同行评议制度是否合理、如何优化。
The Cost of Knowledge运动的17191位签名学者中,有1845位来自计算机领域。
△ Scott Aaronson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量子信息中心主任斯科特·阿伦森(Scott Aaronson),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二Yann LeCun和Yoshua Bengio,都在其中。阿伦森还是这一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The Cost of Knowledge发起之时,阿伦森还在MIT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工作。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游戏开发的例子,来讽刺爱思唯尔这类运营模式:
插播一句,这位阿伦森老师还有位非常厉害的学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前往《18岁华裔准博士生,“杀死了”量子计算大进展》围观。我们继续谈开放科学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研究者们反对的,当然不仅仅是爱思唯尔。
前不久,一本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尚未出版就遭到了联名抵制,甚至被讽刺为“开历史倒车”。这本期刊,就是专为这个领域设立的《自然-机器智能》。
Yoshua Bengio、Yann LeCun、Ian Goodfellow等,都签署了联名信。
封闭访问的期刊、数据库不少,爱思唯尔骂名最多,要归功于它的庞大规模和超强赚钱能力。
爱思唯尔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从数学到医疗再到人文科学无所不包。旗下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包含3500种学术期刊和34000本电子书,论文数量达到1200万左右。
其中可开放获取的,却只有25万篇。而在这25万篇之外的论文,统统需要付费。
很多时候,是学校图书馆来买单。《中国教育报》一篇2014年的报道显示,北大2010年在爱思唯尔的采购费用,是61万美元。而爱思唯尔的数据库,每一年都在涨价。
如果自己购买,那么一篇论文的价格,在31.5美元左右,也就是人民币217元。
我们之前提到过,爱思唯尔的利润率接近40%。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来看看其他公司就知道了。大家熟悉的腾讯,以赚钱著称,但上一季度的净利润率只有29%;市值过万亿的苹果,上季度毛利润率38-38.5%。
论利润率,科技巨头都比不上爱思唯尔。
这周二,开放协作共享的arXiv已经二十七周岁了。
送一句迟到的生日快乐
— 完 —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